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明代业盐发家的三原富商——高尧山、朱友槐、石象、育维新




在中国政治城市、经济农村二元化的社会结构下,农村常常扮演着经济中心的角色。明代的陕西,西安仅仅是会城,是政治中心,而陕西的经济中心则在距离西安50余里的泾阳、三原。因此,三原在明代曾产生过一大批名闻关中的高赀商人,他们中的佼佼者就有高尧山、朱友槐、石象、育维新等人。
  一、明清三原的经济概况
  三原是关中要邑,“为渭北各地贸易总汇之区,食货充盈,交通甚便”①,地处关中交通要道,西衔凤汉,东接潼商,北通延绥,为东西部货物集散之地,转运四时不绝。西北药材、羊毛经淳化、旬邑或由邠县、永寿运至三原,加工炮制成“西口药材”、“西口皮货”运销各地;东南之布匹经潼关装船或由龙驹寨驮运三原,改卷染色再分销甘陇各地,明代已是“市店充盈,货物辐转,不减肩摩杀击之风”②,人称“龙镇小长安”。明末清初,三原商务曾有短暂萧条。缘因清廷在三原对入关货物复设重税,康熙三十八年,知县李流甫请为裁撤,户部奉旨革除,遂使三原商务得到恢复,逐日兴旺,成为与泾阳并驾齐驱的陕西经贸中心。三原城内南关“旧市廛店舍相连百余家”,“集四方商贾重费,昏晓贸易”③,成为陕陇大宗商品过载集散中心,故金融活跃,药材“一年买卖总额为20万两之谱”,布匹“每年所运达千万元之谱”④,每年由陇青押解三原总店的“标银”盈千累万。就是近代,“每年布匹、茶叶、药材、粮食及银钱之买卖,其数多在二千万元以上”⑤,故时人有“宁要三原,不要长安”之语。由于三原数百年处于商贸中心地位,长期保持着“高城相对出,流水在中涵,货泉来宇内,风物似江南”⑥的经济优势。
  明代三原是布业中心。陕西布商从江南贩回标布,经大运河到临清中转,入卫河至汴梁起旱,用驮骡或大车运布到潼关后,再沿渭河北岸运至三原。入陕的标布要在三原“改卷”、“整染”,即卷成适合西北运输和交易条件的形状,同时把标布放在沸腾的硫黄桶上熏染制,使之进一步变白。因此,三原成为整个西部的棉布中转营销中心。“棉布运到,堆积一市”,“布市兴盛之时,多至四十余家”。
  江南标布本轻利重,陕西布商个个赚得体丰钵满。明代江南棉布商品量为2700万匹,以其中一半销往西北三边计,则每年运销西北的标布在1000~1400万匹之间,若每匹赚银4钱,则每年仅棉布盈利就在400~600万两间,这同每年从甘陇流向三原的走标银两“千万元之谱”基本吻合。
  明代三原还是中草药加工贩运中心。清代西秦药商以陕西华阴、同州人为主,号称“西帮”。他们多在三原设立药栈、药店总号,在西北各地设立分庄采购药材,主要在兰州、岷州、宁夏和秦巴山区一带活动。药商就把从西北各地收购的药材贩运回三原,加工炮制成著名的“西口药材”。每年经由三原发运全国各地的西口药材600万斤,买卖总额高达20万元。当时,三原东关除了药店没有别的店,有名的店铺就达300多家。从清朝直到民国,三原一直是西部药材的加工集散中心。
  明代三原还是西北金融中心。在明清时期,商家一般采取赊销的方式,先付货,后给钱,月底或季末收账,就形成了一定的汇划银两制度,叫“走镖之期”,一般分为春夏秋冬四次,也叫“四季镖”。主要是“春镖”和“秋镖”,季末最后三天,由分号将银两押送到地区总号,28号由地区总号派镖师或镖局将银两押解至三原总庄,进行收缴分解,这样通过“镖期”,西部的银两就源源不断地流向三原。再由三原总庄将银两一部分押解各地分庄,维持经营;另一部分作为利润押解到财东集中的渭南、朝邑。而且,从明代以来,陕西是边防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财税的绝大部分均耗散在这一边境军事地带,每年仅江南各省输向陕西的饷银不下10万两;入清后陕西仍为边关地区,西域屡次用兵的协晌均由陕西转输,从乾隆以来屡次征剿西域,每年经陕西协饷输银不下60余万两,新疆开省后,全国经陕西输新疆的协饷银就有291万两,当时市面上光耀夺目之白银,犹充斥皆是。这些无疑促进了陕西金融业的发展。
