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商故事
从商人到国师的周人——姜子牙






在陕西宝鸡市东南40公里磻溪河(又名伐鱼河)上,有一块巨石耸立在河中,上篆刻有“遥遗璜孕”四字,这就是当年周朝国师,后来齐国创始人姜子牙钓鱼的地方。这块巨石连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成语故事,记录了姜子牙在陕西发迹并帮助周文王建立周朝的历史业绩。
一、周朝的兴起
周朝是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1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前3世纪,前后八百年左右。周朝兴起的历史,有一段传说。据说周文王、周武王二人遇到姜子牙之后,发现姜子牙正是他们寻找的辅佐成就大业的人才,就问姜子牙有什么要求,姜子牙请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二人为他拉车,把他拉回城里。周文王认为这事不难,就请姜子牙坐在车上,父子二人拉起来就走,开始很轻便,但是越走越费力,最后实在走不动了,周文王对姜子牙说:“我们实在走不动了。”姜子牙说:“好,你们拉着我一共走了八百零八步,我就保你们八百零八年。”周文王一听这话,又想拉起来接着走,姜子牙说:“既然已经说破,再走也没有用了。”这当然是传说。
周的始祖是姜嫄,姜嫄是帝喾的元妃,相传姜嫄在野外走路的时候,看见了巨人的脚印,心情高兴就踩着这些脚印走,结果回来后就怀孕了,生下了一个孩子。姜嫄以为这是不祥之兆,就把孩子扔掉了,没想到牛马看见这个孩子都绕着走,鸟儿还用翅膀保护他。姜嫄认为这个孩子不是凡人,于是又把孩子抱了回来,因为当初想丢弃这个孩子,所以就取名为“弃”。弃在小时候就喜欢玩种植菽麻的游戏,长大以后,弃喜好农耕,能够根据土壤的情况,种植相应的庄稼。尧舜时候,提拔弃为全国的农师,这就是后世追奉的“神农氏”。后稷(即弃)的子孙辗转迁徙于泾渭一带,公刘时,落则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他们居住稳定,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直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荤鬻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境)。这一带土厚水殷,厥土黄壤,极适合农业生产,周人歌咏它道:“周原膴膴,董荼如饴。”
一个擅长农业饱经忧患的民族,历经千辛万苦,迁徙到周原这块肥沃土地上,遂称之为“周”。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壮大,数十年间,便蔚为一个富强之国。到了古公子季历(后来追称王季)在位时,竟大败鬼方,俘其酋长二十余人。
古公亶父晚年的时候,着重培育了自己的孙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思维深刻,擅长周易,上台后,仁爱对人,尊老爱幼,礼贤下士,人民归附,伯夷、叔齐、姜子牙等人也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姬昌治理下的西歧。接着姬昌发起了一系列战争,打败了少数民族犬戎,解除了西面对周的威胁,然后全力以赴对付东方,很快剪除了商纣的羽翼,到姬昌去世的时候,周已经控制了广阔的地区,完全能够与商抗衡了。
周武王姬发即位后,发起了灭商的战争。灭商后,武王病逝,其弟周公旦临危受命,辅佐年幼的成王,平定了管叔和蔡叔联合商纣的儿子武庚发动的叛乱。接着,周公完善统治制度,扩大分封制,开始嫡长子继承制,对祭祀、饮宴、农耕等方面都做出了规定,这样周朝的统治得以稳固。周公还写了多篇文告,历数周朝创业的艰难,嘱咐后人务必节俭,克制自己的欲望,做事要虔诚笃信。成王长大后,周公归政成王,自己就群臣之位,身体力行了自己制定的统治秩序。周公死后,周成王把周公和文王、武王并列祭拜。
成王时期,继续营建成周雒邑,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征伐。成王死后,康王即位,继续武王以来的政策。成康时期,周朝的统治非常稳固,国泰民安,四十多年不用刑罚。
二、姜子牙的经营过程与历史功勋
姜子牙的经商过程和坎坷经历在司马迁的《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所记载:
“太公望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名吕尚。”①
吕尚就是姜子牙,东海海滨人。他姓“姜”,其祖先曾经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所以以“吕”为氏。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到了父系氏族社会,以男性宗族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
姜尚,名望,字子牙,别号飞熊。姜子牙的家世很显赫,但其出身却很低微。商末纣时,寄居朝歌城南,为生活所迫,以小商小贩为生。《战国策》说:“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②《尉缭子》说:“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棘津。”③《韩诗外传》说:“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居于朝歌。”④汉代刘向《说苑·尊贤》也说:“太公望,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⑤这些记载说明,姜子牙早年生活很困顿,以负贩维持生活,卖过笊篱、面粉、牛肉、酒以及贩过猪、羊,均不顺利,后在朝歌上街口开算命馆,均不得志,到六十岁,还没有摆脱贫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姜子牙曾经是夫入妇家的赘婿,后来因为不擅生计而被老妇逐出家门。《战国策》说他是“齐之逐夫”,高诱注解说是“为老妇之逐”⑥,即姜子牙是作为赘婿被老妇逐出家门的。刘向也说“太公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⑦,干什么都不成功,最后被“老妇之出夫也”。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做生意也好,始终刻苦勤奋学习,他虽然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却怀才不遇。他已年过六十,满头白发,阅历过人,仍在寻找施展才能与抱负的机会。商朝末年,在朝歌还当过一阵下大夫的低级官员,由于看到商纣王荒淫无道,弃官而去。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还有一些文献提到,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离开朝歌,过了一段游说和隐居生活。《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说:“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归西伯。”⑧
