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陕西周至华夏正财神——赵公明








人们在追求财富与自然和社会的残酷搏击中,当感到自身力量弱小,产生恐惧时,就需要有一种外化于人之外的力量来进行保护和激励,这就产生了财神及其神灵崇拜。但财神被人们推崇为某一个人,却与这个人自身的素质有关。周代陕西周至人赵公明则是被华夏民族选定的财神第一人,成为中华正财神的化身,统领着人们想象中的财神世界,护佑着现实世界中人们猎取财富的过程。
  一、华夏财神及其财神崇拜
  “人没有超自然的创造力。”①当人们在与自然界进行艰苦的搏击,面对各种无法预知的灾难和苦难时,感到了恐惧和自身力量的渺小,就会需要一种人以外的力量对他们进行保护和激励,这就是神灵及其神灵崇拜。同样,不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财富都是人们共同的需求与梦想。但人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时常需要面对变幻莫测的局面及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并不具备胜算的把握,这就需要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支撑来弥补智慧与勇气的不足,这种精神支撑也就是他们心目中的财神。每每身处逆境或遇到困惑时,他们往往设想财神会保佑他们渡过难关,所以不轻言放弃,而是以必胜的心态来处理问题。这种自我心理修复与暗示,对于商业实践活动会产生正面影响,甚至会成为他们战胜艰难险阻的内在驱动力之一。财神信仰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个实施自我心理调节与精神激励的过程,拜财神心理层面的意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自然经济下,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全社会并没有形成共同认定的市场行为法则,在利益驱动下,必然产生大量的如见利忘义等不正当的市场行为,在官府对市场采取放任态度的管理体制下,这种不正当市场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惩治和制止。由此,人们也需要有一种人以外的力量,代表社会争取财富的正义规则,来规范不正当市场行为,保护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借助“天人合一”所产生的“人神共愤”巨大力量,抑恶扬善,推动财富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也使得财神及其财神崇拜的观念经久不息,源远流长。
  中国财神崇拜产生很早,而财神文化形成一般是在晋代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文人鲁褒写了《钱神论》,已经有“钱神卓地”的说法,但并不具体。到晋代干宝《搜神记》开始有“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钟士季,各督鬼下取人”的说法。晋陶潜《搜神后记》载:“赵玄坛,秦代人,得道于终南山。”②梁朝陶弘景《真诰·协昌期》有“天帝告土下冢中直气五方诸神赵公明等,某国公位甲乙年如千岁,生值清真之气,死管神宫,翦身冥冥潜宁冲虚,辟斥诸禁忌,不得妄为害气”③的记载。那时赵公明还是降魔除妖的恶神。到元明时期,赵公明才演变为财神。元明时《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云:“赵公明,终南山人,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如黑炭,胡须四张。跨黑虎,授正一玄坛元帅。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剪疟,祛病禳灾。如遇讼冤仲抑,能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宜利合和,无不如意。”④而赵公明真正登上中华正财神灵位的,则是明代文人许仲琳写的《封神演义》第四十六回“广成子破金光阵”,太乙真人破解闻太师之“化血阵”,闻太师无计可施,忽忆起峨嵋山罗浮洞赵公明,乃亲自乘骑黑麒麟,挂金鞭,往罗浮洞来,邀其前来助阵。赵公明遂下山助纣抗周。虽公明武艺高强,法力无边,终为太公所杀。灭商后,太公封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主管“迎祥纳福”⑤,统帅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统管人间一切金银财宝。
  正如人间的生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样,作为生活外在世界反映的财神也是一个系统,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于追求财富过程中碰到问题的不同要求,这正是财神崇拜产生客观性的真实反映。
  在中国财神系统中,赵公明处在“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正神的显要位置,主管“招宝纳珍”,“买卖求财”,保证商品交易公平公正“宜利和合”的正常秩序,代表着人间正义的威严力量,具有“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的无限法力。所以,他的形象才是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黑面多须,骑黑虎(后世以此为典型图像),守玄坛,护丹室,给人以安全、震慑的气息。
