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十八章 “军神”生活中的艺术情愫 二、寄情属意水墨丹青
《萧劲光传》编写组

  有人说,官高少挚友。这话也许有道理,曲高和寡?囿于利害?说不清,但也不尽然。至少萧劲光不是这样。他不仅几十年来与军界、政界一大批血火与共的战友保持着始终不渝的友谊,而且在文化艺术界、特别是画坛,有许多无话不谈的朋友、知音。
  萧劲光喜好绘画是很有来历的。早年在长沙读中学时,他甚至曾与同窗好友任弼时尝试过利用为人画像谋生路,只是由于很快有了去俄罗斯学习的机会,这种尝试没有继续下去。但这段经历仍在萧劲光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在晚年的回忆录中,他还清楚地记述了这件事:
  1920年夏天,学校放暑假,我和弼时同志商量好不回家,找事情做。这样可以为家里节省一点路费,更重要的是再有几个月就毕业了,必须为毕业以后的出路想办法……我们白天结伴而行,夜晚共宿一舍,反复商谈着……记得有一天,我俩在街上经过一个画像馆,弼时同志看了外面挂着的画像,胸有成竹地对我说:“这种画我们也可以画。画一张可以挣不少钱,就不会饿肚子了。”于是,立即买了一点碳墨和纸,回到宿舍我们就画起来了。弼时画画很有天赋,第一张就画得很好。第二张画成时,拿到画像馆去与那里挂着的画像对照,竟比那家画像馆的画还要高明。而我则画得不如他……
  战争年代,萧劲光把对绘画的喜好运用到军队管理教育中,把所属部队的报纸、墙报、板报办得生动活泼。围困长春时,他亲自指导部队美术工作者画了宣传画,用大炮等形式送到敌人的阵地上,瓦解敌军的士气。当时有不少敌军官兵手握着解放军的宣传品跑过来投诚。调任海军司令员后,他更重视部队的文化工作。机关一组建,萧劲光就点名从第十二兵团把青年画家江平调入海军,并由他主持组建了海军美术创作组。一个时期,司令员亲自抓文化工作、抓美术创作,成为部队的佳话。很快,江平他们就创作出了一大批生气勃勃的好作品。1952年4月,萧劲光率团访苏时把江平创作的油画《毛主席来到军舰上》作为礼品赠送给苏联海军司令员,深受这位司令官的喜爱和赞赏。
  20世纪50年代末,海军“搭架子、铺摊子”的创建工作基本结束,逐步进入全面建设时期。萧劲光开始有了节假日。此后一段时间,他与全国各地著名画家,李可染、高冠华、李苦禅、周怀民、唐云、谢稚柳,部队的画家黄胄等都有交往。有时多位画家相约或前后脚进了萧劲光的客厅,萧劲光热情招待,他们也无拘无束。大家一起论作品、谈见闻,宛然一个高水平的艺术沙龙。在这样的聚会交谈中,萧劲光提出的问题,对一些作品的见解,特别是书画历史方面的知识,常令专家高手们引为真正的知音。甚至,荣宝斋收购了拿不准的书画、瓷器,有时也请萧劲光帮助鉴定一下。这在当时书画名流中被传为美谈。
  1960年前后,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段有名的经济困难时期。萧劲光家里生活也同样不宽裕。孩子们的衣服、鞋袜补了又补。吃饭时一粒米掉在桌上也要捡起来。即使这样,饭也常常不够吃。一天东北有位老战友托人给他捎来一支鹿腿,他仍然舍不得吃。让厨师精心烹制好,请了李可染、黄胄等多位画家来家共同品尝。萧劲光酷爱艺术、坦诚待友的许多趣事,多少年一直为圈中人津津乐道。
  一个星期天,萧劲光在琉璃厂荣宝斋看画时发现了多幅历史久远的名画。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幅明朝的画(共5件):一是明代画坛四大家之首的沈周的《山水观瀑图》(2件),二是明代院体花鸟画中变格的代表画家林良的《雪景双雉图》,三是万历年间以笔力峭拔、墨色湿润为特色的山水高手张宏的《三松图》,四是明末皇室族人朱瀚之画的《远浦风帆图》。萧劲光清楚,这些画是真品。经过几百年历史变迁,尤其是近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掠夺,连年战火,这样的东西已不多了。他问了一下价格,每张只几十元,太便宜了!但萧劲光一下拿不出这么多钱。
