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山与县境内的永宁山、金鼎山,因为丹崖裸露,形姿独特,被乡人称为山中三姊妹。尽管民不聊生、世事动荡,备受苦难的人们还是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给三座山编织了美丽的故事:很远很远的时候,有三个仙女羡慕人间,驾着祥云,选择下凡落脚地,当她们越过子午岭,低头一看,呀,此处山势奇伟,林草碧翠,流水清澈,倏然喜欢。三姐说我住洛河吧,清流荡荡,正好沐浴洁身;二姐说我住周河吧,山川开阔,长风送爽;大姐说我就住在你俩中间,快乐延年。料不到,王母娘娘知道三位仙女下凡,大发雷霆,派二郎神到人间捉拿,仙女决意不回天庭。二郎神大怒,唤起雷电,焚毁三位仙女的花园茅屋,在彤霞般的火焰中,仙女愤然变身为三座独立的石峰,永远扎根人间。大姐化为了永宁山,二姐化为了三台山,三姐化为了金鼎山。
二十年前,沿周河川南行去永宁,是没有公路的。转一个山咀,蹚两次河,很是麻烦。若是夏天还好,可赤脚过河;要是春寒秋凉,就得穿雨鞋,或绕路跳列石、踩木桥,经常有人落水,寒战哆嗦。到永宁有山间公路,走安条林区,绕道很远。所以,冬天时汽车为了捷径,在周河川冰面上行驶;春夏季节,河川泥泞,经常陷入。但在秋天,流水清瘦,汽车好走,骑自行车也觉爽快。
在我年轻的记忆里,无数次骑自行车到永宁,感叹红石岩的奇崛和壮美,惊讶红石崖上窨子的古旧和苍凉,尤其是三台山的独特,让我倍感新鲜。就是那时,将自行车放在河畔的树林里,登临了三台山。落霞里,三台山赤红,沙石岩泛起醉汉般的酡颜,犹如巨佛打坐,智慧着天地人生。窄窄的石台阶早被古人的鞋底磨去了棱角,沿直上的石路钻过石洞,想必到了山顶,却需绕小路,过坍塌石门,再绕,上台阶,顶点才算到了西峰。一堆瓦砾,几块残碑,告诉来者这里曾经是香火旺盛的庙堂。站这里南北眺望,视野朗朗,河川彩色景象收入眼底,鸦群飞绿树,炊烟唤牧归。再愚钝的人也会产生豪情。
我永远忘不了中间石峰下的庙窟,虽然神像被砸了,残损破败,斑驳的彩绘还是让人滋生距离上的敬畏。四下无人,气氛森然,寒气升腾,慌忙走出废庙。庙外的台阶下还有陷开的石室,俯身观看,石室不大,内有一具散乱的白骨,吓我一跳。白骨一定是从前庙上僧人,而且是得道高人,否则后人不会安葬这里。他在生前,孤灯黄卷、青衣布履、粗茶淡饭,守护着庙堂;圆寂了,睡在神的脚下,灵魂继续守望,志向依然不改。
许多年后,经历了很多事,读过些志书,方晓得庙堂下穴洞里的白骨是僧人印如和尚的遗骸。
三台山的宗教很是久远。最先,一个叫真梅的道士云游此地,看到嵬峻峭拔的独特山峰,心花怒放,撇下行囊,顺着小路快步登攀。他笑容灿烂,无比兴奋,情不自禁地呼喊起来。决定就此开辟道观,过去餐风露宿的艰难终于在这里可以划上句号了。真梅的出现,让这里的百姓精神上有了寄托,纷纷捐粮捐物,帮助真梅道士在山下石庵住宿,点燃祭祀香火。针对前后川人口稀疏的实情,真梅道士远虑衣食生存,用化缘所积累的小钱,购置了山下几亩良田,自耕自种。又动员百姓募捐,在西峰上修建了一间敞亮的道观。多年后,流贼祸害山川,道观遭毁,真梅长叹落泪,收拾了行囊,继续远游他乡。
之后,一个名叫印如的本地和尚,在三台山重新点燃了香火,力图再筑庙堂,无奈支付不起费用,只得走上了募捐之路。印如和尚挺直腰板,捋捋鬓角的华发,一袭褪色僧袍、一只钵盂、一根拐杖、肩上挂了褡裢,毅然走出了洛河川、走出了延州、走向了四面八方,披风雨、迎霜雪、度寒暑、求万家,以虔诚感动大众,用弥坚的意志获得许多赞助。印如和尚克服种种困难,在康熙五年,步履蹒跚、佝腰弯背地回到了三台山,从褡裢里拿出募化而来的银两,请工匠在中峰凿建了庙窟、雕塑了诸神。正在人们准备为佛像开光点眼庆贺之时,积劳成疾的印如和尚忽然圆寂了。印如的徒弟荆石,将师父遗体安葬在庙堂下的穴洞里,并建塔造像,继续恪守清规,执着普渡众生,弘扬西天之德。
善男信女到庙堂道观里敬神烧香、磕头许愿,往往被视为迷信,文化人多给予睥睨眼神。其实,佛堂和道观是慰藉灵魂的地方。当承受大苦大难的时候、当面对命运的残酷无法自救的时候、当万般努力难以实现愿望的时候,人们就想到了冥冥中的力量——神。于是,跪在神像前,哭诉一番,寻求无所不能的神的帮助,就此心底踏实,振作精神,以新的勇气直面生活的坎坷。
由此,可以说庙宇上的僧侣是崇高的,是无私的。他们不计名利,终身青灯布衣,粗茶淡饭,用意志约束自己,拒绝了俗人应该有的酒色财物的种种享乐,没有了俗人应有的男欢女爱和天伦之福,以民众幸福为甜蜜,以博爱人间为快乐,坚定地救赎着百姓。尽管,如乡民所说:对神,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每年春时,杏花盛开,昭起庙会,乡人纷至沓来,商贸甚是红火热闹。熙攘在山间,点几把香裱,诉几番愿望,施几个小钱,祈祷平安、祝福儿孙、禳改困苦,又会坐在山坡间的山桃花林间,笑笑地观看戏台上古装戏剧的演出,和亲戚朋友说说农桑,道道家常,吐吐心愿。这方供乡人释放情绪、寄托希望、排解苦难的庙观,总是被人们爱护和关注,就这样一年年地兴旺着,热闹着。
几经沧桑,三台山荣而废,荒而兴,反反复复。西峰顶上重修了真武祖师道观,日日香火缭绕;中峰顶上古柏挺拔,新建了亭阁,其下石窟三孔再次翻修,供奉玉皇诸神;东峰顶窄小,曾有魁星阁,高拔于天。现在,三台山被开辟成了集宗教、旅游、农家乐为一体的休闲胜地,山下建起了一大滩白亮亮、齐整整、新崭崭的楼房,柏油公路穿越而过。能感受到一种历史和当代的节奏在这里隆隆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