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第三节 明清时期榆林边商贸易路线
榆林能在明清时期成为蒙汉贸易的通道之一,是因为占有特殊的地理优势,即与蒙族居住地相连。清代,榆林沿长城各县与伊克昭盟五旗相毗邻。“西:曰鄂套,与宁夏平罗、定边接壤。曰五胜,与靖边、怀远、榆林神木接壤。东,曰郡王,与神木、府谷接壤。曰准格尔,与府谷、河曲、偏关接壤”①。因此,榆林自然成为伊盟皮毛等畜产品集散的市场。榆林边商从事的是布、帛、烟、茶等生活用品与皮毛等畜产品的交易,市场上需要大量的布、绸缎等棉、麻丝织品,而榆林以及整个陕北是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过渡地带,本地所用的烟、茶、布帛向来由其他地区转输而来。明中后期,榆林蒙汉贸易兴起后,市场上所需商品更加倚重于其他地方供给。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山岭纵横,沟壑相连,北部遍布沙漠,交通不便。明清时期,边商行销路线分为陆路和水路,长期的蒙汉贸易开拓出固定的商路运输线,逐渐形成了陕北蒙汉贸易中以榆林为辐射点的交通动脉。
一、明代的贸易路线
明代,榆林蒙汉贸易转输商品由东线与南线组成:
(一)东线
去往山西方向。由保德州(今山西保德)过黄河运入府谷县,再运往神木、榆林,或由山西汾阳经永宁州(今山西离石)过黄河运入吴堡县,再由吴堡经绥德州、米脂县运抵榆林镇。这两条是晋粮输边的路线,也是东部其他商品输入榆林的路径。
(二)南线
为延州道,是去往陕西关中地区的通道。“这条驿路自西安府京兆驿北行,经三原、耀州、同官、宜君、中部、鄜州、甘泉至延安府……西北行经园林驿越白于山至镇靖堡,入‘靖边道’。东北行经延川、清涧至绥德州。……由绥德州北去,经米脂县至榆林镇。”②明代,因延绥镇的皮货在陕西关中地区加工、销售,所以这条商路上皮商、茶商、烟商、盐商络绎不绝,陕西边商们赶着车马,运送着丝绸、棉布、茶叶、烟草以及其他生活用具与蒙古交换畜产品。它是明代边商贸易来往的主要商道。
二、清代贸易路线
清代,由于蒙汉贸易的拓展,贸易路线逐渐形成以榆林城为核心,可以通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商业网络,集散来自不同地区的商品。陆路以榆林为中心形成8条大道,以方位划分有:
(一)榆晋道
第一条是榆林神木道。这是榆林通往神木、府谷进而贯通山西保德、河曲的东行主要大道,全程200多里,它是蒙汉贸易东西方向陆运的首选道路,由山西转运的日用杂货和北部汇集的畜产品、麻油在这条道路上进行转运;第二条是榆林至山西汾阳的东大道,承担了东西货物转运任务的一部分。清末,天津开辟为出口商埠,榆林集中的羊毛等畜产品大多通过山西加工、转运出口,通往山西的路线成为榆林边商贸易的一条主干道。
(二)榆西道
是榆林经米脂、绥德、延安直至西安的南北大道,这是唯一由榆林通往西安的大道。蒙汉贸易所需的苏布、湖茶和日用百货一部分,由此路运入,榆林皮货加工业发展较迟兼工艺粗陋,明代至清代同治朝以前,榆林皮货多运输到陕西关中的同州、泾阳加工,该地区皮货泡制技术高,加工出来的产品轻软鲜柔,成为著名的同州皮货,远销到京津及长江流域各省。陕北的部分药材经关中加工后,转运至南方。这条道路从榆林到西安路途遥远,有500多公里,崎岖难行,主要靠驴、骡、骆驼载运汉中、关中所制的砖茶、烟、布帛、日用百货和蒙地的畜产品和盐碱。清末,因天津口岸的开辟,皮毛等商品多由东线转输出口,这条主干线逐渐退居为支干线。
(三)榆宁道
道路有3条,第一条是榆林、靖边、定边至宁夏的大道,它是陕北通往宁夏方向的一条重要路径,边商通过此路将宁夏的畜产品和土特产运至榆林,再将东部的产品转运到宁夏等地;第二条是榆林至横山道;第三条是榆林至宁夏吴忠堡的大道,汇集宁夏的粮食、盐、煤炭、皮毛并转运在榆林的东部货物。西路是通往靖、定、宁夏、甘肃,这条商路基本是由商贩和蒙地牧民常年跋涉于此开辟出来的,以马负驼载的方式运输货物。这条商路东接山西可通天津,西到宁、甘,最远可以到达新疆,它是一条可以连通东西的通道。榆林有五条“草路”可以到达“三边”(定边、靖边、安边),通往宁夏。这条商道也是边商长期经营的西部路线,西部的食盐、粮食、皮毛等土特产品通过此商道转运到北部和东部各地。它也是明清之际沟通东西部经济交流的通道之一。
