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留坝的桑园林场一直是重要的商品采伐林区,除过砍伐木材之外,那里生长的竹子,也曾经是当地主要的林特产品,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所以桑园低山区的竹林,基本已经破坏殆尽。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生境内,国宝大熊猫也没有舍弃这片栖息地,它们一直把这里视为自己的家园。
1984年5月,当地村民上山采药,他们在桑园香炉沟发现了多处大熊猫粪便,随后科研人员进行跟踪调查,也发现了多处大熊猫食迹和粪便,根据取食竹子的高度和粪便大小及新旧程度来推断,他们推断这里至少生活着3至5只大熊猫。1984年11月7日,桑园林场搞调查时,林业科技人员在桦木梁首次看到了活体大熊猫。此后,人们不断在这里看到活体大熊猫及栖息、食竹、粪便等活动痕迹。砍伐还在继续,在大树倒地的轰鸣声中,大熊猫在四处躲避,但它们似乎没有要远走他乡的意思。
1999年3月,人们在桑园沙岭子村发现了一只患病的大熊猫,留坝县林业局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营救,这是许多留坝人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国宝大熊猫,这件事在当年的留坝十分轰动。经过精心救治后,这只成体雌性大熊猫脱离了生命危险,人们为了纪念它的发现地,它有了一个“留留”的名字。“留留”当时七岁左右,体重75公斤,它后来被送到楼观台珍稀动物救护中心进一步接受治疗,如今还在楼观台健康地生活着。
2001年3月,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时,人们又在桑园发现了健康的活体大熊猫及大量粪便,并在海拔1400米的沟谷地带发现了大片被大熊猫啃食的巴山木竹残桩,人们发现这里生活着大约7只大熊猫,大熊猫栖息地的面积占到了林场总面积的90%以上。大量的证据表明,桑园的确是秦岭大熊猫一块重要的栖息地,于是在2002年,人们在桑园林场的辖区建立了桑园自然保护区,人们把广袤的林地还给了国宝大熊猫。桑园保护区内竹林资源十分丰富,中高山地区分布有11000多公顷的巴山木竹、箭竹等竹类,那里是大熊猫理想的栖息场所。桑园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腹地的留坝县境东北部,总面积13806公顷,它是秦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群的西缘,东部紧邻牛尾河大熊猫居群和兴隆岭大熊猫居群,西部与凤县屋梁山大熊猫居群相邻,东南与摩天岭保护区和拟建的洋县板桥保护区相连。
2005年,人们又在凤县靠近留坝县的紫柏山一带发现了大熊猫新的分布区,专家们据此认为,桑园保护区应该是未来秦岭中段大熊猫种群向西扩散的必经之地,也是尽早实现秦岭中西段大熊猫居群有效连接的希望所在。
桑园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1099种,其中蕨类植物47种、种子植物1052种,药用植物为322种;另外还有大型真菌68种;脊椎动物有249种,其中鱼类4种,两栖类12种,爬行类26种,鸟类146种,兽类61种;保护区还有各类昆虫1353种,其中的观赏昆虫就达101种。
在桑园保护区内,秦岭特有植物达18种,保护区还是我国秦岭香料科的分布中心,保护区内有45种芳香植物,较为重要的有油松、侧柏、石竹、玉兰、山胡椒、三桠乌药、秦岭木姜子等,此外,它还是庙台槭的模式标本产地,保护区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对于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都需要加大力度。
桑园保护区的水系主要是褒河上游太白河河段及其支流,以及湑水河上游支流黑峡子河,它们都是汉江北侧支流的重要水源地。数量众多的珍稀动植物,又加上保护区是汉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因此桑园保护区具有很高的科研、经济和生态保护价值。
桑园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类型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内还镶嵌分布有农田生态系统,这两个系统长期依存,构成了保护区多样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林区山坡中下部的竹子,由于群众割竹、采笋,竹林面积呈递减趋势。为了保护和扩大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空间,除加强管护、严禁割竹、采笋等措施外,桑园保护区希望通过种植竹鞭培育竹林,扩大竹林面积,提高竹林质量,他们规划恢复培育竹林10000亩,为大熊猫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栖息家园。
秦岭家园/陈旭,周灵国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