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商故事
明代以诚信闻名的陕商——雷太初、王勣






在中国传统社会,诚信是诚商良贾都努力遵循的原则,尤其是在明清中国商界,陕西商人的诚信更是有口皆碑,他们以“陕棒槌”的文化符号,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明清陕西商人的突出特点。而最能表现陕西商人诚信素质的莫过于三原商人雷太初和王勣。
一、中国传统商人的诚信教育
商人自降生和生存于社会人间,终生都会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而传统社会突出诚信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对商人诚信理念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基础功能。中国从春秋以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善恶报应,弃恶扬善”,都从不同角度对商人们的诚信经商起着教育和引导的作用。中国儒家讲究诚信,“仁、义、礼、智、信”最终归结为一个“信”字。“孟子少时,东家尚杀猪,孟子问其母:‘东家猪何为?’其母曰:‘欲吠汝。’母悔言,曰:‘吾怀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是也。今道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乃买东家猪肉以食之,明不欺也。’”①留下了诚信的佳话。
中国道家也讲究诚信。道家宣扬的“道法自然”包含说话算数,诚实不欺的内容。道家四大护法神之一的财神赵公明,就是诚信的楷模。相传赵公明早年随师父学艺,一日师父怀饥,让赵公明去寻食,在途中遇见一只黑虎,要吃公明。赵公明对黑虎说:“我得给师父送饭,待我送完饭后,再来让你吃。”回到家中,赵公明对师父说:“你吃吧,我还要去送给老虎吃。”说完就去喂老虎。黑虎见赵公明如此守信,非但没有吃他,反而成为他的坐骑,这就是赵公明骑黑虎的缘由。②
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佛家也讲究诚信。佛经《业报差别经》中说:骄慢放逸、不礼敬三宝的人,受出生卑贱人家的果报;为人挚诚不欺、不说人长短是非的人,则受口气香洁、身心安乐、人所爱敬称誉的果报;能够结缘广施、柔和谦恭、礼敬三宝的人,则受出生富贵之家的果报。可见福祸贫富的果报,完全是依每个人的善恶而决定的。③
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潜移默化的教诲,遂使商人们能够对诚信达到较为理性的认识。山西著名商人王文显说:“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如此则子孙必昌,深安而家肥富。”著名徽商舒道刚也说:“圣人言,以义为利,又言见义不为,无勇。则因义而用财,即所谓之大道也。”④所以,颉尊三先生总结说:“(晋商)虽亦以营利为目的,凡事则以道德信义为依据,大有儒学正宗之一派,故力能通有无,济公私……近悦远来。”⑤这些说明,中国传统商人诚信理念的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自春秋实行士农工商社会职业分层以来,“商之子恒为商”,而且重农抑商体制下的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阻隔了商人向士阶层的流动,使商人子弟能够获得的教育资源极其有限,商人子弟的教育主要靠商这种家庭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耳濡目染,“不学而成,不教而能”,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教育机制。在传统中国,商人对其子弟诚信理念的养成可谓煞费苦心。在家庭建设上,他们注重营造诚信的文化氛围,使商人子弟从小就生活在讲求诚信的环境之中。明清以来的晋商大院和陕商大院,所到之处都悬挂和镌刻着诚信的格言和商训。如山西榆次常家大院就镌刻有著名的《家训》“九必经”,成为常家诚信致富的旨归:“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凡食必慎节,凡字必楷正,凡貌必端庄,凡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做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⑥
