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秦岭家园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秦岭大熊猫的发现地

  今天,秦岭大熊猫作为大熊猫的一个独立亚种而备受世人关注,它是秦岭山中的动物明星,而它的最早发现地是在佛坪。佛坪因为大熊猫的存在,已经从一个偏居秦岭腹地的小县城,变成了国际大熊猫研究者心目中的一个圣地。这个演变过程是如何形成的呢?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1958年,郑光美在佛坪岳坝采集到了一张大熊猫皮张。用这张熊猫皮张做实证,在1964年的《动物学》杂志复刊号上,郑光美发表了《秦岭南麓发现大熊猫》一文,秦岭作为大熊猫的栖息地正式得到了确认。秦岭发现大熊猫,被誉为中国动物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当动物学界知道秦岭有大熊猫时,对于佛坪来说,人们只知道深山中还隐居着国宝,那时动物保护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人们还没有建立保护区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在高海拔的山区竹林中,大熊猫悄然度过许多个日月,终于等到了人类幡然醒悟、决心保护珍稀动植物的那一天。

  1972年,中美、中日先后建交,大熊猫的热潮波及到了佛坪,陕西生物资源考察队来到佛坪,这些自然保护工作者,第一次见到大熊猫,就被这个大自然的尤物的魅力征服了,从此他们痴迷一生,为秦岭的自然保护事业奋斗终身。

  1974年,陕西省生物资源考察队结束了对秦岭进行大规模的生物资源科学考察活动,并且查明佛坪岳坝大熊猫的数量众多,而且密度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着手准备建立秦岭山中的第一个专门保护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

  1978年,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它直接隶属于国家林业部,和它同属林业部管辖的保护区,还有甘肃白水江、四川卧龙,这三大保护区,至今依然是中国保护大熊猫的重镇。佛坪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佛坪县境内的西北部,总面积28586公顷,它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与此同时,在大熊猫生境内,大熊猫的邻居们——羚牛、金雕、金丝猴、豹、云豹、黑熊、鬣羚、斑羚等珍稀动物以及众多的珍稀植物和昆虫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大约有大熊猫76只,占秦岭地区273只大熊猫的28%,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在三官庙,平均每2.5平方公里就有一只大熊猫,从而使这里成为世界闻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2004年,佛坪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填补了陕西省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佛坪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的福地,也是它们的避难所,当周边区域的森工企业伐木声隆隆作响的时候,大熊猫向这里靠拢,在这里安宁度日,直到周边森工企业停止采伐,它们才又踏上回家的路。多年来,佛坪自然保护区不仅捍卫着熊猫的家园不受侵扰,而且还救治过许多熊猫,佛坪的自然保护工作者曾经成功救治野外伤病大熊猫23只,其中成活了16只。

  佛坪自然保护区不仅是秦岭大熊猫的发现地,也是世界罕见的棕色大熊猫发现地。从1985年到2000年,人们在佛坪发现了四只棕色大熊猫、一只白色大熊猫。这种发现,让佛坪披上了一层神秘外纱,为什么这里会出现棕色和白色大熊猫?佛坪还有多少只棕色或者白色大熊猫没有被发现?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完美的解答,它仍然在等待人们去发现和探索。

  除过大熊猫,佛坪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数量众多,脊椎动物达339种,其中兽类68种,鸟类218种,爬行动物26种,两栖动物12种,鱼类15种。佛坪保护区内还有野生植物1583种,其中药用植物就达904种。

  如今,佛坪保护区让国内外专家十分好奇的是,佛坪并非是一个蛮荒之地,从古至今都有人类居住开发,可是为什么这里还能生存那么多的珍稀动植物呢?

  在佛坪保护区内有50多条山沟,其中的38条山沟有人类居住的痕迹,历史记载表明,在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在海拔1230米至2610米之间,曾经居住过上万居民。人们在这里采伐木材,割竹造纸。光绪二十六年,佛坪一带遭遇阴雨,导致秋粮绝收,大批深山居民相继逃荒离去,山林重归宁静。之后,深山区人类的生产开发活动减少,秦岭的植被得到休养生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野生动物也因此有了一个庇护所。直到今天,佛坪的人口数量依然没有增长多少,一百年前,佛坪县境内有三万多居民,今天的佛坪依然只有三万多居民,也就是说,佛坪境内一百年来的人口几乎是零增长,人口稀少,让环境承受的压力变小,也让许多山林重新回归荒野状态,所以,今天才使得佛坪成为众多珍稀动植物的藏身之所,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因此得以保留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7.4%,在区内海拔1100米至2904米之间,分布着针阔混交林带和亚高山针叶林带,其中还有面积达130.8平方公里的巴山木竹和松花竹竹林,这些宝贵的森林植被,成为动植物的天然庇护所,也成为长江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从2000年开始,偏居秦岭腹地的佛坪自然保护区,开始牵动世界动物学界关注的眼光。他们和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美国孟菲斯动物学会等国外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共同进行秦岭大熊猫的不同生境类型适应性研究和秦岭大熊猫主食竹种类及分布的研究。同时,他们用大量的科研实证,告诉世人野外大熊猫的繁殖率甚至超过了人类,让人们看到了野外大熊猫生存繁衍的希望。佛坪保护区在国内外的重大学术会议上不断公布野生大熊猫的研究成果,使得佛坪成为继卧龙之后的中国第二个大熊猫生存的标志地。

  2004年4月26日,为了促进国际大熊猫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佛坪自然保护区共同在群山之中的三官庙挂牌成立了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由国家拨付300万元用于野外大熊猫研究基地建设,佛坪保护区因此走向了更加广阔的科研空间。就在同一年,佛坪保护区协助浙江大学方盛国教授,利用佛坪自然保护区珍藏的大熊猫化石和骨骼、皮张,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生物学研究。2005年4月,美国《哺乳动物学》杂志公布了这一研究结果,认定秦岭大熊猫为一个新的亚种,并定名为“秦岭亚种”。新亚种的公布,对于秦岭大熊猫保护来说,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是1964年郑光美发表《秦岭南麓发现大熊猫》论文之后的又一个惊世发现。在中国生存的1596只大熊猫中,秦岭大熊猫只有273只,秦岭亚种是大熊猫这一濒危物种中更为濒危的物种,它理应受到世界更多的关爱,同时大熊猫秦岭亚种的稀少也向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如何保存这个物种以避免它的消失呢?

  经过多年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加上佛坪自然保护区多年来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佛坪保护区已经具备了一个示范基地的功能。所以,美国的圣地亚哥动物园、孟菲斯动物学会、纽约动物园,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重要的科研机构都到佛坪自然保护区的三官庙开展科学研究。今后,中国野外研究大熊猫的重点,将在以佛坪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秦岭地区展开,佛坪保护区无疑为此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出处:

秦岭家园/陈旭,周灵国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