  关公是武财神。关公自三国以来被追捧为忠勇仁义的化身,又是中国最早会记制度“收支记账法”的创始人,且关公武艺高强,一口青龙偃月刀使人间所有邪恶匪类望而生畏,代表着商品交易过程中执法的强制力量,对不正当市场行为保持着高压的态势。
  比干是文财神。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忠耿正直,因劝谏商纣王惨遭剖腹挖心。民间传说他后来被姜子牙用灵丹妙药救活,因没有了心,不偏不向,办事公道,童叟无欺,没有心眼儿,被奉为买卖公平的化身,代表着市场交易的正常要求。
  范蠡是偏财神。范蠡是越国重臣,曾助越王勾践复仇灭吴,功成隐退,浮海到齐国经营农业和商业,三次发财,三次散财给穷人。后在陶邑定居,号为“陶朱公”,被奉为财神偶像,代表着发家致富和乐于散财的道德企求。
  此外还有“五路财神”和“小财神”的说法。“五路财神”是指赵公明属下的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五神,又称“五显财神”。又有说是指五位与人们生计安全密切相关的俗神,即土地神、马(牛)王神、仙姑、财神、灶神。
  小财神利市仙官,名姚少司,《封神演义》述其为赵公明的徒弟,姜子牙封其为迎祥纳福的利市仙官。“利市”在俗语中为“走运”、“吉利”的意思,又指做买卖赚得的利润。古语有“利敷三倍”,利市仙官的内涵迎合了商家希图吉利、恭喜发财的良好愿望,常被人们贴在门首以示招摇。
  而在所有这些财神化身中,唯有赵公明处于中国财神的正位,是中国财神真正的历史源头。对历史的选择,就是对现实的选择。历史选择赵公明为中华正财神,绝非偶然,是赵公明本身的素质使然。
  二、赵公明的史迹及其演变
  赵公明的史迹真正见之于史册的主要有:
  一是,乾隆十四年编修的《周至县志》记载:“财神赵公明,赵大村人,村中有赵公明庙。”⑥
  再一是,陕西周至赵大村赵公明庙前的《重修玄坛赵公元帅庙碑记》,碑文载:楼观“说经台东北焉,尚曰赵大村,旧有玄坛神庙,财神生于斯也。庙不知创自何代,迄今倾圮……赵公明由秦至今……号为黑虎玄坛,上帝嘉其功……”碑篆于明万历九年八月十五日,碑额高0.5米,宽0.73米,碑身高1.51米,厚0.19米。碑阴刻有重修时捐资人的住址、姓名和捐资数目。该碑现立于周至赵大村赵公明庙前,距今424年。
  据考,赵公明是陕西周至人。姓赵,名朗,字公明,又名玄朗,商周交替时人,生于陕西周至集贤镇赵大村,早年是为周王负责围猎事项的官员,因尽职尽责而被封为大夫,其村才由赵大(da)村改为赵大(dai)村。赵大村西临田峪河,河滩沙石荒漠十分广阔,野生了茂密的酸枣树林。从田峪河向东望去,赵大村掩映在一片枣林之中,以前俗称枣林村,因而秦腔《封神榜》中有赵公明登台开口唱“家住周至枣林村”的戏词。元代赵大村分为东社、西社,寨东叫东社,曾称瓦子岗、瓦岗寨,从这一地名中可以推测历代的财神庙宇屡建屡毁之中,瓦片砖块垒成丘岗,才有这样的俗称。在明万历九年的《重修玄坛赵公元帅庙碑记》碑阴第一句话是“本寨东社”,就指的瓦岗寨。赵公明隐居得道的终南山,就是赵大村南五里的秦岭山脉,古称终南山。赵大村北四五里的终南镇,就是依山名而命的镇名。这也对应了赵公明后来在山里打柴为生的生活环境。赵公明的生卒尽管有“商周说”和“秦代说”之争,但这一问题清代乾隆初年周至县令邹儒已有说明。邹儒曾写过《询赵公元帅墓》一诗:“飞鸟春行过赵村,低徊往事悄无言。周时碑误称秦代,庙貌人讹说墓门。何处有坛留故迹,谁曾见虎扰平原。”⑦这里已经说明是“周时碑误称秦代”,邹是当时当地主官,应有相当把握,才会这样说。而且,赵公明封财神主要是明人许仲琳《封神榜》中事,熟知历史的许仲琳绝不会犯将秦代事写成周朝人这样常识性的错误。
  所以,生于周至赵大村的周代人赵公明,早年为周王牧猎官,后因神明警示,归隐砍樵,奉养双亲。因力大技精,背运木材,为人诚实守信,仗义勇为,深得伙友信任,木材商十分赞赏,多次奖励。赵公明攒下钱财以后,又借贷伙友的钱款,凭着勇气胆识和诚信,自任木商,进行经营。赵公明目光远大,胸怀宽广,客户自然信赖他,争着和赵公明做生意,由此积累了巨额财富。有人借赵公明的百金做生意,不料想遭遇天灾亏了本,一时无力偿还债务。赵公明仅仅让其还了一双筷子,抵消所欠的债账,为富行仁,义利双收。赵公明不但周济贫困,出手大方,而且参军打仗,十分勇敢。赵公明一边经营商业,一边到终南山楼观拜访道家学者,精研道理修得正道。赵公明驯养了一只曾经骚扰平原百姓的黑色老虎,人们视为奇迹,称为赵公明的黑虎坐骑。赵公明降服黑虎还有一段传说。赵公明在终南山学道,有一天去给师傅送饭,路上碰见一只黑虎,要吃他,赵公明对老虎说:“我师傅还没有吃饭,我把饭送过去,回来给你吃。”老虎默许。赵公明将饭送给师傅后,对师傅说:“你先吃,我还要去以身饲老虎,不能言而无信。”说完就去喂老虎了。老虎见到赵公明很讲信用,被其折服,才甘为坐骑。秦巴山直到明清时期还多“虎豹伤人”,这个传说绝非空穴来风⑧。赵公明作为经商奇才,践行信义为本的经商理念,以聪颖勤劳而造财有术;以经营得当而理财有道;以仗义疏财而用财有义。这种讲究诚信、扶贫助困、和谐处事的理性行为,讲信用、扶贫助困、学道修行、和美处事、善于隐讳,集众多美德于一身,正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道德典范。后来,人们才将他逐步神话,奉为理财之神,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由于赵公明早年在终南山学道,死后被迫谥为道教四大护法神之一。《辞海》说:“财神,相传姓赵名公明,秦时得道于终南山,道教尊为‘正一玄坛元帅’。