陕西韩城党家大院到处都镌刻和悬挂着“忠厚”、“厚道”、“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人勿亲,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⑦的门楣和商谚、商训,使商人子弟抬头见教,举目有益,起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言传身教是传统商人对其子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太平广记》中就记载了一则商人对其子弟进行诚信教育的真实故事:
北宋时期,翰林学士陈尧咨喜欢养马,他买了一匹烈马,脾气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多人,便将其卖掉。一日,陈尧咨的父亲走进马厩,没有看到那匹烈马便向马夫询问,马夫说:“翰林已经把马卖给一个商人了。”陈尧咨的父亲又问:“翰林告诉那商人这是匹烈马吗?”管马的人说:“要是跟那个商人说这匹马又咬又踢,人家还会买吗?”陈父听后很生气,就气呼呼地转身找到儿子质问:“你把那匹烈马卖了?”尧咨答道:“是。”父亲又问:“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这是匹烈马呢?”陈尧咨嘟囔说:“他自己看不出这马性子烈,这不怪我。”父亲说:“都是我的过错,我忙于经商,没有教育好你。现在就给你讲一个不欺买主的故事: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有一位宰相叫陆元方,他想卖掉东京洛阳城里的一所房子,一切手续都办好了,只等着买房子的人来交钱。买房的人来交钱时,陆元方说,这房子哪里都好,就是没有出水的地方,那个人听后,立刻就不买了。买主走后,陆元方的儿子和侄子们都埋怨他,而他却说,你们也太奇怪了,难道可以为了钱欺骗别人吗?”陈尧咨听了很惭愧地说:“爸,我知道自己错了。”于是亲自找到那个买马的商人说明了原因,把钱退给了买马的人, 自己把马牵了回来。⑧
这则故事说明商人诚信理念和行为的形成,家庭教育有着最直接的作用。
《登楼杂记》中记载了一则商人教育子弟诚信的故事,更有身教重于言教的启示意义。徽商汪拱乾经商三十余年成为巨富,平时自奉菲薄,“然有人告借者,无不满其意而去,唯认券时必载若干利,因其宽于取债,日积月累子母并计之,则负欠者俱有难偿之患”。有一天,他的几个儿子在一起议论道:“昔陶朱公能积能散,故人至今称之,今吾父聚而不散,恐市恩而反招怨尤也。”谁知此番议论让拱乾听到了,他对儿子们说:“吾有是念久矣,恐汝辈不克体吾志耳,是以蓄而不发。今既能会吾意,真吾子也。”于是,他“检筐中券数千张,尽召其人来而焚之,众皆颂视罗拜”。明代有一商人对子弟的诚信教育,更是别出心裁,他开家饭馆,自觉年迈,欲将饭馆传给儿子,为从三个儿子中选择最理想的传人,他想了一个办法:一日,他将三个儿子叫到堂前,对他们说:“我欲传饭馆给你们中的一位,为了证明你们三人中谁最有能力,我现在宣布一个办法。”他吩咐家人,搬来三个已经装好土的花盆,然后拿出三粒种子放在桌上,对儿子们说:“这是我精心挑选的花种,你们可以任选一粒种在花盆里。半年以后,你们端来给我看。到时候,谁的花养得最好,我就将财产交给谁,但必须要用我发给你们的种子和这花盆里的土。”大儿子和二儿子回到家中,便将花种种在花盆里,可是,精心栽培了很长时间,就是不见花盆里的种子发芽,于是就偷偷去乡下找花匠,从花匠那里买来种子,换上新土。把新种子种下去,很快就发芽吐绿。而憨厚老实的三儿子,种下种子后,每天按时给花浇水,就是不见种子发芽,他想种子是父亲挑选的,应该没有问题,就继续浇水培育。半年以后,三个儿子都端来自己养的花给父亲看。大儿子和二儿子养的花枝繁叶茂,开出鲜艳的花朵,只有三儿子的花盆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长出来。老商人看后,什么也没说,就将饭馆的钥匙和账本交给了三儿子。其他两个儿子很不服气,就生气地问父亲:“三弟的花盆里什么都没有,为什么要将饭馆交给他?”老商人说:“做生意一定要诚实,因此,我要选一个诚实的人来继承家业。看来你们的弟弟是最诚实的。”两个儿子不解地问:“为什么?”老商人缓缓地说:“因为那三颗种子都是我炒熟了的……”⑨