约在公元前1123年(帝辛三十一年),当他80岁时,入西歧寻找发展机会。他在河里垂直钩钓鱼,据说太公凡钓鱼三处,初钓河南新安城东,继钓陕西咸阳城西,后钓宝鸡县伐鱼河谷,而三处中又以磻溪钓鱼台最为有名。因为,姜太公在此垂钓的时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谒,辅佐朝政,才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文武之治”盛世。据说,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磻溪边上遇见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去有七八十岁了。奇怪的是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地唠叨:“快上钩呀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面也没有钓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周文王在和姜尚的谈话中,发现姜尚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有贤明的领袖出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文王的心里。他本来就是为了想要推翻商朝,到处去寻找贤人,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大贤人吗?文王恳切地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请您到我们那里去,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说完就叫手下人赶过车子来邀请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车,回到都城里去。流传千年的歇后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源头即于此。
磻溪钓鱼台因姜子牙钓鱼遇文王而闻名于世,史料典籍均有记载。唐贞观年间:“太公兵家者流,始令磻溪立庙”,并植柏四株,至今犹存。至清乾隆年间有庙宇17处,著名的有太公庙、文王庙、山门口、三清庙等,河东岸的钓台遗迹,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贤台以及飞瀑流霞,浪声莫测。至今宝鸡县伐鱼河谷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太公古庙会。
文王得遇姜子牙后,尊他为“国师”,与他共图伐纣大业。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天下,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吕尚就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文王归国后,便与吕尚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为此,吕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和新奇妙计。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吕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
文王去世后,武王即位,开始发扬光大文王的事业。过了两年,商纣王杀了比干,囚禁了萁子。武王要伐纣王,但占卜结果却不吉利,而且兵未出行,又遇到暴风雨。众大臣都很恐惧,只有吕尚坚持出兵,他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凶。武王听从了吕尚的意见,在牧野与纣王进行决战。吕尚把握战机,选择商军主力远征东夷,纣王在国都朝歌孤立无援、众叛亲离的有利时机,领兵出战。周军甲兵四万五千人,加上其他诸侯国军队,在朝歌南面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萁县西南)和商军展开激战,吕尚部署得当,攻心为上,他亲自率领百名精锐冲击商军阵脚,周军大获全胜,商朝被灭。
周朝建国之后,武王将吕尚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吕尚东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对他说:“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于失去,作为一个客人,安于路边旅店中的享乐,恐怕不像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样子。”太公听了,夜里穿起衣服马上前行,天亮时到达营丘。
吕尚在齐国政局稳定后,又开始改革政治制度。他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于是天下商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在周成王时,管叔、蔡叔作乱,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趁机叛乱,周王下令给吕尚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还是伯男,若不服从,你都有权力征服他们。”从此,齐国成为大国,疆域日益广阔。
姜太公的道德功业,为后人所推崇、称颂。历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颂扬其功。在诸多赞诗中,对姜太公一生功绩给予高度概括、评价的要算《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的《姜元帅赞》:
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
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
运筹帷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
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⑨
三、姜子牙的经营思想
姜子牙是周克殷的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国的缔造者,亦是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被尊为“百家宗师”。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子牙增加了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姜太公的思想、理论、实践博大精深。这里择其要者:
