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最早的人类在西秦岭南北扎根后,中国西北方在大约一万年前出现了一次冰冻期,一部分人只好沿渭河和秦岭向较温暖的东方渐渐迁徙。另一部沿黄河流向山西、河北,部分往山东方向迁移。沿渭河和秦岭向东南方向游动的为炎帝部落,由黄河东移的为黄帝部落,流向山东的为东夷蚩尤部落。
《伏羲庙残碑》载:“东迁少典君于颛顼,以奉伏羲之祀。”可见,少典也是伏羲与女娲之后裔。
《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炎帝为姜,黄帝为姬。”
《史记·三皇本记》说:“炎帝五百三十年”,《帝王世纪》也说炎帝传位八代至榆罔五百三十年,黄帝始代炎帝而有天下。
《大明一统志》三十四卷《凤翔府古迹》云:“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姜水。”《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母为有蟜氏,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感而生炎帝。”这不仅说明炎帝为伏羲之后,神农又是炎帝之后,而且还生于宝鸡,活动于西秦岭南北一带。
《周易》也记载:“包牺(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更证明神农为伏羲之后。
《炎帝·姜炎文化》云:“从明代经清代到民国年间,所有编修的《宝鸡县志》都记载着炎帝神农氏生长于姜水河畔的姜氏城。这是因为在原宝鸡县治南(今宝鸡市南)有姜水,姜水入渭处的东南台地上有古老的姜氏城。早在明代1461年编纂的《大明一统志》中就有关于姜水和姜氏城的记载。因此,民国年间把姜水流域、姜氏城周围地区命名为“神农乡”,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扩大为“神农区”。可见,炎帝神农氏不仅“长于姜水”,而且还确实是“生于姜水,长于姜水”。
由于伏羲发端于西秦岭的天水,后游移至宝鸡姜水而生炎帝,加之史料中的“炎帝神农氏,母为有蟜氏,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感而生炎帝”。这更说明炎帝的祖辈包括伏羲的后裔,已经沿秦岭山中到达秦岭南麓的华阳一带。因之,中华人文始祖始终与秦岭为伴,其繁衍也一直没有离开过秦岭南北。
2012年,我在走访宝鸡炎帝陵时,宝鸡市陈仓区文广局局长吴双虎介绍说:“在宝鸡城南的秦岭山下蒙峪沟,既有九龙泉,又有神农祠,还有姜氏城,前些年这里还曾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文物。”
郑国铨教授在《姜炎文化的具象化》中说:“据古籍记载,炎帝神农氏‘生于蒙峪,长于姜水,沐于九龙泉’。蒙峪、姜水、九龙泉在今宝鸡市南部,距市中心约一公里,称为神农乡。这里既然是炎帝的诞生地,以神农命名标志这一圣地,是极为恰当的。”
炎帝神农氏在逐渐占据渭水流域(今甘肃东部及陕西关中)后,华胥、有巢、有蟜、有熊等后裔各族,有的继续以部落组织存在,有的则与炎帝族相融合,乃至汉水上游也有炎帝族人的迁入。
《白虎通义》曰:“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淮南子·脩务训》云:“炎帝作耒,钻燧取火,以熟腥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疾,而天下化之。”
王嘉《拾遗记》云:“炎帝始教民耒耜,躬勤畎(田)亩之事”,“时有丹雀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藉此,炎帝不仅继承了燧人氏钻燧取火,还种五谷,尝百草,制医药,创日中之市,制礼作乐,令四方臣服。
《管子·轻重戊》载:“神农氏已有“九州之民,乃知谷食,天下化之。”《淮南子·主术训》载炎帝神农氏时,“其地南至交趾(今越南北部),北至幽都(今北京城西南),东至旸谷,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莫不听从。”因此,炎帝神农氏被中华各族人民一致尊奉为祖先。
徐道《历代神仙通鉴·救亢阳赤松施雨》云:“神农氏即帝位”,“命子董居于伊水,子邛居于耆田。”即炎帝的两个儿子分别担任了伊(今河南伊川县)、耆(今山西长治市)氏族部落长,称伊侯、伊氏。可见两地都是炎帝及其两个儿子的氏族部落居住之地。
这样,炎帝不但形成以秦岭为基地的统治区域,而且又为以山西为中心夏朝的诞生奠定了根脉。因之,把秦岭称作中华父亲山一点都不为过。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