临终遗言更是传统商人对子弟进行诚信传统教育最郑重的途径。明代江西“辰州商人鲁翟,家有余赀出贷,贫穷之甚无偿者,辄不苦勒。临终之时,批帖盈匣,嘱戒二子曰:‘我一生放债,批帖在此间。有得本而未得利者,有得半本者,有全未得者,簿载明白。累年未结,是皆悯其贫而不勒者也。倘后有负心者,自送来还,利有不足,亦将原帖还之;不来还者,置之不可逼取,以贻后悔。’二子唯唯听命。及父终,不改父道,兢兢谨守嘱言”⑩。汪姓安徽商人“历游吴越闽海诸地,以诚信交人,同事无少欺隐,后卒于浦城,病革,犹作书遗诸弟,谆谆忠厚积善为训”(11)。
陕西商人的诚信也是长期教育的结果。
二、雷太初、王勣的诚信事迹
雷太初的经营事迹在大荔文人韩邦奇为他撰写的《故蒲城雷公墓表》有所记载:
“公讳太初……世为陕之西安蒲城人……成化初,西边用兵,官府给金,购糶宽限以召商人,人争趋之。公独步领金,众曰:‘值高限远,奇货可居也,奈何不领?’公不答。逾年征糶以年之稔也,倍其数且输之边,死徙者殆百家。后部粮甘肃,众以官值易布冀,规厚利。公独斋本色,同行者笑其拙,抵肃而兵殷用急,部使者比仗日且二三四,边一时不能贸易,有司督併妻子捶楚无完肤至破家以偿。”(12)
这是一则陕商诚信极为珍贵的史料。雷太初经商的年代,正是朱明王朝与俺答汗蒙古族争夺蒙边疆域战争最激烈的时期。由于战事紧急,为保证军队粮草供应,由官府出资召商人购糶粮食运送边地,而且还贷期限宽远,本轻利重,人争趋之。面对如此优惠的条件,众商认为是奇货可居,争购不怠,唯独雷太初不领,众人皆不解,以为雷太初不懂经营之道。结果,第二年因为年成丰稔,官府加倍征收往年所贷资金的粮食,并且要直接输送边地。众商原以为值高限远,没有准备,面对官府的急急逼勒,措手不及,破产逃亡的成百千家。唯独雷太初当年不被眼前微利所动,坚持诚信为本的经营作风,不投机取巧,而是稳扎稳打,坚持自己的独立经营,当众商面对官府逼勒,纷纷破产之际,雷太初却能安然无恙,躲过一劫。说明不贪小利、坚持诚信的经营本色,是一个优秀商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这种不贪微利、长线远鹤的稳健经营,如果是一时一事,并不足以证明雷太初的经营素质。问题是在他的经营中,常常会面临这样的选择,而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这便实属难得。不久,雷太初与大伙一起贩粮到甘肃,当时官府对军布和用于布马交易的布匹,实行垫资招商承办的办法,万历时山西巡抚沈子木的奏章中说“本镇互市应用缎匹、梭布、水獭、狐皮等物,发价银四万两交官往各省收买”(13),由官府给商人垫资,鼓励携资到江南贩布,用官府资金为官府贩布,基本是无成本投入,当时到江南贩布一匹价银才7钱银子,贩运甘肃每匹可卖3两银子,可谓“利敷三倍”,利润丰厚,商人纷纷仿效,领官府资本去江南购布,获取大利。唯独雷太初不为所动,众人都笑其太笨了,不会赚钱。可是当商人们用官府的银子将布匹贩运到甘肃边地时,却碰到了边地战争孔急的局面,每天接仗三四场,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一时不能进行交易,所贩布匹卖不出去,而官府催逼还贷刻不容缓,甚至捶楚妻子儿女无完肤,许多人只好破产还账。在这种情况下,雷太初由于不染官款,不贪眼前利益,又一次规避了官府的留难与逼迫,获得了稳健经营的正当利益。这便充分说明了雷太初诚信经营不是一时所为,而是一贯坚持的经营作风,反映了他对局势把握的老辣和正确,是一位有丰富经营经验的成功商人。
而三原商人王勣的诚信更是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
王勣的经营情况在三原文人来俨然为其撰写的《明菊斋王君暨配硕人崔氏合葬墓志铭》中有记载:
“王君者名勣字子立,菊斋其号……君充县学诸生业侵侵向成,顾君母杨老家曰‘削无从供朝夕’,乃弃去为商。鸿胪杨君者拥重赀淮阳间,君甥也。请君主诸务,君至扬一一为划计,诸受计者多叹服君。时治盐使者行疏通法,商随倚营私,名曰‘超掣’,或拉君,君谢不往,诸君大有获,乃诮君不听吾而失厚利。君笑应曰:‘吾不得鱼,幸有吾荃,若视吾荃在否,不患不得鱼也。’有识者以君言为是。”(14)
