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秦岭家园
青木川省级自然保护区秦岭岷山大熊猫交流的纽带

  宁强县的青木川,是个风景十分秀美的地方,古代是蜀道的必经之处,诗仙李白说这里是“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诗圣杜甫当年入蜀也经过这里,他在诗中写道:“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居。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

  18世纪末期以来,人为活动严重影响了青木川的地貌形成,近现代的森林资源利用和土地开发,让当地植被遭到很大的破坏。但是青木川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相对缓慢,所以它依然留存下来相当面积的原始森林景观。青木川衔接秦岭巴山,在那些残留的原始森林中,集中了众多的珍稀动植物。2001年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中,青木川被确认为大熊猫分布区。2002年,马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005年,马家山保护区更名为青木川保护区。

  青木川保护区地处嘉陵江上游,位于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交界处的陕西省宁强县境内,是秦岭、岷山交汇地带,北与甘肃裕河自然保护区交界,西与四川毛寨保护区接壤,总面积10200公顷,它是以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和栖息环境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青木川保护区地盘不大,但因地处凉亚热带山地气候带,丰富的水热条件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让青木川形成了壮观的凉亚热带森林景观和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多种生物区系在青木川自然保护区交汇重叠,它既是中国东西、南北生物区系的交汇地区,又是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两大关键区域——横断山脉、秦岭山地与岷山山地的交汇地区和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性的汇集地,成为川、陕、甘三省交界区域中一处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和珍贵的自然历史“本底”。

  在保护区内,海拔1200米以下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200米以上为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带,在海拔1500米以上,大面积的箭竹、木竹与落叶阔叶树种混生,其中竹林占据着很大的比例。

  保护区内分布着1598种植物,被列为珍稀濒危植物的有82种,其中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青钱柳、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等,都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植物,也是中国的特有种。保护区有竹林1500公顷,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区,包括青川箭竹、紫耳箭竹、缺苞箭竹、龙头竹、糙花箭竹、木竹等大熊猫主食竹类,还有毛金竹、刺黑竹、斑竹、紫竹、苦竹、慈竹等竹类,这些竹类为大熊猫生息繁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保障。保护区有兽类70种,鸟类134种,两栖动物17种,爬行动物22种。青木川有大熊猫2只,羚牛四川亚种20多头,金丝猴170至200只,猕猴约280至320只。猕猴在中国分布界限为长江以南地区,在陕西只分布在陕南大巴山地区,而青木川的猕猴,已经跨越这个界限,它的分布纬度向北扩展了约10度。在这里,部分猕猴已习惯生活在人类干扰程度较高的森林和农田附近。另外,青木川还存在着金丝猴与猕猴同域共生分布的现象,这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迄今还是野生动物界尚未揭开的一个谜,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将对研究灵长类动物的分布和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在青木川对金丝猴与猕猴的同域分布进行了多年研究,他们发现,生态习性相似的类群动物同域分布,意味着激烈的种间竞争,青木川是一个环境条件变化较大的地区,不同区域的食物蕴藏的丰富程度及其稳定性,决定了只有广食性动物才能较好地适应这种环境,而金丝猴、猕猴都是广食性动物;另外,相近种类的同域分布只能通过食性分化才能达到和谐统一。因此,虽然金丝猴与猕猴的食性有部分重叠,但由于这两种动物在垂直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其食性有一定程度的分化,主要表现在取食植物种类的季节分化及取食植物的不同部位。金丝猴以树栖生活方式为主,而猕猴以地栖为主,这是金丝猴和猕猴空间分布的不同。此外,科学家们认为青木川金丝猴群的发现,是这一区域灵长类动物分布的首次记录,完善了金丝猴类群分布的区域。从分布格局来说,青木川金丝猴种群与秦岭金丝猴种群呈明显的间断分布,“孤岛”现象的出现不仅为生物学界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也为进一步探讨金丝猴种群的演变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青木川保护区内的动物种类繁多,主要以森林动物群和农田动物群为主,它虽位于陕西境内,但川金丝猴、羚牛四川亚种的集中分布,证明保护区与周围地域已经发生了相互渗透。所以青木川既是生态脆弱敏感区,同时又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避难所。从地理区位来说,它属于秦岭山系,所以青木川保护区又是秦岭保护区群的组成部分之一。

  青木川的保护工作一直在困境中推进。2004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援下,青木川开始大规模实施自然保护区野外巡护监测。世界自然基金会还联合川陕甘交界区域的保护区开展反盗猎活动,由不同的保护区轮流组织,并通过积极的宣传,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200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和陕西省林业厅联合对外发布了秦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巡护监测报告,该报告显示,与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1999至2003年)相比,秦岭的大熊猫活动范围扩大,栖息地质量提高。秦岭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从平和梁保护区向东扩展约26公里,从桑园保护区向西扩展约39公里,从青木川保护区向南扩展约4公里,从周至保护区向北扩展4公里。青木川的大熊猫种群较小,但这里是在甘肃裕河自然保护区和四川毛寨自然保护区的分界山脊上,它是联系秦岭和岷山大熊猫种群的惟一通道,对于中国大熊猫种群的交流与过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07年4月10日-20日,在世界自然基金会西安办公室的支持下,青木川保护区牵头组织了第一次川陕甘三省交界区域联合反偷猎活动。青木川保护区与毗邻的四川毛寨自然保护区、甘肃裕河自然保护区一起建立了三省边界地区反盗猎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相互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参与,每年定期开展两次大规模行动,分别在各自管辖范围内开展了道路盘查、市场检查和清山清林等活动,收缴猎套15个、猎夹5个、猎枪2支,捣毁狩猎守候棚2个,并对6个集贸市场进行了检查,有效震慑了三省交界区域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青木川保护区的一位巡护队员说:“未实施联合反盗猎之前,盗猎、盗伐等违法活动常常是跨界作案,对我们的工作造成极大的困扰。每年两次的联合活动,对打击违法分子十分有效。”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青木川保护区遭受重创,办公楼和保护站严重受损,保护区社区内民房坍塌,山岩、道路、桥梁垮塌,更为严重的是,在保护区内还有大片的竹子开花或死亡,根据竹藤类专家实地调查,保护区竹林死亡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原因:地震及其相关气候、土壤条件产生变化,导致保护区内不少地区竹林开花枯死;中华竹鼠的危害严重,巴山木竹原来分布上限为海拔1300米,受鼠害的影响,分布上限已经下降到海拔1000米左右;2008年雨雪冰冻自然灾害的影响,阴坡地段约70%的竹林被冰雪压垮或冻死,部分竹林比较密集的地段出现成片死亡;银洞子、毛家梁等地出现大面积竹林斑块状不明原因枯死。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青木川保护区1500公顷的竹林都不同程度地受损,其中有300公顷严重受损枯死,主要分布在与四川、甘肃交界地区的红岩贯、板桥梁、毛家梁、错欢喜、凤凰山一带。而这一带,恰恰是陕甘川三省大熊猫走廊带的重要连接部分。

  针对竹林受损情况,青木川保护区提出了对应的补救措施,他们对滑坡、垮塌区域进行人工恢复种植竹林活动,根据不同的海拔栽植大熊猫食用的竹林,希望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也能为大熊猫重新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

  青木川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本来就脆弱,如今又遭受地震重创,所以,今天他们面临的生态保护工作更加艰巨,也更加需要世人的关注和支援。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社会各界,正在支持青木川的灾后重建。

出处:

秦岭家园/陈旭,周灵国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