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明代陕西咸宁商人在扬州的盐业领袖——张臻







明代中前期的扬州,是陕西商人的发财旺地。陕西商人在这里演出了威武雄壮的财富活剧,为纤巧秀丽的扬州刮起了发财致富的“西北风”,而组织陕商在这里奋斗的就是咸宁商人张臻。
  一、明代陕、晋、徽三帮商人在扬州的竞争
  明代初年,陕西和山西是边关重点建设地区。明政府在陕西边关沿长城一线设九边镇,驻守大量边防军以固守边关,拱卫京师。其中四边镇在陕西,这就是固原镇、延绥镇、宁夏镇、西宁镇,驻军24万人、7千多万匹战马。为解决边防军的后勤供应,洪武三年,采纳御史郁新的建议,在陕西实行“食盐开中”的新经济政策,指示作为全国粮仓之一的陕西,令商民将粮食输送边地,换取贩运食盐的许可证“盐引”,然后按引贩盐,即“输粮换引”。由于“中盐利厚”,在盐利刺激下,陕西商民纷纷走上输粟换引的经商道路。
  由于粮食面广量大,商人个体家庭难以为之,只好动员家庭以外的亲缘和乡缘力量,参与边粮贩运。如当时定边营下辖的“柳树涧堡”军营,就有1084名军士、347匹战马,其粮草由陕西富平商人李月峰家供应。以一家之力供应一个军营的所需,力有不逮,“粮食动辄千万石,草千万斤”,李家只好动员同乡亭口村路家、北乡的李家和王家,即“富平北乡四大富户”,联合走上输粟换引的道路①。这时以乡土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商帮就自然而然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因此,陕西商帮是利用明政府“开中制”政策机遇趁势而起,首先登上历史舞台的“天下第一商帮”。
  在当时,由于淮扬盐场的盐利最厚,“利敷三倍”,陕西商人纷纷换取“淮引”,腰缠十万下扬州,去扬州掘取“开中制”的第一桶金,使陕西商人成为明代初中期淮扬盐场最大的盐业资本集团,长期占据着扬州盐业的“第一把交椅”。明人宋应星曾说:“(扬州)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②清代陕西方志也称“淮盐以西商为大宗”③。对中国明清经济史素有研究的日本学者藤井宏则指出,在明代,作为盐商的陕西商人,实力曾凌驾于山西商人之上,其老家是三原县、泾阳县、绥德州等地。当时在扬州做盐业生意的陕西商人就有五百余人,“三原之梁,泾阳之张、郭,西安之申,潼关之张”④,都是当时著名的大商人。尤其是陕西三原商人孙豹人,在扬州三致千金,成为陕商的著名代表,就连“前明七子”之一的康海,罢官后也到扬州经商,成为旅扬著名陕商。
  这些扬州陕商,多财善贾,为纤细的扬州带去了北方汉子粗犷的“西北风”。他们在扬州赚得大量财富后,大兴土木,率先修建了扬州最早的会馆“陕西会馆”(会馆的奠基石收藏在扬州历史博物馆)。然后放开膀子,在扬州一口气修建了许多私家园林,扬州著名的大明寺、圃园、张园、溉园都是陕西商人的产业,就连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在扬州住的“康山别墅”,都是陕西武功商人康海家的产业。然后他们在扬州养瘦马、包戏班,一手促成了秦淮河畔的繁荣。所以,扬州是明清陕西商人的第一个发财地、快活林,当时的一首《扬州竹枝词》记载说,扬州说陕西话的人比当地人都多,“舞罢乱敲梆子响,秦声惊落广陵潮”⑤。
  明代的山西,地辟人贫,粮不够吃,大量向外移民,陕西粮丰的渭北地区是接受山西移民最多的地区。但山西人从秦汉以来就形成了重商风气和极富经营的头脑。他们也看到了“开中制”所蕴含的巨大商机,面对山西缺粮的实际,推上手推车,到邻省的山东买粮,贩回山西,再运向张家口的绥远边地,换取盐引,通过“买粮换引”,山西商人也走上了赴扬州经营盐业的道路,成为继陕商而后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二大商帮。由于山陕两地从秦汉以来就结有“秦晋之好”,他们在扬州携手经商,共同控制着淮扬盐场的产销,被统称为“西商”,成为寓居扬州最富有的商人集团。当时的《扬州竹枝词》中以羡慕的笔触写道:“商人河下最奢华,窗子都糊细广纱。急限饷银三十万,西商犹自少离家。”⑥
