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秦岭家园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分布的北限

  大熊猫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兴旺时它们遍布于中国的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经历冰川浩劫后,剑齿虎、剑齿象等动物中的霸主消亡了,可是大熊猫还存留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退缩到陕甘川三省杳无人烟的密林深处,从食肉变成了专吃竹子,偶尔被村夫发现,这种隐居的动物在进入历史记录中,便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今天,在中国大熊猫分布的版图中,太白山是北边的分界线,从这座山脉北望,野生大熊猫已经彻底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数万年来,大熊猫守望着这个家园,它们宁静淡泊、与世无争地生活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被人发现。大熊猫对于太白山来说,无疑是意外的惊喜,因为人们在保护太白山多年之后,才知道原来这里还生活着世界级的动物明星。

  太白山的保护历史是从1956年开始的。1956年,当代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都和太白山产生了关联。春天的时候,中国国家登山队成立,队员们在中国的版图上寻找第一个攀登目标,他们选定了秦岭的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的太白山,是中国中东部最高的山峰,是中东部地区近距离感受雪山的地方,民间素有“太白积雪六月天”的说法,攀登这座山脉,难度不大不小,征服这座山脉,将成为他们向更为高峻的青藏高原迈出的重要一步。1956年4月25日,中国登山队员们登上了白雪皑皑的拔仙台,他们从此地拉开了向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进军的序幕。这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通过了秉志等科学家提出的议案,中国启动了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太白山等山脉名列其中,太白山因此成为中国首批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1965年,太白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时建立保护区的目的,主要是保护秦岭山脉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第四纪冰川遗迹。

  保护区的标志性山峰是太白山,它是秦岭的主峰,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是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的分界线,是中国大熊猫分布区的最北限。太白山的最高峰拔仙台海拔3767.2米,是中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秦岭山脉是我国动植物分布的南北过渡地带,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太白山是保留秦岭最多的精华之所在。

  我们先来看看太白山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太白山保护区总面积5632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4.4%,其中原始森林和天然恢复的森林面积占到81.9%,达到45725公顷。太白山有种子植物1800多种,苔藓植物325种,蕨类植物110种,其中太白山特有种子植物2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独叶草、红豆杉等。太白山植物群落中分布着23种中国特有属、40种特有植物。其中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秦岭特有种——太白红杉,分布面积达到5376公顷,占保护区森林总面积的11.8%,这种集中连片的分布在国内外都是绝无仅有的。太白山还是中国四大药山之一,盛产的中草药达600多种,属国家管理的二类药材有24种,如党参、生地、黄芪、贝母、茯苓、天麻等,占国管药材总数的80%;属于国家名贵药材的有16种,如麝香、鹿茸、天麻、熊胆、太白贝母、太白米、延龄草、桃儿七、手儿参、杜仲、紫斑牡丹等,占全国名贵药材种类的47%;太白山周边每年生产的药材,达100多万公斤。随着地势的升高,太白山的植被景观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自下而上,形成落叶栎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由山麓到山顶,依次又分为侧柏林带、栓皮栎林带、锐齿栎林带、辽东栎林带、红桦林带、牛皮桦林带、巴山冷杉林带、太白红杉林带、亚高山灌木丛带等9个植被亚带,这种明晰的森林植被垂直变化,构成了典型的暖温带山地植被垂直景观。太白山典型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已成为东亚地区划分山地垂直带谱的重要参照标准,太白山因此赢得了“活的自然教科书”和“天然植物园”的美誉。

  从1965年开始严格保护的复杂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让太白山成为珍稀动植物免受人类侵扰的避难所,这里因此保留下来种类丰富的野生动物种群,太白山有脊椎动物284种,其中兽类72种,鸟类218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26种,鱼类8种,昆虫类200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豹、林麝5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9种。太白山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北限,这里大约生活着16只大熊猫。今天,这些弥足珍贵的动植物群落,共同构成了太白山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山地生态系统,太白山因此成为东亚地区暖温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山地之一,它因此成为中国少有的暖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样板”和“本底”,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少有的自然历史“本底”,是中国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的生物资源宝库。

  说完森林生态系统,我们再来看看太白山的第四纪冰川等地质遗迹。太白山是强烈切割的亚高山山地,峰峦迭嶂,风景壮美多姿。太白山属于褶皱断块高山,拥有巨大的花岗岩岩基,它可以分为低山区、中山区和高山区三种地貌类型区。低山区兼有黄土地貌与基岩山地地貌,中山区为峰岭地貌,高山区较完整地保留着第四纪冰川地貌,这些第四纪冰川遗迹,让太白山成为连接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西部现代冰川之枢纽。太白山的山体,是由东向西的山脊与南北两侧延伸的多条支脉所构成。山脊部分主要由拔仙台、鳌山和二者之间的跑马梁组成。拔仙台位于山脊东侧,海拔3767.2米,又称东太白山;鳌山位于山脊的西侧,海拔3476米,又称西太白山;跑马梁海拔3200至3600米,长约40公里,顶面是由一系列面积不等、起伏不大的平地构成。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北坡极为陡峻,多深切峡谷或嶂谷;南坡较缓,沟谷比较开阔。太白山上最为壮观的景象,就是第四纪冰川遗迹,它是世界少有的“冰川遗迹博物馆”,太白山因此受到国际地质学界广泛的关注。

  1922年,德国人林波里奇特(W.Lin-pricht)首次发现太白山高处发育着冰斗湖。1937年,李四光在《冰期之庐山》中写道:“陕西之太白山,川边灌县以北之卧龙岗,西康之理化附近诸高山,云南之点苍山等处,皆有最近之冰川痕迹,较现今冰川低千余米,然其高度皆在3000米以上。”1942年,李四光在《中国冰期之探讨》中,再次指出:“就北方言之,已发现冰川遗痕之处,……陕西之华山、太白山等地,冰川地形或冰川停积物,皆甚确凿。”