1.韬略思想
姜太公作为中国韬略鼻祖、千古武圣,其文韬武略、经国治军、理民化俗之论、之策、之术,都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华夏民族所称颂、效法。
姜太公军事韬略思想的代表作是《六韬》。《六韬》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问的形式写作,其书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个部分,故而为《六韬》,共六十篇。他不是单纯就军事论军事,而是从哲人的高度,以政治家的眼光,将政治与军事、治国与理军紧密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这就使他的军事韬略、谋略颇具全面性、深刻性、精辟性,因而为历代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所推崇,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爱民思想
爱民之道,就是以仁义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如太公所言:“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合,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⑩就是说,要尊重民意,敬爱民众,聚合宗亲,行仁举义,就会受到民众的拥护爱戴,这样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国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专任武力,不可横暴百姓,而要以仁义为本,修德禁暴。这就是姜太公和《六韬》重视文韬而不轻武略,把经国与治军作为整体而论的高明之处。他治国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顺民情,充分表现了姜太公治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地都是为了爱民。姜太公在齐立国之后,把“爱民”思想真正贯彻到了建国的实践当中,这就是齐国的富民政策。姜太公深知“民为邦本,民固国兴”的道理,他力倡以民为本,仁政顺民的思想。顺民就是“重民”、“贵民”。姜太公通过自己长期生活在民众中的亲身经历,不断观察,精心研究,树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识,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国治国之中,都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收服民心,使万民归心。他指出:天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民众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业,君主能与民众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静,民众就安定了。
3.经济思想
姜太公的发展经济思想全面而周到、精辟而深刻。《六韬》载,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就是仁、义、忠、信、勇、谋。“三宝”就是大农、大工、大商。他指出“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群昌;三宝完则国安。”(11)这三宝在齐立国之后,也是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农工商同时发展,重点又是发展工商业,因而,后来的齐国才发展成为一个民富、国强的大国。姜太公在“三宝并重”、“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广开财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商业政策,确保财货正常流通、赋税正常缴纳,促进经济发展、市场繁荣,这种开源节流经济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上策。姜太公深知农、工、商三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国无农无食不稳,国无工无器不富,国无商无货不活,故要农、工、商并重,协调发展,使人民有业可从,衣食饱暖,器具足用,财货流通,财政充裕。姜太公的“三宝”思想,对于今天发展经济都有很深影响。
姜太公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他制定的九府圜法。所谓“九府圜法”,颜师古《注》云:“《周官》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圜谓均而通也。”(12)姜太公所建立的“九府圜法”,是用行政手段“通货币,易有无”,保证财货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钱币与布帛不断流通,聚散适宜,无积滞,无匮乏,国以之富,民以之足。姜太公的财政经济政策和金融管理思想,不仅为周朝的经济管理建立了完整、严密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而且为齐国的强大,为齐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奠定了基础。姜太公的生财之道,理财之策,即开源节流之制,是富民强国之道,为万世治国兴邦之正道,万事不易之治道,故为万世法。
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卷32,《齐太公世家》。
②刘向:《战国策》,中华书局2009年版,《秦策·五》。
③《尉缭子》:光绪崇文书局版,《治本》第11。
④韩婴:《韩诗外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卷9。
⑤刘向:《说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尊贤”。
⑥刘向:《战国策》,中华书局2009年版,《秦策·五》。
⑦刘向:《说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卷7,《杂言》。
⑧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卷32,《齐太公世家》。
⑨许仲琳:《封神演义》,人民文学版社1997年版,第117页。
⑩姜尚:《六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上贤13。
(11)姜尚:《六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文韬·六守”。