  这种情况到明代中叶发生了新的变化。明代中叶弘治五年,宰相叶淇实行变法,停止“食盐开中”,实行“输银于运司”,变“输粮换引”为“花钱买引”,这便为徽商挤进扬州盐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由于徽商是在自己家门口做生意,从徽州到扬州才700里地,比陕西、山西更有路近省费的经济优势,加之徽商的宗族宗法关系纽带,使徽商更富有凝聚力。他们看到秦晋商帮“苦于朋比无多”⑦的空当,利用祠堂资金的雄厚实力,趁势而起,一举夺得了扬州盐业的头把交椅,成为扬州盐业明代中叶以后实力最为雄厚的商人集团。从此,扬州盐场的市场份额发生了变化,徽商成为龙头老大,陕商屈居第二,晋商排在第三。明代万历年间编撰的《扬州府志》记录了这种微妙的变化:“扬州皆四方贾人,新安(徽商)最盛,关陕山西、江右(江西)次之。”⑧另一首明代《扬州竹枝词》也记录这种变化是:“盐客连穑拥巨财,朱门河下所藏生。乡音秦语并歙语,不问人名但问旗。”⑨“秦语”就是陕西话,“歙语”即徽州话(歙县为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可见陕商、徽商皆为扬州繁华商业的主力军。据记载,当时两淮八大总盐商(即盐业公会领袖)中,西商、徽商各占其四。面对徽商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陕商一方面加强与晋商的合作,共同对付徽商。另一方面,被徽商超越的郁闷使陕商纠结于胸,嘉靖年间他们以陕西楞娃的悲壮,将著名徽商汪道昆在扬州任总商的叔父汪良榕逮住,暴打了一顿,出了胸中的一口恶气,尽管后来双方“修故欢”⑩,但从此与徽商结下了深深的恩怨,埋下了趋死竞争的悲剧种子。
  而在扬州组织陕商与徽商竞争的就是咸宁商人张臻。
  二、张臻的经营情况及其在陕商中的地位
  张臻的经营情况在王九思的《渼陂集》中有所记载:
  “公自上世皆隐于贾,贾盐至公益昌其业。与兄弟泰凤西走河东,东至辽阳,北至于甘凉之墟,浮淮海以南,率以盐贾。成化中乃携其家扬州居也。独东川先生是时已举进士为令,后为御史,赫然京师。而公与诸兄弟者,益以盐显,于是关中人贾扬者,皆推戴公。盖数百人皆公纲记之,婚丧及诸不平,皆往质公,客中大做会,公未至不敢举箸,此不独以财雄也。”(11)
  由此可知,张臻出自盐商世家,到他这一辈到达鼎盛时期,显然是利用了“开中制”。他与兄弟泰凤在从河东到辽阳以及甘凉的“九边”广阔范围内,输粮换引,走得比一般陕西商人都远,所取得的成绩也最大,然后到扬州贩盐,财雄邗上。到弘治以后,叶淇变法,“输银换引”,种粟塞上,没有了经济意义,张臻与兄弟撤业归扬州,携家居之,成为专业盐商。由于他与兄弟兢兢业业、一心一意从事盐业经营,在旅扬陕西盐商中有很好的口碑,大家都推举他为“纲商”。这是因为万历四十六年(1618),江西人龙遇奇在出任两淮巡盐御史期间,大力推行盐法改革,将淮南盐引分为十纲,每年以一纲行旧引,九纲行新引。这就是著名的“纲运法”。其实质是由官府指定资本雄厚的商人为纲运商人,即纲商,由纲商包揽承运官盐引所交纳的税银,再率领其他商人按纲行盐。当时张臻为纲商,在他周围的陕西盐商就有数百人,都听从张臻的调遣和安排。不仅业务上听从张臻的安排,就是婚丧娶嫁、诸多不平,都得张臻进行调节,使他在陕西旅扬盐商中威信很高,以至于陕商宴请集会,张臻不到大家都不动筷子。
  张臻所以能够得到商人的拥戴,与他良好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他“为人也慷慨自许,急人所难,义所宜施,挥金不吝”(12),就是说,张臻豪爽有大丈夫气概,是个热心肠的人,若有急难,他解囊相助,从不吝惜;而且乐善好施,注重情义,在众乡友中有很好的口碑,大家跟着他都觉得心里很踏实。当时扬州也有另一个咸宁商人叫张克让,也因财雄而著称扬州,由于他住在扬州城东,大家都叫他“东张”。但这个张克让生性节俭吝啬,不喜散漫金钱、结交乡友,故“士之好义者不归焉”。由于张臻住在城西,大家都叫他“西张”,他性格耿直、注重友情,由于当时陕西盐商主要是输粟边疆,帮助国家加强边疆建设,得到国家赞许,张臻由此被授予七品散官,步入官商行列。他与“东张”不同,得官后花数千金在扬州起大屋,号曰“张园”,“日与朋旧置酒高会”(13),张灯设宴,饮酒欢会,在扬州的陕西商人都“独尊尚公”,团结在他的周围,为巩固陕西商人在扬州的团结作出了贡献。
  三、张臻在扬州活动的历史价值
  张臻在扬州的活动,尽管王九思记载得还比较简单,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使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陕西商人在扬州的活动细节。
