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公学(简称陕公)遗址位于延安北川5公里处的杨家湾村后沟。当时由师生自己动手打土窑100多孔,新盖平房40多间。现在只保留山坡的20多孔土窑,由延安市文物局管理,当地住户保护使用,其余房、窑全部湮没。校址初在清凉山下,日本飞机轰炸后搬往北门外的小沟坪,后来学员猛增,又迁到杨家湾后沟这个僻静宽敞又能防空的地方。
陕公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许多优秀青年投奔延安,追求革命真理。他们中间有出身贫苦的青年学生、教职员、工人、农民、公务人员、南洋华侨等,也有地主、资本家和国民党军政人员的子女。为了培养这些青年,遂于1937年9月建立了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李逸民、李维汉也曾任过校长)。全校教职学员最多时达3000余人。
学校设有社会学系、师范学系、农民运动系、日本研究系、国防工程系。除各系的专业课程外,还有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中国问题、游击战争及军事常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公共课。陕公的宗旨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原则下,吸收各阶层努力救亡的青年,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干部。学员经过6个月至两年的训练,分配到前方工作。
毛泽东特别关心陕公的教学工作,多次参加学校的开学和毕业典礼。1937年10月19日,在陕公召开的鲁迅逝世纪念会上,毛泽东说:“陕北公学主要的任务是培养抗日先锋队的任务。”1938年3月3日,毛泽东参加陕公第六、七、八、九、十队学员毕业典礼时发表演讲说:“你们是进步分子,是创造新中国分子。因此,陕公代表着全中国的统一战线,是中国进步的一幅缩图。”根据他的意见,中共中央还规定政治局委员都要到陕公讲课。毛泽东亲自带头,主要是讲时事和形势,帮助学员及时掌握斗争的方向,提高学员对抗日战争中各个重要问题的认识,增强抗战胜利信心。此外,周恩来、张闻天、朱德、任弼时、李富春、王若飞等也都到陕公讲课、作报告。朱德还给陕公亲笔题词:“把陕公艰苦奋斗的作风传到一切抗日民众中去。”
陕公的学习条件十分简陋,挖土窑、修路是第一课。大树下面是课堂,被子捆起当凳子,自己的大腿当桌子,高粱秆绑上笔尖写字,墨水自己制造,没有课本,自己刻印,没有教具,用门板当黑板。与其他学校相比,陕公的生活显得更加艰苦。两个班住一个窑洞,20多人挤睡在一铺炕上。有的同学没有被子,有被子的同学就自愿互助。有的两人“打通腿”,有的三人盖一被。窑洞的坡下有一条水沟,学员们天天都得跑下爬上到那里洗漱。10月以后,不能再到水沟洗澡,时间久了,大家身上长满了虱子,痒得很难受。每到中午休息时,大家就围坐在窑洞外,一面晒太阳,一面捉虱子。尽管如此,学员们心情舒畅,学习情绪高涨。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了一大批情操高尚的青年。1938年朱德发出慰问八路军的号召,陕公在很短的时间里捐献出金戒指25枚、银戒指6枚、手表35只。
1937年冬,陕公校长成仿吾撰写了陕北公学校歌。歌词是:
这儿是我们的祖国发祥之地,
今天我们又在这儿团聚,
民族的命运全担在我们双肩。
抗日救亡要我们加倍努力,
忠诚、团结,紧张、活泼,战斗的学习!
努力!努力!争取国防教育的模范;
努力,努力,
锻炼成抗日的骨干。
我们要忠实于民族解放事业
我们献身于新社会的建设,
昂头看那边,
胜利就在前面!
1938年4月1日,第二期开学典礼上,毛泽东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发表了寓意深刻的讲话。他向在场的1600名学员说;“今天陕北公学开学,我应当送点礼物。但是,我没有多少东西,只能送给你们两件礼物。第一件,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第二件,是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毛泽东列举了鲁艺、抗大、陕公各自的作风之后说:“共产党也有它的作风,就是艰苦奋斗!这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者的作风。”
为了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在陕甘宁边区的关中地区开办分校。1938年7月7日,陕北公学分校正式开学,校址设在陕西旬邑县看花宫,各区队分别住在以看花宫为中心的附近几个村庄里。分校校长是李维汉,教务长为邵式平。1939年2月,总校迁到看花宫同分校合并。7月,又迁到晋东南敌后。到河北阜平后与延安工人学校、鲁艺、安吴青训班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成为建国后的中国人民大学。
1939年11月,陕北公学在杨家湾新址重新建校,校长李维汉、教务处长江隆基。学校分师范部和社会科学部。不久又成立了少数民族部。1941年8月,中央决定将陕公、泽东青干校、女大合并成立延安大学。陕公的少数民族部则组建为延安民族学院。
为了永远纪念这所学校,陕公校友会投资在清凉山下建立了一座纪念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