娲皇祖母育中华

  气象学家研究,我国在一万年前经历了一次寒冷期,北方的原始人类大部分都被冻死,人口锐减,极少数人沿黄河向南迁徙。

  传说有一天,女娲行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觉非常孤独,在与伏羲结合后,仍感世上人口太少,于是她就在西秦岭北缘渭河的支流葫芦河边“抟土造人”,延续了人类。不久,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洪水泛滥,大雨倾盆,女娲不得不先斩断在洪水中兴风作浪的鳌的四足,炼五色石补天,终于使天地安泰,洪息水止,才与伏羲沿渭水流域一路南下。

  2007年9月,当我走进甘肃秦安陇城镇南坡的二级台地上的女娲庙时,庙门被人墙围得水泄不通,隆重的音乐、人们庄重的神情,简直比祭祀自己的先辈还要虔诚。我是一个外来者挤不进去,到对门“略阳剧场”门楼下摆地摊的老者那里一打听,老人说: “今天是娘娘会,这里是娲皇娘娘抟土造人的地方,大家都想求女娲庙里的泥娃娃,老人想祈求儿孙满堂,已婚者想早生贵子,年轻者祈愿婚姻美满。”

  在秦安陇城镇女娲庙后有一条凤沟,沟不深,是一条黄土沟渠,宽20多米,中有小路,不远处右边的土崖上有一个土洞,洞旁立一石碑,上书“女娲洞”。洞不深,五六米左右,仅容一人进出,里面塑有娲皇像,香火冉冉,让人称奇。洞外麦苗青青,其间开着稀疏黄莺莺的菜花,一派生机盎然。一老者正在麦地除草,我问这个洞为啥叫女娲洞?老者说:“开天辟地时,女娲就从这个洞中蹦出来的,你看这个洞像什么?”

  我左看右看,这个洞除了椭圆形的外口外,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老者继续说:“你看像不像女的生殖器?洞外的土台叫凤台,就是女娲生下来落地的地方,沟边山坡上还有凤茔,是女娲死后埋葬的地方,下边沟口处叫凤尾村,就是凤凰尾巴的意思。”

  我顺着他的手指一看,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凤沟里女娲洞、凤台、凤尾、凤茔。有些传奇,更有些传神。

  《水经注》在记叙这段渭河支流时有:“水过陇城有凤沟水入,沟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称作‘娲皇故里’。”这是最早有关女娲的记载与遗迹。

  《风俗通》载:“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又云,“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这些记载恰恰印证了葫芦河至渭河之间的文化遗存与传说和史志上记载的一致性。

  《路史》云:“女娲始治于中皇山,继兴于骊山之下,中皇山即安福山,今建女娲庙。”这里的中皇山就是秦岭之南平利县城西15公里处的女娲山。

  《淮南子·天文训》有“天柱折,地维绝……女娲斩鳌足撑天倾,女娲在南山采五色石以补天”。这里的天柱山就是指安康以南平利县的女娲山。

  在陕西蓝田县华胥镇,有古华胥国,现存有女娲的雷泽、女娲谷、娲氏村、炼石台、人宗庙、老母殿、女娲陵等遗迹。

  2014年春节过后,我来到洛河与黄河交汇的秦头楚尾时,登上两河相夹的神都山,上至八卦台,山下有女娲庙,一长者指着一人抱不住的檩条对我说:“这庙修建于唐代,是专门纪念女娲抟土造人的。”

  由此可见,女娲生于渭河支流陇城的凤沟,其活动主要有在陇城抟土造人,到大地湾与伏羲创立原始农业,种粟捕鱼育葫芦,又在洪水滔天时沿河而下,到卦台山与伏羲画卦演易,最终沿渭河入秦岭,在秦岭的天台山上炼石补天。当伏羲在110岁时于东秦岭河南去世后,由女娲继任,人称娲皇,人类自此便进入了“只知其母”的母系社会。因此,女娲关于人类的繁衍和秦岭、渭河都是密不可分。女娲当之无愧为中华祖母。秦岭始祖,秦岭乃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

出处: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