(12)姜尚:《六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文韬·六守”。
一、周朝的兴起
周朝是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1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前3世纪,前后八百年左右。周朝兴起的历史,有一段传说。据说周文王、周武王二人遇到姜子牙之后,发现姜子牙正是他们寻找的辅佐成就大业的人才,就问姜子牙有什么要求,姜子牙请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二人为他拉车,把他拉回城里。周文王认为这事不难,就请姜子牙坐在车上,父子二人拉起来就走,开始很轻便,但是越走越费力,最后实在走不动了,周文王对姜子牙说:“我们实在走不动了。”姜子牙说:“好,你们拉着我一共走了八百零八步,我就保你们八百零八年。”周文王一听这话,又想拉起来接着走,姜子牙说:“既然已经说破,再走也没有用了。”这当然是传说。
周的始祖是姜嫄,姜嫄是帝喾的元妃,相传姜嫄在野外走路的时候,看见了巨人的脚印,心情高兴就踩着这些脚印走,结果回来后就怀孕了,生下了一个孩子。姜嫄以为这是不祥之兆,就把孩子扔掉了,没想到牛马看见这个孩子都绕着走,鸟儿还用翅膀保护他。姜嫄认为这个孩子不是凡人,于是又把孩子抱了回来,因为当初想丢弃这个孩子,所以就取名为“弃”。弃在小时候就喜欢玩种植菽麻的游戏,长大以后,弃喜好农耕,能够根据土壤的情况,种植相应的庄稼。尧舜时候,提拔弃为全国的农师,这就是后世追奉的“神农氏”。后稷(即弃)的子孙辗转迁徙于泾渭一带,公刘时,落则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他们居住稳定,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直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荤鬻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境)。这一带土厚水殷,厥土黄壤,极适合农业生产,周人歌咏它道:“周原膴膴,董荼如饴。”
一个擅长农业饱经忧患的民族,历经千辛万苦,迁徙到周原这块肥沃土地上,遂称之为“周”。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壮大,数十年间,便蔚为一个富强之国。到了古公子季历(后来追称王季)在位时,竟大败鬼方,俘其酋长二十余人。
古公亶父晚年的时候,着重培育了自己的孙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思维深刻,擅长周易,上台后,仁爱对人,尊老爱幼,礼贤下士,人民归附,伯夷、叔齐、姜子牙等人也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姬昌治理下的西歧。接着姬昌发起了一系列战争,打败了少数民族犬戎,解除了西面对周的威胁,然后全力以赴对付东方,很快剪除了商纣的羽翼,到姬昌去世的时候,周已经控制了广阔的地区,完全能够与商抗衡了。
周武王姬发即位后,发起了灭商的战争。灭商后,武王病逝,其弟周公旦临危受命,辅佐年幼的成王,平定了管叔和蔡叔联合商纣的儿子武庚发动的叛乱。接着,周公完善统治制度,扩大分封制,开始嫡长子继承制,对祭祀、饮宴、农耕等方面都做出了规定,这样周朝的统治得以稳固。周公还写了多篇文告,历数周朝创业的艰难,嘱咐后人务必节俭,克制自己的欲望,做事要虔诚笃信。成王长大后,周公归政成王,自己就群臣之位,身体力行了自己制定的统治秩序。周公死后,周成王把周公和文王、武王并列祭拜。
成王时期,继续营建成周雒邑,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征伐。成王死后,康王即位,继续武王以来的政策。成康时期,周朝的统治非常稳固,国泰民安,四十多年不用刑罚。
二、姜子牙的经营过程与历史功勋
姜子牙的经商过程和坎坷经历在司马迁的《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所记载:
“太公望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名吕尚。”①
吕尚就是姜子牙,东海海滨人。他姓“姜”,其祖先曾经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所以以“吕”为氏。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到了父系氏族社会,以男性宗族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
姜尚,名望,字子牙,别号飞熊。姜子牙的家世很显赫,但其出身却很低微。商末纣时,寄居朝歌城南,为生活所迫,以小商小贩为生。《战国策》说:“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②《尉缭子》说:“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棘津。”③《韩诗外传》说:“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居于朝歌。”④汉代刘向《说苑·尊贤》也说:“太公望,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⑤这些记载说明,姜子牙早年生活很困顿,以负贩维持生活,卖过笊篱、面粉、牛肉、酒以及贩过猪、羊,均不顺利,后在朝歌上街口开算命馆,均不得志,到六十岁,还没有摆脱贫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姜子牙曾经是夫入妇家的赘婿,后来因为不擅生计而被老妇逐出家门。《战国策》说他是“齐之逐夫”,高诱注解说是“为老妇之逐”⑥,即姜子牙是作为赘婿被老妇逐出家门的。刘向也说“太公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⑦,干什么都不成功,最后被“老妇之出夫也”。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做生意也好,始终刻苦勤奋学习,他虽然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却怀才不遇。他已年过六十,满头白发,阅历过人,仍在寻找施展才能与抱负的机会。商朝末年,在朝歌还当过一阵下大夫的低级官员,由于看到商纣王荒淫无道,弃官而去。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还有一些文献提到,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离开朝歌,过了一段游说和隐居生活。《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说:“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归西伯。”⑧