  三原为西部的商业重镇,出产以棉花、牛羊皮为大宗。每年冬季运赴汉口转销东南各省,年额甚巨;泾阳水烟药材,每年秋冬之时,经三原运销京粤;湖北之大布,湖南之茶叶亦系由三原转销甘凉,其金融汇划,沪、汉、津、京之汇兑,无不以三原为枢纽。因此,三原成为西北金融中心和钱业汇集之地,清初时有当铺37座,到乾隆年间约有当铺69座,三原城隍庙旁的“山西街”,基本上都是当铺和票号,号称“中国西部华尔街”。每年经三原汇划全国的款项达2000~3000万两之巨,使三原在西部社会经济生活中始终处于垄断金融的优势地位,时人才说“宁要三原,不要西安”。正是这样的经济和市场条件,才使三原产生过一大批著名的商人。他们中的佼佼者就有高尧山、朱友槐、石象、育维新等人。
  二、高尧山、朱友槐、石象、育维新等人的经营事迹
  高尧山的经营事迹在三原文人来俨然撰写的《明寿官尧山高君墓志铭》中有所记载:
  “高君者邑大贾也。器宇轩举,多识见……幼嗣叔父镇长携资游蜀中,意不自得,乃与诸从子走湟中西夏,尽以赀贸易菽粟入诸边帑,而领部檄收盐利于江淮,如此数易,赀大归。君与邑中巨富人埒矣。”⑦
  朱友槐的经营事迹在三原温纯撰写的《明永寿府中尉友槐公墓志铭》中有记载:
  “公赐名惟圾号有槐……富而好行其德者也。初折箸所自予薄甚以官方苦宗禄,曰:‘大丈夫堕地有七尺,奈何以衣食厪县官忧’,于是祖计然漪顿之术,以子钱择人及亲属贫者使贾吴越燕晋而宽其力,不能偿者厚归其柩在外者,人以此益德,争尽力贾,伙至数十百人,家大起,子钱巨万……”⑧
  石象的经营事迹在三原温纯为其撰写的《明旨宾石象墓志铭》中有记载:
  “君姓石讳象字良卿,别号巫山,朝邑县屐泽里人,其先由县延寿乡徙居大庆关为上石氏,家世耕商……河浒公以商起家,令君商,君商三原会宁间已用盐筴起赀淮上。”⑨
  育维新的经营事迹在三原温纯为其撰写的《明育伯子墓志铭》中有记载:
  “伯子讳维新字穆之别号纯斋,吾三原一良贾也……稍长小贾邑市,已贾吴鬻布有天幸,家日起,已贾淮扬占盐筴……不数载赀起万……自是益茹苦殚力或费食恶衣,不数载,赀又起万。”⑩
  据此可知,高尧山、朱友槐、石象、育维新是通过不同方式走上扬州贩盐发家的道路。高尧山是弃儒经商,早年随叔父到四川学做生意,因赚钱甚微,转向开中粮盐,“与诸从子走湟中西夏,尽以赀贸易菽粟入诸边帑,而领部檄收盐利于江淮”,是典型的输粮换引走上贩盐道路的盐商。这说明,当时明政府在陕西实行“食盐开中”,确实是“利敷三倍”的难得机遇,与其他经营项目存在着明显的比较效益的优势,才吸引陕西商人将投资目光转向输粟换引的贩盐业务。
  朱友槐则是弃官经商,走上商贩的道路。朱友槐早年是科举当官,已经做到了县令的地位,但当时正直的官员俸禄不足以养家糊口,当官与经商也存在明显的比较效益的差别,朱友槐才悲愤地发出了“大丈夫堕地有七尺,奈何以衣食厪县官忧”的感叹,依然弃官下海经商。他由于有做官的积蓄,故放贷给亲友乡邻,让他们去吴越做生意,规模还很大,“伙至数十百人”,也就是说已经有几百人的生意,可见是个经营的有心人。
  石象是随父就贾,跟随父亲学习生意,在父亲的带领下经商于三原到会宁间,可见还是输粮换引,到扬州以盐业致富。
  育维新则是由布转盐。育维新起初是贩布吴越,有天幸,赚钱发财,但布业利润与盐业利润也存在比较效益的差别,在利益驱动下,他是将布业利润转向了盐业投资,“贾淮扬占盐筴”。
  凡此均说明,当时明政府实行“食盐开中”的确是有地区和行业的比较优势,比一般地区和一般行业赚钱要来的快,利益驱动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发调节社会的资源配置,将大量社会资源调节到输粮换引的边疆建设上来。这说明,明政府的新经济政策是成功的。同时,它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当时陕西商人有着精明的经营意识,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知到食盐开中政策内涵的市场机遇,纷纷转业转产,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陕西确实存在着像史书上记载的“疾耕积粟,以应开中”(11)的经商浪潮。
  三、高尧山、朱友槐、石象、育维新的成功经验