据此可知,王勣原本是求取功名的县学诸生,走求取功名的科举道路。但终因家贫,弃儒经商,而其时其舅舅杨鸿胪在扬州拥重赀贩盐发家,就请王勣为其支持盐务。王勣因为是文人下海,有知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盐业管理上,“一一为划计,诸受计者多叹服君”,将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人们都叹服他的管理才能。有一件事充分表现了王勣诚信不欺的稳健经营作风。当时盐业交易中,“守支”是很关键的一环,守支盐场历来有制,“按资次支给”。从明初到明后叶,两淮盐商的守支时间,少则几年,多则十年,甚至十几年,以至于有时候在扣除守支费用后无利可图。有人就别创一法名曰“超掣”,即通过贿赂官府而超越原定顺序率先支盐,因其获利非比寻常,乡人纷纷效法。有同乡商人也来拉王勣,花钱疏通官府,提前支盐。王勣谢而不往,而那些投机钻营者一时都获得了大利,他们讥笑王勣不听召唤,坐失获取厚利的机会。王勣不以为然,他说出了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说,我虽然因没有钻营而失去了一时的厚利,但我却保护了自己资本不受侵害。只要我的资本在,合法诚实经营,就不会赚不到钱。这与当年梁选櫲“贪贾规利,用超掣法以邀公,公谢不可”,认为“利如布帛之有幅焉……过则必败……若属恬不知惧,祸不旋踵矣”。他认为经商业贾是有规则的,就像布匹有经纬规矩一样,只有遵照规则,顺应商情,才能在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违背了规律,就是再大的胆量,再雄厚的资财,也不能阻挡违背规律带来的打击。(15)何以相似乃尔。他们道出了一个共同的心声:做生意就要诚实经营,按商业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长久的利益。那些投机取巧、钻营牟利的人,最终都是要失败的。“有识者以君言为是”,因为不久果然事发,“诸为奸利者伏法”(16),事情的发展果然被王勣所言中。
雷太初、王勣、梁选櫲不投机钻营、不贪图眼前微利的优秀品格,是陕西商人诚信特征的集中体现。陕西商人当年在中国商界被称为“陕棒槌”,就是因为他们以忠厚不欺、诚实经营而著称中国商界。这是陕西厚重的黄土地给予陕西商人的自然禀赋。因为农耕经济下,人与土地之间存在对等的能量交换关系,人待地一春,地报人一季,他们之间必须讲究诚实,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不误农时,也要求人们讲究守信。这种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陕西商人诚实守信的性格特征,使他们做生意钉是钉、铆是铆,一言九鼎,驷马难追,不耍奸把滑,不投机取巧,尤其是面对重利诱惑,他们能见利思义,遵循规律,驽而不贪,不为眼前微利所动,表现了陕西商人厚重稳健的经营作风。同时,陕西作为十三朝文明古都,首善之区,多年的儒家主流文化的教育,也使陕西人形成了诚信自重的心理积淀,不为区区微利而生贪婪之心,他们更多的是看重长远利益和大利益,这是明清陕西商帮区别于其他商帮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中国诚信故事》,第2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
②刘魁力:《财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216页。
③星云法师:《佛教的人生观》。
④宁一:《中国商道》,地震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⑤颉尊三:《山西票号之构造》,1936年未刊稿。
⑥耿彦波:《常家庄园》,书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⑦刘兆英:《溥彼韩城》,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⑧《中国诚信故事》,第2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
⑨孔刃非:《商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2-113页。
⑩归正宁静子:《详刑公案》,南闽潭邑艺林刘氏太华刊行,卷1,《吕县尹断诬好赖骗》。
(11)《歙县志》,黄山书社2011年版,卷4。
(12)韩邦奇:《苑洛集》,关中丛书刻本,卷2,第22-23页。
(13)《万历神宗实录》,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212。