  多年来,经过学者们的研究,大家取得了一些共识:海拔3000米以上的太白山高山区第四纪冰川活动,形成的冰川地貌保留较完整;太白山高山区的冰川地貌主要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太白冰期至大理冰期)冰川活动的产物;太白山第四纪冰川属于冰斗山谷冰川。但是,太白山是经历过一期(大理冰期)冰川活动,还是经历过多期冰川活动,依然存在很大的分歧。太白山麓是否到达过冰川,也是个未解之谜。近年来,地理学界对我国东部中低山地、丘陵、平原地区在第四纪有无冰川活动,争论很多,如果证明太白山第四纪冰川有多期冰川活动,那么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就可能有冰川活动;如果证明太白山只在晚更新世出现过一期冰川活动,那么海拔很低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就不可能有冰川活动。所以,太白山又被地质学界称为解开我国东部第四纪有无冰川活动的一把钥匙。

  太白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分为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两类。冰蚀地貌包括冰斗、角峰(金字塔状孤立而尖锐的山峰)、刃脊(刀刃状的锯齿山脊)、槽谷(冰川运动造成的U形山谷)等;冰碛地貌,包括数道终碛堤和侧碛堤,拔仙台是当时冰川活动的中心,因此,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它的周围。

  冰川融化,冰斗积水成湖,今天的太白山上,便留下了一些冰斗湖,如大太白海冰斗湖(当地人称大爷海)和二太白海冰斗湖(当地人称二爷海),就是最为典型的两个冰斗遗迹。二太白海冰斗湖,位于拔仙台西南,海拔3650米,是我国大陆中东部位置最高的高山湖泊,湖面面积为4700.9平方米,水深约10米。玉皇池是太白山目前湖面最大的一个冰蚀湖,面积为26767平方米,海拔为3370米,湖前有一段残存的终碛堤。它向人们昭示,最后一次的冰川运动到此戛然而止,冰川中的大量冰碛物堆积形成了一道终碛堤,冰川消融,洼地积水形成了今日的玉皇池。

  从拔仙台的顶面开始,东北到文公庙梁,西经跑马梁到鳌山,石块覆盖着山梁、平台,这片壮观的冰缘地貌,人们称为石海。拔仙台到文公庙梁之间,因为海拔落差的存在,石头从高到低如瀑布一样洒满山坡,这种冰缘地貌,人们称为石河。在那些地方,壮观的石头堆积起来,排列出石环(人们又叫马蹄窝)、石多边形等几何图形。行走在这些冰川遗迹上,让人感慨万分,冰川活动只是限于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上苍没有让太白山的整个植被进行毁灭和更替,冰川运动,只是造成动植物的往返迁徙,所以今天的太白山,才能给我们留下具有明显的原生性和古老性的动植物区系,它才会成为大熊猫等珍稀而又古老的物种的家园。

  太白山不仅是自然界中的名山,它更是一座文化名山。太白山是中国道教的圣山,道教徒奉行“自然”、“清静无为”,他们视草木为生命之物,视阳光、大气、水为万物之灵,太白山的山水植被,道教徒自古以“神水”、“气源”、“气场”、“宝光”而敬之。从山脚到山巅,道教庙观星罗棋布,它向世人昭示着历朝历代道教徒们对这座圣山的尊崇。太白山朝山活动,也因此成为当地重要的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左右,在“黑虎关-中山寺-大殿-拔仙台”一线,大量朝山者会虔诚地攀登太白山,祈求太白神灵赐福庇佑。

  今天,学者们经过研究太白山植物叶片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变化,证实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20多年间,太白山的植物未受到外界人为因素的明显影响,证明对太白山的保护是很有成效的。如今,太白山的社会功用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它不仅仅是珍稀动植物重要的栖息家园、是人们观赏壮美风景的名山,太白山更是维护人类生存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太白山“易蒸云而生雨,广截流而含蓄。”它不仅有中国中东部罕见的高山湖泊群,也有众多的山涧溪流。太白山是秦岭的一个缩影,山岭中的大面积森林,已经在广袤的区域中发挥出重要的生态功能。太白山是渭河和汉江多条支流的重要水源地,红河、桃川河、黑河发源于此,流入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太白河、红岩河、牛尾河等河流发源于此,流入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从太白山发源的溪流,达1000多条,年径流量多达20多亿立方米,多年来,它们是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工农业生产及民众生活用水的重要保障。

  今天,这些珍贵的、清洁的淡水资源,又在哺育更远距离的城市居民。黑河发源于太白山南坡,由溪流汇聚起来的黑河水库,目前是西安市区最主要的供给水源。石头河的水源主要来自于太白山北坡,石头河水库目前也担负着向西安调水和向宝鸡市部分县区供水的任务。汉江支流湑水河的水源,主要来自太白山南坡,它是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组成部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使得太白山成为外围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太白山保存的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第四纪冰川遗迹和许多历史、文化、宗教遗产,让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人类文化生活、历史文化传承方面都显示出独特的重要价值,今天,我们保护好这座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天然博物馆,自然是责无旁贷。

  近些年来,太白山保护区周边社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比较成功地实施了旅游项目,比如太白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建立,比如厚畛子生态旅游项目的实施等,它们都拓展了太白山周围社区居民的经济来源,很多居民因此走上了致富道路。

  保护太白山这座名山,并把它完整地传承给后世,太白山产生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去破坏这份珍贵的自然历史本底的完整性。

出处:

秦岭家园/陈旭,周灵国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