  高尧山、朱友槐、石象、育维新等人虽然殊途同归地都到扬州贩盐,但他们各自有自己不同凡响的经营经验,才取得了“赀大起”、“赀巨万”的经营业绩,这些成功的经营经验,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陕西商人的经营特点和非凡气度。
  高尧山是以诚信豪爽起其家。“君贾特倜傥,重信义。初贾时,出赀家多以赀托君,君获羡赀,视他人恒倍乃约为中分,未尚斯赀家以私囊装及”(12)。这说明,高尧山走上经营道路时,在陕西商人中已经盛行财东出资、掌柜经营的“合伙股份制”的经营模式,“出赀家多以赀托君”是委托经营制。显然,高尧山是从“出赀家”手中获得了“羡赀”,是领资经营,也就是后来成为“领东掌柜”的角色,是领取东家的资金进行经营的“西家”。由于他讲究诚信,立信于人,经营利润虽然“视他人恒倍”,但他仍然恪守“中分”的原则,也就是山陕商人中盛行的“计名开股”制度,他并不因为利润几倍增长而背着东家中饱私囊,所以才树立了良好的商信,得到了财东们的充分信任,业务蒸蒸日上,取得了初步经营的成功。经营发家后,他由掌柜转化为财东,走上独立经营的道路,依然坚持诚信的原则,“君既富,复以赀任人,则约所任人,吾母若削若教母私欺,我一如所处故赀家,于是任者仅奉教,赀益大归。而邑人称善贾能公利者,必曰尧山君”(13)。他发家后,成为财东,又聘任经理为之经营,他告诫掌柜:“我充分信任你们,你们也不要私欺与我,我依然像当年我的东家信任我一样地对待你们,充分保证你们的利益。”这种充满着“自己有钱赚,也保证别人有饭吃”的诚信互动原则,是极其前瞻的经营意识,反映了陕西商人在五百年前就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诚信不是单方面的承诺,而是双方的互动,这才是诚信的最高原则,它与西方在三百年以后才提出的“每个人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但追求私人利益不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现代经营意识已经达到同一认识水平,反映了陕西商人灵动的经营智慧。这种既诚信于东家,又诚信于西家的相互之间形成的诚信体系,极大地调动了掌柜们经营的积极性,掌柜们“仅奉与”,所以才达到了“赀益大归”的经营效果,乡人才称他为致富能手,“善贾能公利者,必曰尧山君”,自己有钱赚,也能让别人富起来,这才是一个优秀商人的至高境界,才得到了人们的尊崇。
  朱友槐则是以善良忠厚而发其家。朱友槐是弃官经商,在经商以前,他受到儒家文化的陶冶,恪守儒家忠孝善良的理念,下海经商后,将这种善良忠厚的理念贯彻到经营过程之中。“以子钱择人及亲属贫者使贾吴越燕晋而宽其力,不能偿者厚归其賻柩在外者,人以此益德,争尽力贾”,他好行其德,宽厚待人,专门贷钱给生活贫困的亲戚乡友,帮他们走上以商求富的道路,并且以德服人,对不能到期支付者,也不追究,就是那些经营失败不能归还资本而客死他乡者,他不仅不追缴资本,反而置棺木厚葬之,体现了仁者的兼爱之心和厚道善良的经营理念。这种“以德治业”的经营理念,调动了数百伙计的积极性,他们感恩于主家的恩泽,效死为主家卖命,朱友槐才取得了“家大起,子钱巨万”的经营成功。朱友槐发家后,“有施与声……卒之前亦出数百金分散三党之戚……辅国禄三百石耳,身致巨万”。(14)朱友槐发家之后,发财不忘乡友,乐善好施,驽而不贪,临死前出数百金救济三戚里党,穷苦无靠者,在乡友中树立了很好的名声,还积极捐资公益事业,为国家捐赠俸禄三百石,金钱数万,成为乐善人家,充分表现了陕西商人的厚道善良。
  石象则以节俭友善而称其富。“起赀淮上,俗事奢侈而君折节为俭,居常布衣蔬食,不啻一寠人”(15)。他在扬州业盐发家后,面对扬州盐商奢靡的风俗,不为所动,依然保持陕西人“忍吃欲”崇尚节俭的生活作风,不追风攀比,不锦衣美食,而是布衣蔬食、以俭为美,虽穿着朴素却不能掩饰他追求金钱的强烈动机,在扬州的奢侈之风中,显示了陕西人生活简约的醇厚民风,不能不谓之高风亮节。而且,石象很友善,“君兄弟与泾阳人郝君父子善,各以母钱同鬻财,两家以此起无间言”(16)。说明那时同乡合伙经商已经冲破了县域限制,陕西商人在三秦大地的广阔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他兄弟与泾阳人郝某父子相友善,两家合伙投资,同财共贾,两家联手发家从来没有过矛盾。这是因为“吃亏是福”的理念在陕西商人中有很厚实的积淀,陕西山川衍沃的生态环境又形成秦人豪爽大气的经营胸怀,不以区区小事为念,容易化解经营过程中的利益矛盾,是很好的合作伙伴,所以常常会出现几代人联手经商而不致中断的局面,也表现了陕西人宽厚仁慈的善良心态。