(14)来俨然:《自愉堂集》关中丛书刻本,卷2,第6-7页。
(15)梁希蛰辑:《三原焦吴里梁氏家乘》,陕西省图书馆馆藏,明刊本。
(16)梁希蛰辑:《三原焦吴里梁氏家乘》,陕西省图书馆馆藏,明刊本。
一、中国传统商人的诚信教育
商人自降生和生存于社会人间,终生都会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而传统社会突出诚信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对商人诚信理念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基础功能。中国从春秋以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善恶报应,弃恶扬善”,都从不同角度对商人们的诚信经商起着教育和引导的作用。中国儒家讲究诚信,“仁、义、礼、智、信”最终归结为一个“信”字。“孟子少时,东家尚杀猪,孟子问其母:‘东家猪何为?’其母曰:‘欲吠汝。’母悔言,曰:‘吾怀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是也。今道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乃买东家猪肉以食之,明不欺也。’”①留下了诚信的佳话。
中国道家也讲究诚信。道家宣扬的“道法自然”包含说话算数,诚实不欺的内容。道家四大护法神之一的财神赵公明,就是诚信的楷模。相传赵公明早年随师父学艺,一日师父怀饥,让赵公明去寻食,在途中遇见一只黑虎,要吃公明。赵公明对黑虎说:“我得给师父送饭,待我送完饭后,再来让你吃。”回到家中,赵公明对师父说:“你吃吧,我还要去送给老虎吃。”说完就去喂老虎。黑虎见赵公明如此守信,非但没有吃他,反而成为他的坐骑,这就是赵公明骑黑虎的缘由。②
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佛家也讲究诚信。佛经《业报差别经》中说:骄慢放逸、不礼敬三宝的人,受出生卑贱人家的果报;为人挚诚不欺、不说人长短是非的人,则受口气香洁、身心安乐、人所爱敬称誉的果报;能够结缘广施、柔和谦恭、礼敬三宝的人,则受出生富贵之家的果报。可见福祸贫富的果报,完全是依每个人的善恶而决定的。③
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潜移默化的教诲,遂使商人们能够对诚信达到较为理性的认识。山西著名商人王文显说:“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如此则子孙必昌,深安而家肥富。”著名徽商舒道刚也说:“圣人言,以义为利,又言见义不为,无勇。则因义而用财,即所谓之大道也。”④所以,颉尊三先生总结说:“(晋商)虽亦以营利为目的,凡事则以道德信义为依据,大有儒学正宗之一派,故力能通有无,济公私……近悦远来。”⑤这些说明,中国传统商人诚信理念的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自春秋实行士农工商社会职业分层以来,“商之子恒为商”,而且重农抑商体制下的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阻隔了商人向士阶层的流动,使商人子弟能够获得的教育资源极其有限,商人子弟的教育主要靠商这种家庭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耳濡目染,“不学而成,不教而能”,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教育机制。在传统中国,商人对其子弟诚信理念的养成可谓煞费苦心。在家庭建设上,他们注重营造诚信的文化氛围,使商人子弟从小就生活在讲求诚信的环境之中。明清以来的晋商大院和陕商大院,所到之处都悬挂和镌刻着诚信的格言和商训。如山西榆次常家大院就镌刻有著名的《家训》“九必经”,成为常家诚信致富的旨归:“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凡食必慎节,凡字必楷正,凡貌必端庄,凡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做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⑥