(四)榆蒙道
北路是榆林通往内蒙古特别是伊克昭盟五旗的道路,多为荒沙野岭、罕无人烟之地,由商贩和蒙地牧民开辟而出。榆林通往内蒙古的道路有两条支线:一条为由榆林至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它由榆林城北出,经牛家梁至赵元湾后,折西北行,沿席伯尔河,经庙咀子、岔河子、林庆梁、白河庙等地,直达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或由榆林城西行,40里至长海子,又40里至锁贝,再折西北40里至圪昂河,又西40里乌拉耳林,复西80里至乌审旗。由乌审旗再西北行,经苏木兔、昌汗淖至现在的鄂托克旗。另一条为榆林至包头村和归化城的道路:出榆林城城北行,经牛家梁、孟家湾、刀兔,共190里至十八台。再北,经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东胜、后旗(今达拉特旗)、昭君坟(指包头市南的昭君坟),渡黄河至包头村(今包头市),共计740里。由包头村折东北行,即至归化城。”③。北路是榆林边商向蒙地输入来自东部的生活用品,输出蒙地的牛、羊、皮毛、盐、药材等商品的商道。边商大多将毛皮运至榆林,供其他省的商人购销。京包铁路修通后,榆林地区集中起来的皮毛一部分也北上包头,通过铁路运往天津,京津的百货也通过这一路线由归化城转运过来。北路是边商行销的主要通道,当年边商穿梭于这条繁忙的商道上。
明清时期榆林边商开拓的贸易路线为:以榆林为中心,依次向内蒙古和山西两个主要方向辐射。边商以榆林和伊克昭盟为活动的中心区域,东至天津,南至关中,西至宁夏甘肃一带。以陆路为主,水路为辅。蒙汉互市中所需的砖茶、布匹、绸缎和金属器皿等多由关中或山西运来,转运蒙古的畜产品除供应本地区的需要外,大部分由陆路或水运转往山西或关中泾阳、三原一带进行深加工,再转运至国内外市场。
① 神木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神木县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68页。
② 王开:《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370页。
③ 王开:《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444—445页。
一、明代的贸易路线
明代,榆林蒙汉贸易转输商品由东线与南线组成:
(一)东线
去往山西方向。由保德州(今山西保德)过黄河运入府谷县,再运往神木、榆林,或由山西汾阳经永宁州(今山西离石)过黄河运入吴堡县,再由吴堡经绥德州、米脂县运抵榆林镇。这两条是晋粮输边的路线,也是东部其他商品输入榆林的路径。
(二)南线
为延州道,是去往陕西关中地区的通道。“这条驿路自西安府京兆驿北行,经三原、耀州、同官、宜君、中部、鄜州、甘泉至延安府……西北行经园林驿越白于山至镇靖堡,入‘靖边道’。东北行经延川、清涧至绥德州。……由绥德州北去,经米脂县至榆林镇。”②明代,因延绥镇的皮货在陕西关中地区加工、销售,所以这条商路上皮商、茶商、烟商、盐商络绎不绝,陕西边商们赶着车马,运送着丝绸、棉布、茶叶、烟草以及其他生活用具与蒙古交换畜产品。它是明代边商贸易来往的主要商道。
二、清代贸易路线
清代,由于蒙汉贸易的拓展,贸易路线逐渐形成以榆林城为核心,可以通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商业网络,集散来自不同地区的商品。陆路以榆林为中心形成8条大道,以方位划分有:
(一)榆晋道
第一条是榆林神木道。这是榆林通往神木、府谷进而贯通山西保德、河曲的东行主要大道,全程200多里,它是蒙汉贸易东西方向陆运的首选道路,由山西转运的日用杂货和北部汇集的畜产品、麻油在这条道路上进行转运;第二条是榆林至山西汾阳的东大道,承担了东西货物转运任务的一部分。清末,天津开辟为出口商埠,榆林集中的羊毛等畜产品大多通过山西加工、转运出口,通往山西的路线成为榆林边商贸易的一条主干道。