  回到家中,他心里一直放不下这几张画:会被谁买走呢?不懂行的人买走毁坏了怎么办?近日常有外国人到那里去,他们中也会有识货的,会不会被外国人弄走?……第二天,他凑够了钱,和秘书一起把四幅画买了回来。当天晚上,他就打电话把这件事告诉了郭沫若及李可染等几个画家。几天后,李可染他们一起来到萧劲光居处。打开画卷,但见画面色泽清幽,逸韵灵动,陈旧中更显优雅,分外入眼。大家品评、欣赏再三,一致认为这四幅画,都是极难得的上品、珍品,非常佩服萧劲光有眼力。
  时过不久,萧劲光又从荣宝斋买回了一张元代的名画《芦雁图》。
  1964年,为了庆祝新中国建国15周年,故宫博物院收集、整理了一批书画、艺术品,于当年国庆节期间进行了展出。萧劲光在海军美术创作人员陪同下参观了展览。参观中,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讲到,展览中历史书画作品有一些,但比起来明代的不多,特别是没有院体花鸟画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林良的作品。萧劲光想到了自己购得的林良等人的四幅画,于是决定将手中的几幅明代画作捐给故宫博物院。
  尽管家里有人反对,但是萧劲光毅然决然地将四幅名画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几十年过去了,这几幅画依然在博物院展出,接受着来自全国各地、五大洲宾朋的参观、欣赏。
  另一幅名画,元代的《芦雁图》,结局是令人痛心的。
  四幅明代的画作捐出后,《芦雁图》便一直挂在萧劲光的客厅里。“文化大革命”中,海军的“造反派”到萧劲光家中抓人,把《芦雁图》连同黄胄的巨幅国画《风雪夜归图》等艺术珍品,作为“四旧”一把火烧掉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萧劲光被拘禁、遭批判,受了不少委屈。他都没有过多的放在心上,解决了就过去了。唯独《风雪夜归图》、《芦雁图》等名画被毁的事,他耿耿在怀。尤其是《芦雁图》,他直到去世前也没有忘记。他几次痛心后悔地与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早知这样,一起捐了就好了。本来想挂几年,年龄大了再捐的,没有想到结果会是这样。太可惜了!这是孤品,没有办法弥补的。”
  萧劲光喜爱书画。在这方面,与擅长画海的专职画家大女婿李海涛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听说李海涛的两个儿子李欧、李东也学画画,萧劲光非常高兴,嘱咐他们每次到家中来把自己的画作带上,让大家看看。1984年末,李海涛看望岳父时谈了自己一个大胆的想法:以中国万里海疆为题材,画一幅大型的中国画长卷。听了他的构想,萧劲光说:“这个想法很好。中国海岸线从南到北一万八千多公里,内容丰富极了,画下来肯定是一幅了不起的好画。”李海涛插话说,内容很丰富,也很难表现。萧劲光鼓励说:“难表现才有意义啊!中国几千年,留下来的名画不少,但没有一幅是画海的,搞好了将是个突破。”
  萧劲光的支持增加了李海涛的信心。李海涛经过认真准备,深入港口、海岛采风、写生,搜集素材,精心构思,终于于1986年底拿出了《海疆万里图》小样。这时萧劲光已患了白内障。他拿着高倍放大镜费力地看完了画稿,对几个重要景点提了修改意见,尔后嘱咐说:“现在有一种说法,叫海洋国土。属于我们的海域同样是我们国土的一部分。这个说法好啊!我们的海洋国土宽阔,差不多占大陆国土的三分之一。一定要将这幅画画好,唤起人们的海洋意识,唤起人们寸海必争的海疆意识。”并表示,“画好了我给你题字”。遗憾的是,1990年底《海疆万里图》最后完成时,萧劲光已逝世。但这幅长50米,宽0.9米的长卷,气势恢弘,是非常成功的。翌年夏在北京美术馆展出,受到中外参观者广泛好评。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