陕西韩城党家大院到处都镌刻和悬挂着“忠厚”、“厚道”、“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人勿亲,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⑦的门楣和商谚、商训,使商人子弟抬头见教,举目有益,起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言传身教是传统商人对其子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太平广记》中就记载了一则商人对其子弟进行诚信教育的真实故事:
北宋时期,翰林学士陈尧咨喜欢养马,他买了一匹烈马,脾气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多人,便将其卖掉。一日,陈尧咨的父亲走进马厩,没有看到那匹烈马便向马夫询问,马夫说:“翰林已经把马卖给一个商人了。”陈尧咨的父亲又问:“翰林告诉那商人这是匹烈马吗?”管马的人说:“要是跟那个商人说这匹马又咬又踢,人家还会买吗?”陈父听后很生气,就气呼呼地转身找到儿子质问:“你把那匹烈马卖了?”尧咨答道:“是。”父亲又问:“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这是匹烈马呢?”陈尧咨嘟囔说:“他自己看不出这马性子烈,这不怪我。”父亲说:“都是我的过错,我忙于经商,没有教育好你。现在就给你讲一个不欺买主的故事: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有一位宰相叫陆元方,他想卖掉东京洛阳城里的一所房子,一切手续都办好了,只等着买房子的人来交钱。买房的人来交钱时,陆元方说,这房子哪里都好,就是没有出水的地方,那个人听后,立刻就不买了。买主走后,陆元方的儿子和侄子们都埋怨他,而他却说,你们也太奇怪了,难道可以为了钱欺骗别人吗?”陈尧咨听了很惭愧地说:“爸,我知道自己错了。”于是亲自找到那个买马的商人说明了原因,把钱退给了买马的人, 自己把马牵了回来。⑧
这则故事说明商人诚信理念和行为的形成,家庭教育有着最直接的作用。
《登楼杂记》中记载了一则商人教育子弟诚信的故事,更有身教重于言教的启示意义。徽商汪拱乾经商三十余年成为巨富,平时自奉菲薄,“然有人告借者,无不满其意而去,唯认券时必载若干利,因其宽于取债,日积月累子母并计之,则负欠者俱有难偿之患”。有一天,他的几个儿子在一起议论道:“昔陶朱公能积能散,故人至今称之,今吾父聚而不散,恐市恩而反招怨尤也。”谁知此番议论让拱乾听到了,他对儿子们说:“吾有是念久矣,恐汝辈不克体吾志耳,是以蓄而不发。今既能会吾意,真吾子也。”于是,他“检筐中券数千张,尽召其人来而焚之,众皆颂视罗拜”。明代有一商人对子弟的诚信教育,更是别出心裁,他开家饭馆,自觉年迈,欲将饭馆传给儿子,为从三个儿子中选择最理想的传人,他想了一个办法:一日,他将三个儿子叫到堂前,对他们说:“我欲传饭馆给你们中的一位,为了证明你们三人中谁最有能力,我现在宣布一个办法。”他吩咐家人,搬来三个已经装好土的花盆,然后拿出三粒种子放在桌上,对儿子们说:“这是我精心挑选的花种,你们可以任选一粒种在花盆里。半年以后,你们端来给我看。到时候,谁的花养得最好,我就将财产交给谁,但必须要用我发给你们的种子和这花盆里的土。”大儿子和二儿子回到家中,便将花种种在花盆里,可是,精心栽培了很长时间,就是不见花盆里的种子发芽,于是就偷偷去乡下找花匠,从花匠那里买来种子,换上新土。把新种子种下去,很快就发芽吐绿。而憨厚老实的三儿子,种下种子后,每天按时给花浇水,就是不见种子发芽,他想种子是父亲挑选的,应该没有问题,就继续浇水培育。半年以后,三个儿子都端来自己养的花给父亲看。大儿子和二儿子养的花枝繁叶茂,开出鲜艳的花朵,只有三儿子的花盆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长出来。老商人看后,什么也没说,就将饭馆的钥匙和账本交给了三儿子。其他两个儿子很不服气,就生气地问父亲:“三弟的花盆里什么都没有,为什么要将饭馆交给他?”老商人说:“做生意一定要诚实,因此,我要选一个诚实的人来继承家业。看来你们的弟弟是最诚实的。”两个儿子不解地问:“为什么?”老商人缓缓地说:“因为那三颗种子都是我炒熟了的……”⑨