  第一,纲商对于巩固地域商帮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措置。尽管明代初年产生的陕商、晋商和徽商都是利用明政府的“食盐开中”政策而兴起的商帮,但由于商人们输粮边地、勘和换取盐引后,要赴盐场守支贩盐。由于盐场产盐有限,商人守支数量较多,只好排队等候支盐。有一陕西盐商父子在扬州足足守候了15年尚未得到盐引,这就极大挫伤了商人们换引的积极性。加之,守支期间,商人们在扬州无所事事,饮酒作乐打发时光,也不利于商人的稳定和保证国家税收,更何况在扬州的地域商人,群龙无首,各自为政,散漫不羁,也无法形成巩固的商人团体。说明“开中制”为地域商人互相联引、共同走上经商道路提供了前提条件,但还不能保证地域商人形成稳定的商人团体。万历四十六年(1618),江西人龙遇奇在出任两淮巡盐御史期间,大力推行盐法改革,实行“纲运法”。这一盐法改革,通过“纲商”将不同地域商人聚拢在他的周围,形成比较稳定的商人团体,这就为地域商帮的形成和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的平台。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商帮的出现是在“纲运法”出现以后,不无道理(14)。这可以从张臻的经营历史得到有力的个案支持。当时,张臻为“纲商”,有数百关中旅扬盐商聚拢在他的名下,这对于地域性商帮的进一步形成与巩固提供了平台,改变了此前群龙无首的散乱局面。
  第二,地域商帮的组合始终采取了自愿的原则。尽管在实行“纲运法”后,由官府指定资本雄厚的商人为纲运商人,即纲商,但其他商人聚拢在什么样的“纲商”周围,却取决于商人们自己的选择。当时旅扬的陕西盐商中,财雄邗上的并非张臻一人,同为咸宁商人的张克让也是资本雄厚的商人,号称“东张”,但由于他生性俭啬、不喜交结,故人们“好义者不归焉”,而张臻生性豪爽,不以金钱为重,喜好交结乡党,为乡人的利益办事,甚至乡党们的婚丧娶嫁、各种矛盾都要他去调节,故商人们“独尊尚公”。这就充分说明了地域商帮的形成一开始就遵循着自愿的原则,体现了商帮是商人们自我管理的自治团体性质。
  第三,张臻身上充分体现了陕商的特征。张臻之所以能得到扬州陕西盐商的共同拥戴,正像王九思所指出那样,“不独以财雄也”,而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为乡党们所折服,团结和吸引了同籍商人。张臻性格豪爽、急公好义、急人所难,这些都体现了陕西商人良好的道德素质,满足了陕西乡党对优秀商人品质的诉求,人们才愿意推举他为大家的同业领袖。而张臻热心为乡党们服务,“关中人贾扬者……婚丧及诸不平,皆往质公,客中大做会,公未至不敢举箸”,已经透露了地域商帮作为同籍商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患难相扶持的商人共济团体性质。也说明明代以来产生的地域商帮,是由优秀的商人领袖领导的商人集团,而非松散的乌合之众。
  ①乾隆《富平县志》,乾隆四十三年刻本,卷2,《人物》。
  ②宋应星:《野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2。
  ③刘于义:《陕西通志》,陕西通志馆本,卷13,《盐法志》。
  ④张海鹏:《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124页。
  ⑤雷梦水:《中国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卷4,第1124页。
  ⑥雷梦水:《中国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卷4,第1124页。
  ⑦张海鹏:《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137页。
  ⑧万历:《扬州府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卷2。
  ⑨雷梦水:《中国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卷4,第1131页。
  ⑩范金民:《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2页。
  (11)王九思:《渼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卷15《明故七品散官张公墓表》。
  (12)王九思:《渼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卷15,《明故七品散官张公墓表》。
  (13)王九思:《渼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卷15,《明故七品散官张公墓表》。
  (14)范金民:《明清地域商帮的形成》,《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宋元明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