(二)榆西道
是榆林经米脂、绥德、延安直至西安的南北大道,这是唯一由榆林通往西安的大道。蒙汉贸易所需的苏布、湖茶和日用百货一部分,由此路运入,榆林皮货加工业发展较迟兼工艺粗陋,明代至清代同治朝以前,榆林皮货多运输到陕西关中的同州、泾阳加工,该地区皮货泡制技术高,加工出来的产品轻软鲜柔,成为著名的同州皮货,远销到京津及长江流域各省。陕北的部分药材经关中加工后,转运至南方。这条道路从榆林到西安路途遥远,有500多公里,崎岖难行,主要靠驴、骡、骆驼载运汉中、关中所制的砖茶、烟、布帛、日用百货和蒙地的畜产品和盐碱。清末,因天津口岸的开辟,皮毛等商品多由东线转输出口,这条主干线逐渐退居为支干线。
(三)榆宁道
道路有3条,第一条是榆林、靖边、定边至宁夏的大道,它是陕北通往宁夏方向的一条重要路径,边商通过此路将宁夏的畜产品和土特产运至榆林,再将东部的产品转运到宁夏等地;第二条是榆林至横山道;第三条是榆林至宁夏吴忠堡的大道,汇集宁夏的粮食、盐、煤炭、皮毛并转运在榆林的东部货物。西路是通往靖、定、宁夏、甘肃,这条商路基本是由商贩和蒙地牧民常年跋涉于此开辟出来的,以马负驼载的方式运输货物。这条商路东接山西可通天津,西到宁、甘,最远可以到达新疆,它是一条可以连通东西的通道。榆林有五条“草路”可以到达“三边”(定边、靖边、安边),通往宁夏。这条商道也是边商长期经营的西部路线,西部的食盐、粮食、皮毛等土特产品通过此商道转运到北部和东部各地。它也是明清之际沟通东西部经济交流的通道之一。
(四)榆蒙道
北路是榆林通往内蒙古特别是伊克昭盟五旗的道路,多为荒沙野岭、罕无人烟之地,由商贩和蒙地牧民开辟而出。榆林通往内蒙古的道路有两条支线:一条为由榆林至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它由榆林城北出,经牛家梁至赵元湾后,折西北行,沿席伯尔河,经庙咀子、岔河子、林庆梁、白河庙等地,直达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或由榆林城西行,40里至长海子,又40里至锁贝,再折西北40里至圪昂河,又西40里乌拉耳林,复西80里至乌审旗。由乌审旗再西北行,经苏木兔、昌汗淖至现在的鄂托克旗。另一条为榆林至包头村和归化城的道路:出榆林城城北行,经牛家梁、孟家湾、刀兔,共190里至十八台。再北,经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东胜、后旗(今达拉特旗)、昭君坟(指包头市南的昭君坟),渡黄河至包头村(今包头市),共计740里。由包头村折东北行,即至归化城。”③。北路是榆林边商向蒙地输入来自东部的生活用品,输出蒙地的牛、羊、皮毛、盐、药材等商品的商道。边商大多将毛皮运至榆林,供其他省的商人购销。京包铁路修通后,榆林地区集中起来的皮毛一部分也北上包头,通过铁路运往天津,京津的百货也通过这一路线由归化城转运过来。北路是边商行销的主要通道,当年边商穿梭于这条繁忙的商道上。
明清时期榆林边商开拓的贸易路线为:以榆林为中心,依次向内蒙古和山西两个主要方向辐射。边商以榆林和伊克昭盟为活动的中心区域,东至天津,南至关中,西至宁夏甘肃一带。以陆路为主,水路为辅。蒙汉互市中所需的砖茶、布匹、绸缎和金属器皿等多由关中或山西运来,转运蒙古的畜产品除供应本地区的需要外,大部分由陆路或水运转往山西或关中泾阳、三原一带进行深加工,再转运至国内外市场。
① 神木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神木县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68页。
② 王开:《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370页。
③ 王开:《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444—4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