约在公元前1123年(帝辛三十一年),当他80岁时,入西歧寻找发展机会。他在河里垂直钩钓鱼,据说太公凡钓鱼三处,初钓河南新安城东,继钓陕西咸阳城西,后钓宝鸡县伐鱼河谷,而三处中又以磻溪钓鱼台最为有名。因为,姜太公在此垂钓的时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谒,辅佐朝政,才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文武之治”盛世。据说,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磻溪边上遇见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去有七八十岁了。奇怪的是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地唠叨:“快上钩呀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面也没有钓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周文王在和姜尚的谈话中,发现姜尚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有贤明的领袖出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文王的心里。他本来就是为了想要推翻商朝,到处去寻找贤人,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大贤人吗?文王恳切地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请您到我们那里去,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说完就叫手下人赶过车子来邀请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车,回到都城里去。流传千年的歇后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源头即于此。
磻溪钓鱼台因姜子牙钓鱼遇文王而闻名于世,史料典籍均有记载。唐贞观年间:“太公兵家者流,始令磻溪立庙”,并植柏四株,至今犹存。至清乾隆年间有庙宇17处,著名的有太公庙、文王庙、山门口、三清庙等,河东岸的钓台遗迹,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贤台以及飞瀑流霞,浪声莫测。至今宝鸡县伐鱼河谷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太公古庙会。
文王得遇姜子牙后,尊他为“国师”,与他共图伐纣大业。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天下,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吕尚就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文王归国后,便与吕尚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为此,吕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和新奇妙计。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吕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
文王去世后,武王即位,开始发扬光大文王的事业。过了两年,商纣王杀了比干,囚禁了萁子。武王要伐纣王,但占卜结果却不吉利,而且兵未出行,又遇到暴风雨。众大臣都很恐惧,只有吕尚坚持出兵,他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凶。武王听从了吕尚的意见,在牧野与纣王进行决战。吕尚把握战机,选择商军主力远征东夷,纣王在国都朝歌孤立无援、众叛亲离的有利时机,领兵出战。周军甲兵四万五千人,加上其他诸侯国军队,在朝歌南面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萁县西南)和商军展开激战,吕尚部署得当,攻心为上,他亲自率领百名精锐冲击商军阵脚,周军大获全胜,商朝被灭。
周朝建国之后,武王将吕尚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吕尚东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对他说:“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于失去,作为一个客人,安于路边旅店中的享乐,恐怕不像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样子。”太公听了,夜里穿起衣服马上前行,天亮时到达营丘。
吕尚在齐国政局稳定后,又开始改革政治制度。他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于是天下商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在周成王时,管叔、蔡叔作乱,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趁机叛乱,周王下令给吕尚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还是伯男,若不服从,你都有权力征服他们。”从此,齐国成为大国,疆域日益广阔。
姜太公的道德功业,为后人所推崇、称颂。历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颂扬其功。在诸多赞诗中,对姜太公一生功绩给予高度概括、评价的要算《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的《姜元帅赞》:
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
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
运筹帷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
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⑨
三、姜子牙的经营思想
姜子牙是周克殷的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国的缔造者,亦是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被尊为“百家宗师”。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子牙增加了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姜太公的思想、理论、实践博大精深。这里择其要者:
1.韬略思想
姜太公作为中国韬略鼻祖、千古武圣,其文韬武略、经国治军、理民化俗之论、之策、之术,都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华夏民族所称颂、效法。