亦称赵公元帅赵玄坛,秦时避乱,隐居终南山。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坐骑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传说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中国大百科全书》也说:“俗祀财神为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赵玄坛。相传为终南山人,秦时避乱,隐居终南山。精修得道,能驱雷役电,除瘟剪疟,祛病禳灾,买卖求财,使之宜利。神像头戴铁冠,一手举铁鞭,一手持翘宝,黑面浓须,身跨黑虎,全副戎装……俗以三月十五日为神诞,祀之能令人致富。民间奉祀,或于正月初五财神庙敬祀,或在家迎接财神贴子,或在店堂由人装扮的财神登门。”⑨
  赵公明从商人到道教护法神,再从护法神到正财神,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发展变化过程是与中国历史的发展相契合的。
  赵公明最早以瘟神形象出现在晋代。干宝《搜神记》卷五云:上帝命赵公明、钟士季各督数鬼到凡间取人性命,而赵公明的参佐为土枯之廉洁及孝心所感,不仅没取“疾困”中的土枯性命,反为其疗病,且留下“避恶灾”的“赤笔”十余枝。⑩故赵公明在文献中出现之初,就兼具扬善、惩恶二神格。到了元代,赵公明惩恶、扬善的两种神格则一分为二。元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记载了两个赵公明。一个是瘟神赵公明,该书“五瘟使者”条云:“此是五方力士,在天上为五鬼,在地为五瘟。名五瘟……秋瘟赵公明。”一个是赵元帅赵公明,其“赵元帅”条云:“赵元帅,姓赵讳公明,终南山人也……其服色: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者,金遴水汽也;面色黑而胡须者,北气也;跨虎者,金象也……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元帅之功莫大焉。至如讼冤仲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11)此时的赵公明已经不是以往的行瘟布难的瘟神,而是一变为主持人间正义、宣示买卖公平的执法善神,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护财之神。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原因在于民间祈财信仰的迫切需要。蒙昧时代的人类,其最大愿望当为食果腹,衣蔽体。当人类幻想神灵通过超现实的手段赐予自己衣食之财时,祈财信仰就产生了。对财富的追求,对富裕生活的渴望,是人类一贯的正当追求,实无可厚非,也正是这种追求、渴望推动了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祈财信仰的意义在于增加人们战胜自然的信心、追求财富的勇气。汉时有腊日以黄羊祀灶祈富者,《后汉书·阴兴传》记载,“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12)当这种方式为多数人接受时,其影响就会迅速扩大并成为一种俗信仰。陈寅恪先生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3)封建商品经济在宋代有了较大发展,突破坊市制,并出现一些商业城市,市民阶层开始壮大。祈财信仰至此也进入一个新阶段。
  ①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卷,第125页。
  ②陶潜:《搜神后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2。
  ③陶弘景:《真诰》,中华书局1997年版,卷33。
  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⑤许仲琳:《封神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6回。
  ⑥乾隆《周至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2年版,卷2。
  ⑦乾隆《周至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2年版,卷4《艺文》。
  ⑧李跃忠:《财神》,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第215页。
  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宗教》。
  ⑩干宝:《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3-64页。
  (11)《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264册,第386页。
  (12)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33页。
  (13)《道藏》,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册,第283页。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周秦汉唐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