  育伯子是节俭淡泊聚其财。育伯子“贾扬淮治盐筴,扬俗侈,他贾日高会醵饮声妓间,伯子独淡泊自守,即众嗤听焉,铢积寸累,不数载赀起万……自是益茹苦殚力或费食恶衣,不数载,赀又起万”(17)。这在风俗奢侈的扬州几乎是一个另类,能保持淡泊自守的生活状态,并且不以人们的说道为转移,致富已经到了“铢积寸累”的程度,这与亚当·斯密所说的“劳动创造财富,节俭将它积累起来”何以相似乃尔。这种节俭得到的效果是“不数载,赀又起万”。由此观之,节俭是陕西商人一贯坚持的良好经营作风,不以赀起而奢靡消费,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传统;不以大富而暴富于外,保持着淡定的人生姿态,显现了陕西商人老辣的人生经验和稳健的经营风格。所以,温纯才说“余惟吾邑大小贾甚伙,少有辄盛宫室裘马以明得意者”(18)。这不能不说是极为精当的总结。
  ①《三原乡土志》,陕西通志馆本,第10页。
  ②《三原乡土志》,陕西通志馆本,第10页。
  ③光绪《三原县新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2年版,卷2。
  ④陇海铁路调查团:《陕西实业考察》,陇海铁路管理局1942年刊本,第427页。
  ⑤刘迈:《西安围城诗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页。
  ⑥李贤、彭时:《嘉庆一统志》,中华书局2002年版,卷229,第20页。
  ⑦来俨然:《自愉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卷2,第5页。
  ⑧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关中丛书本,卷11,第1页。
  ⑨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关中丛书本,卷11,第15页。
  ⑩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关中丛书本,卷11,第12页。
  (11)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1227,第127页。
  (12)来俨然:《自愉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卷2,第5页。
  (13)来俨然:《自愉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卷2,第5页。
  (14)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关中丛书本,卷11,第1页。
  (15)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关中丛书本,卷11,第15页。
  (16)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关中丛书本,卷11,第15页。
  (17)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关中丛书本,卷11,第12页。
  (18)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关中丛书本,卷11,第12页。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宋元明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