姜太公军事韬略思想的代表作是《六韬》。《六韬》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问的形式写作,其书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个部分,故而为《六韬》,共六十篇。他不是单纯就军事论军事,而是从哲人的高度,以政治家的眼光,将政治与军事、治国与理军紧密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这就使他的军事韬略、谋略颇具全面性、深刻性、精辟性,因而为历代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所推崇,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爱民思想
爱民之道,就是以仁义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如太公所言:“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合,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⑩就是说,要尊重民意,敬爱民众,聚合宗亲,行仁举义,就会受到民众的拥护爱戴,这样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国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专任武力,不可横暴百姓,而要以仁义为本,修德禁暴。这就是姜太公和《六韬》重视文韬而不轻武略,把经国与治军作为整体而论的高明之处。他治国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顺民情,充分表现了姜太公治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地都是为了爱民。姜太公在齐立国之后,把“爱民”思想真正贯彻到了建国的实践当中,这就是齐国的富民政策。姜太公深知“民为邦本,民固国兴”的道理,他力倡以民为本,仁政顺民的思想。顺民就是“重民”、“贵民”。姜太公通过自己长期生活在民众中的亲身经历,不断观察,精心研究,树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识,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国治国之中,都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收服民心,使万民归心。他指出:天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民众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业,君主能与民众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静,民众就安定了。
3.经济思想
姜太公的发展经济思想全面而周到、精辟而深刻。《六韬》载,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就是仁、义、忠、信、勇、谋。“三宝”就是大农、大工、大商。他指出“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群昌;三宝完则国安。”(11)这三宝在齐立国之后,也是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农工商同时发展,重点又是发展工商业,因而,后来的齐国才发展成为一个民富、国强的大国。姜太公在“三宝并重”、“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广开财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商业政策,确保财货正常流通、赋税正常缴纳,促进经济发展、市场繁荣,这种开源节流经济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上策。姜太公深知农、工、商三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国无农无食不稳,国无工无器不富,国无商无货不活,故要农、工、商并重,协调发展,使人民有业可从,衣食饱暖,器具足用,财货流通,财政充裕。姜太公的“三宝”思想,对于今天发展经济都有很深影响。
姜太公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他制定的九府圜法。所谓“九府圜法”,颜师古《注》云:“《周官》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圜谓均而通也。”(12)姜太公所建立的“九府圜法”,是用行政手段“通货币,易有无”,保证财货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钱币与布帛不断流通,聚散适宜,无积滞,无匮乏,国以之富,民以之足。姜太公的财政经济政策和金融管理思想,不仅为周朝的经济管理建立了完整、严密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而且为齐国的强大,为齐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奠定了基础。姜太公的生财之道,理财之策,即开源节流之制,是富民强国之道,为万世治国兴邦之正道,万事不易之治道,故为万世法。
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卷32,《齐太公世家》。
②刘向:《战国策》,中华书局2009年版,《秦策·五》。
③《尉缭子》:光绪崇文书局版,《治本》第11。
④韩婴:《韩诗外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卷9。
⑤刘向:《说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尊贤”。
⑥刘向:《战国策》,中华书局2009年版,《秦策·五》。
⑦刘向:《说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卷7,《杂言》。
⑧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卷32,《齐太公世家》。
⑨许仲琳:《封神演义》,人民文学版社1997年版,第117页。
⑩姜尚:《六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上贤13。
(11)姜尚:《六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文韬·六守”。
(12)姜尚:《六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文韬·六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