临终遗言更是传统商人对子弟进行诚信传统教育最郑重的途径。明代江西“辰州商人鲁翟,家有余赀出贷,贫穷之甚无偿者,辄不苦勒。临终之时,批帖盈匣,嘱戒二子曰:‘我一生放债,批帖在此间。有得本而未得利者,有得半本者,有全未得者,簿载明白。累年未结,是皆悯其贫而不勒者也。倘后有负心者,自送来还,利有不足,亦将原帖还之;不来还者,置之不可逼取,以贻后悔。’二子唯唯听命。及父终,不改父道,兢兢谨守嘱言”⑩。汪姓安徽商人“历游吴越闽海诸地,以诚信交人,同事无少欺隐,后卒于浦城,病革,犹作书遗诸弟,谆谆忠厚积善为训”(11)。
陕西商人的诚信也是长期教育的结果。
二、雷太初、王勣的诚信事迹
雷太初的经营事迹在大荔文人韩邦奇为他撰写的《故蒲城雷公墓表》有所记载:
“公讳太初……世为陕之西安蒲城人……成化初,西边用兵,官府给金,购糶宽限以召商人,人争趋之。公独步领金,众曰:‘值高限远,奇货可居也,奈何不领?’公不答。逾年征糶以年之稔也,倍其数且输之边,死徙者殆百家。后部粮甘肃,众以官值易布冀,规厚利。公独斋本色,同行者笑其拙,抵肃而兵殷用急,部使者比仗日且二三四,边一时不能贸易,有司督併妻子捶楚无完肤至破家以偿。”(12)
这是一则陕商诚信极为珍贵的史料。雷太初经商的年代,正是朱明王朝与俺答汗蒙古族争夺蒙边疆域战争最激烈的时期。由于战事紧急,为保证军队粮草供应,由官府出资召商人购糶粮食运送边地,而且还贷期限宽远,本轻利重,人争趋之。面对如此优惠的条件,众商认为是奇货可居,争购不怠,唯独雷太初不领,众人皆不解,以为雷太初不懂经营之道。结果,第二年因为年成丰稔,官府加倍征收往年所贷资金的粮食,并且要直接输送边地。众商原以为值高限远,没有准备,面对官府的急急逼勒,措手不及,破产逃亡的成百千家。唯独雷太初当年不被眼前微利所动,坚持诚信为本的经营作风,不投机取巧,而是稳扎稳打,坚持自己的独立经营,当众商面对官府逼勒,纷纷破产之际,雷太初却能安然无恙,躲过一劫。说明不贪小利、坚持诚信的经营本色,是一个优秀商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这种不贪微利、长线远鹤的稳健经营,如果是一时一事,并不足以证明雷太初的经营素质。问题是在他的经营中,常常会面临这样的选择,而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这便实属难得。不久,雷太初与大伙一起贩粮到甘肃,当时官府对军布和用于布马交易的布匹,实行垫资招商承办的办法,万历时山西巡抚沈子木的奏章中说“本镇互市应用缎匹、梭布、水獭、狐皮等物,发价银四万两交官往各省收买”(13),由官府给商人垫资,鼓励携资到江南贩布,用官府资金为官府贩布,基本是无成本投入,当时到江南贩布一匹价银才7钱银子,贩运甘肃每匹可卖3两银子,可谓“利敷三倍”,利润丰厚,商人纷纷仿效,领官府资本去江南购布,获取大利。唯独雷太初不为所动,众人都笑其太笨了,不会赚钱。可是当商人们用官府的银子将布匹贩运到甘肃边地时,却碰到了边地战争孔急的局面,每天接仗三四场,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一时不能进行交易,所贩布匹卖不出去,而官府催逼还贷刻不容缓,甚至捶楚妻子儿女无完肤,许多人只好破产还账。在这种情况下,雷太初由于不染官款,不贪眼前利益,又一次规避了官府的留难与逼迫,获得了稳健经营的正当利益。这便充分说明了雷太初诚信经营不是一时所为,而是一贯坚持的经营作风,反映了他对局势把握的老辣和正确,是一位有丰富经营经验的成功商人。
而三原商人王勣的诚信更是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
王勣的经营情况在三原文人来俨然为其撰写的《明菊斋王君暨配硕人崔氏合葬墓志铭》中有记载:
“王君者名勣字子立,菊斋其号……君充县学诸生业侵侵向成,顾君母杨老家曰‘削无从供朝夕’,乃弃去为商。鸿胪杨君者拥重赀淮阳间,君甥也。请君主诸务,君至扬一一为划计,诸受计者多叹服君。时治盐使者行疏通法,商随倚营私,名曰‘超掣’,或拉君,君谢不往,诸君大有获,乃诮君不听吾而失厚利。君笑应曰:‘吾不得鱼,幸有吾荃,若视吾荃在否,不患不得鱼也。’有识者以君言为是。”(14)
据此可知,王勣原本是求取功名的县学诸生,走求取功名的科举道路。但终因家贫,弃儒经商,而其时其舅舅杨鸿胪在扬州拥重赀贩盐发家,就请王勣为其支持盐务。王勣因为是文人下海,有知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盐业管理上,“一一为划计,诸受计者多叹服君”,将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人们都叹服他的管理才能。有一件事充分表现了王勣诚信不欺的稳健经营作风。当时盐业交易中,“守支”是很关键的一环,守支盐场历来有制,“按资次支给”。