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开故园

  秦人是汉族西迁的一支。秦之先祖为先贤伯益,伯益乃颛顼后裔黄帝支脉,本为古部落首领,舜赐姓“嬴”。至夏朝末,费昌(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孙)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商汤御,败桀于鸣条,其后嬴姓世代辅佐殷商,故史载嬴姓多显。

  早在公元前907年,周懿王崩,共王弟立,是为孝王。周孝王复迁都于镐京,主持朝政,决定讨伐西戎等,保护国家的安全。为加强骑兵力量,以对付游牧族军队,他召嬴姓废后的非子(懿王时从今山西洪洞迁于今甘肃礼县一带)到犬丘任养马官,为王室驯马。非子以善于养马有功,被孝王封为“附庸国”,邑之秦(在今甘肃张家川),恢复其祖姓嬴氏及故秦国,号仍曰“秦”,非子号曰:“秦嬴”,这是秦人的第三次复国。孝王的用意是:在“西垂”(今甘肃天水)戎族区建立附属国,以保镐京西部的安全。

  据史书记载,犬丘、西犬丘、西垂作为秦的都城,在甘肃省陇东地区的礼县。

  西垂(犬丘)在今天水市西南,当属礼县的盐官、永兴一带。最近几年,盗墓者与考古工作者在礼县永兴乡的大堡子山发现两座秦墓葬,分别为中字形和曲尺形。营造大墓者,非秦仲、庄公莫属。墓主分别为秦襄公、秦文公,从而揭开秦人在西秦岭中的故土故国。

  《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云:“秦,古邑名。即秦城、秦亭,在今甘肃清水县东北,秦代祖先非子封地而得名。”《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秦州清水县,本名秦,嬴姓邑”。《水经注·渭水》记载:清水“以迳清水城南,又西与秦水合,水出东北大陇山秦谷,二源双导,历三泉合成一水,西历秦川,川有秦故亭,秦仲所封也。”

  秦襄公嬴开即位后,西周亡国之君周幽王因“骊山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周都镐京地区被犬戎任意践踏。秦襄公得知王室有难,亲率精兵攻入镐京,与晋、卫、郑军夹攻,犬戎仓皇北逃。周平王姬宜臼决定王室东迁洛阳。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八年),秦襄公嬴开与卫国军以强大的武力护送周平王完成东迁。因护驾有功,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与其他诸侯“通聘享之礼”。从此,秦国由附庸时代进入封国时代。

  周平王封秦时说:“戎无道,侵伐我丰、岐之地,秦能逐戎,即有其地。”

  公元前688年秦国征服了邽戎、冀戎,在其地设邽县(今天水麦积区南)、冀县(今甘谷县),加强了对西秦岭一带大本营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三十七年),秦再开疆拓土,称霸西戎,势力到达洮河流域,已经控制了西戎部族。

  秦人随后告别昔日的西垂,越过陇阪,进入关中,徙都汧城(今陕西陇县东南)。在与强大的戎族争夺战中,缓缓东进,逐渐东迁至秦岭山下关中一带,在当时这里属于中国的西部边缘部分,常被西部少数民族占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同时,因秦王不属于周人直系诸侯王,受到各地诸侯排挤,各国诸侯会盟都不邀请秦国,一直不被其他国家重视。后来秦人奋发图强,经六代君王努力,商鞅徙木立信,进行变法革新,逐渐走向富强。

  《诗经》中的《秦风》就是采集自雍秦民间的诗歌,为千古传颂的中国古诗名篇。春秋后,秦穆公称霸西戎,大部戎族融入华夏族,也有不少向西方流动,秦的名声由此远播世界其他地区。公元前四五世纪,秦就已被西方国家知道,期那、支那等“秦”译音出现在经、诗和史籍中。现在中国的英文名China,就是“秦”的意思。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凤翔县城南雍水河北岸雍城遗址发现了强大秦帝国的秦公一号大墓,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墓碑和刻有铭文的石磬,被断定为秦景公。这与雍城时期强大的秦帝国有着密切关系,也印证了秦人由西东进历程。

  公元前316年,蜀王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国求救。秦王欲攻蜀,以道险难至,韩又来攻秦,秦王犹豫不决,遂问计于臣下。张仪主张进攻韩国,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天下,以建立王业。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而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遂决定趁机伐蜀,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经石牛道(自今陕西勉县向西南,越七盘岭进四川,经朝天驿往剑门关)攻蜀。蜀王亲自率军至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兵败遁逃,被秦军杀死,蜀亡。随后,张仪、司马错等人又攻灭苴、巴,俘虏巴王。秦王贬蜀王子弟为侯,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封巴王为“君长”;置巴郡,郡治江州(今重庆北)。巴蜀遂定,秦益富强。

  秦先后灭巴、蜀及苴等各国(均在今四川境),占领秦岭以外广大地区,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战略上还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秦灭巴蜀,为进一步灭楚和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

  秦岭是秦人赖以生存的山,是秦朝发迹与强大的靠山。正是有了秦人、秦朝,司马迁才在史记中写下“秦岭天下大阻也”。

  经过春秋战国纷争时代,秦国完全控制了“秦岭”南北东西的土地,“秦岭”就成了秦国的领地,秦国就把最高的山脉命名为秦岭。自此,秦人依托秦岭的险要和南北肥沃的土地,最终跻身于“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列,最后横扫六国,建立了大秦帝国。

  为弘扬秦国的丰功伟绩,将“秦”的写法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琹”才改为“秦”。说文解字取“春”字头、“秋”字旁组合,意为“半部春秋”。因之,自汉代才有“秦岭”之说。

  至今甘肃天水,水有秦水,谷有秦谷,亭为秦亭,县名秦安,城曰秦城,州叫秦州,山曰秦岭,一脉相承。甚至在天水秦州东西山地,还有秦岭乡、秦岭村、秦岭沟、秦岭河、秦岭关等地名,这些更证明了秦的故国故土故乡,就一直根植在秦州和秦岭。

  走进秦人故里,秦音、秦语、秦风、秦腔、秦韵与关中平原没什么两样。直到1666年(清康熙五年)陕甘分省,将天水、陇南、庆阳、平凉划归甘肃,才将庞大的秦地秦人分开。1928年又将宁夏从陕西分出,才使“秦”的版图成为今天一个跪着的武士形象。其扼西制东、控蜀望蒙的“威秦”时代方才结束。

  2006年,我与秦人秦风考察团来到秦安县安伏乡杨家山,盘在炕上,听那秦州小曲高亢的旋律演奏,就如陕西关中的秦腔艺人在巡回演出。来到东秦岭的豫西和南阳,那里至今还流行与关中风情一样的河南梆子、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来,秦人、秦风、秦韵至今还环绕在整个秦岭地区,这是秦岭之幸。

出处: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