从明初到明后叶,两淮盐商的守支时间,少则几年,多则十年,甚至十几年,以至于有时候在扣除守支费用后无利可图。有人就别创一法名曰“超掣”,即通过贿赂官府而超越原定顺序率先支盐,因其获利非比寻常,乡人纷纷效法。有同乡商人也来拉王勣,花钱疏通官府,提前支盐。王勣谢而不往,而那些投机钻营者一时都获得了大利,他们讥笑王勣不听召唤,坐失获取厚利的机会。王勣不以为然,他说出了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说,我虽然因没有钻营而失去了一时的厚利,但我却保护了自己资本不受侵害。只要我的资本在,合法诚实经营,就不会赚不到钱。这与当年梁选櫲“贪贾规利,用超掣法以邀公,公谢不可”,认为“利如布帛之有幅焉……过则必败……若属恬不知惧,祸不旋踵矣”。他认为经商业贾是有规则的,就像布匹有经纬规矩一样,只有遵照规则,顺应商情,才能在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违背了规律,就是再大的胆量,再雄厚的资财,也不能阻挡违背规律带来的打击。(15)何以相似乃尔。他们道出了一个共同的心声:做生意就要诚实经营,按商业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长久的利益。那些投机取巧、钻营牟利的人,最终都是要失败的。“有识者以君言为是”,因为不久果然事发,“诸为奸利者伏法”(16),事情的发展果然被王勣所言中。
雷太初、王勣、梁选櫲不投机钻营、不贪图眼前微利的优秀品格,是陕西商人诚信特征的集中体现。陕西商人当年在中国商界被称为“陕棒槌”,就是因为他们以忠厚不欺、诚实经营而著称中国商界。这是陕西厚重的黄土地给予陕西商人的自然禀赋。因为农耕经济下,人与土地之间存在对等的能量交换关系,人待地一春,地报人一季,他们之间必须讲究诚实,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不误农时,也要求人们讲究守信。这种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陕西商人诚实守信的性格特征,使他们做生意钉是钉、铆是铆,一言九鼎,驷马难追,不耍奸把滑,不投机取巧,尤其是面对重利诱惑,他们能见利思义,遵循规律,驽而不贪,不为眼前微利所动,表现了陕西商人厚重稳健的经营作风。同时,陕西作为十三朝文明古都,首善之区,多年的儒家主流文化的教育,也使陕西人形成了诚信自重的心理积淀,不为区区微利而生贪婪之心,他们更多的是看重长远利益和大利益,这是明清陕西商帮区别于其他商帮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中国诚信故事》,第2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
②刘魁力:《财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216页。
③星云法师:《佛教的人生观》。
④宁一:《中国商道》,地震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⑤颉尊三:《山西票号之构造》,1936年未刊稿。
⑥耿彦波:《常家庄园》,书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⑦刘兆英:《溥彼韩城》,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⑧《中国诚信故事》,第2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
⑨孔刃非:《商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2-113页。
⑩归正宁静子:《详刑公案》,南闽潭邑艺林刘氏太华刊行,卷1,《吕县尹断诬好赖骗》。
(11)《歙县志》,黄山书社2011年版,卷4。
(12)韩邦奇:《苑洛集》,关中丛书刻本,卷2,第22-23页。
(13)《万历神宗实录》,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212。
(14)来俨然:《自愉堂集》关中丛书刻本,卷2,第6-7页。
(15)梁希蛰辑:《三原焦吴里梁氏家乘》,陕西省图书馆馆藏,明刊本。
(16)梁希蛰辑:《三原焦吴里梁氏家乘》,陕西省图书馆馆藏,明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