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在东秦岭伊洛河流域发展时,黄帝的曾孙喾被推举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长,以亳(今河南偃师市城关镇西一里)为邑。喾娶炎帝部落有邰(今陕西杨凌)氏女姜嫄为正妃,生子姬弃。
相传弃是姜嫄在外出时踩巨人迹(熊足印)而生,以为不祥,抛弃了三次,均有牛马鸟兽保护,以为神,便又抱回家取名为“弃”,其实这是母系社会典型的特征。
弃善于农耕,任稷官,为人类立下了功劳,被尧舜封于邰,称为后稷,为农业始祖。传至公刘,于夏晚期立国于豳(今陕西彬县),到商朝中期由古公亶父由豳迁于岐下周原(今陕西岐山与扶风之间),更名为周,为商的诸侯国。
有史学家总结:夏人五迁而建立夏朝,商人八迁而建立商朝,周人五迁而建立周朝,夏商周演绎惊人相似的历史剧幕。且商为夏的诸侯国而取代夏朝,周为商的附属国而又取代商朝;朝代虽然更替,而其国民大众仍为华夏族群,只有夏民、商民、周民之名称的区别,其文化一脉相承,从未间断,这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表现。
弃之子季历任公,被商王封为诸侯,奉命征伐有功,被商王文丁任为殷牧师,后被杀。约公元前1099年,季历之子姬昌继位,称“西伯昌”,后世尊称为周文王。周文王在位后不断扩大疆土,建立了功勋,被商王拜为三公之一,后来商纣怕周强大自立,囚闭昌于羑里。周以献宝马、珠玉和美女给商纣王,使西伯昌获释,后与商王分庭抗礼,一步步攻取商西北方的土地,最后悄悄占领东秦岭以南的大片土地,致使“三分天下有其二”。
周文王任诸侯国主时广施仁德,令诸侯臣服。一次,虞、芮两个商王朝属国,发生田界纠纷,他们不找商王裁决,而慕周文王威名来求审断。据《诗经·大雅·绵》篇注说:虞芮两国看到周国是“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两相对比,都感内心羞愧,回国后主动将所争之地做了闲田处理,纠纷从此解决。据《史记》载:为让商王废除炮烙之刑,西伯乃献洛西之地,以请之,纣许之。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这样,周就在诸侯国树立了较高的威信。
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时,精心致力演绎之六十四卦,各为彖。作《周易》,继承了伏羲氏、神农氏文明成果,迎合了中国古人普遍的崇古心理,效法上古圣贤之君、效法“三代”之法,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完美形象。
周文王为让华夏根脉永续相传,他尊崇“三代”先贤和夏商禅让制,追封祖父古公亶父为太王,父亲季历为王季,立16个儿子中的次子姬发为太子。他去世后,太子发立,称周武王。
文王在96岁去世时,西已扩土至“西垂”(今甘肃天水与陇南地区),北至鬼方(今陕西东北部),东至汾水流域(今山西南部)及弘农(今河南灵宝),南已至汉江上游(今陕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已形成从北、西、南包围商朝之势,这一地区正好是今天秦岭的全部区域。
武王即位时,对商王文丁杀祖父季历、帝辛囚父亲昌与杀史考(封地称伯邑考)恨之入骨。商王帝辛的暴虐,致使民怨沸腾,武王欲东会诸侯,检阅力量,观察商王帝辛的动向,探听虚实。与太公望姜尚、周公旦(又称周公)等一拍即合。
公元前1048年(武王二年),周武王经过“八百诸侯会盟津”的军事演习之后,为了威慑诸侯和宣扬周国的强盛,决定在沣水东岸建设新都。《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云:“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毛诗传曰:“武王作邑于镐京。”郑玄曰:“武王于镐京举行辟雍之礼,自四方来观者皆感化其德,心无不归服者。”镐京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水以东之斗门镇东北的花园村、普渡村一带,所以又俗称为“丰镐”。后来,成王又在雒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营筑了陪都,名曰“成周”,遂又将国都镐京称为“宗周”。
公元前1046年(武王四年),商王将心腹大臣比干剖腹挖心致其惨死,臣子纷纷逃离。不久,掌管国家典册和乐器的太师疵、少师强也悄悄逃到了镐京,归依于周武王。《史记·周本纪》云:“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遂决定灭殷。
各诸侯一惧商王的残暴,二臣服于周文王的礼让和武王的强悍,纷纷派出大军前去讨伐。各路大军集结至霸上(今西安灞桥区)向东而行,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一带)至雒邑,折而东行,至黄河岸边的渡口盟津,与在此等候的诸侯及少数民族方国军队会合,武王则率大军沿黄河北岸东进。
公元前1046年正月,到达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新乡市),安营扎寨,殷王帝辛得知后也率商军迎战。武王在此举行了誓师动员大会。同年二月二十一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各方诸侯参战者,兵车达300辆,将士达4.5万人,加上周武王军队,约近10万兵力。据《史记》记载,殷王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70万人,还有一些文献记载是17万人。
武王和大臣镇定自若,太公望姜尚以350辆战车、2.5万余军和3000名勇士向殷发起了攻击,喊杀声震天,阻挡者纷纷被杀,早已痛恨帝辛的殷军见状,纷纷倒戈,助周军攻向帝辛,殷军潮水一般溃败,帝辛在众亲信的保护下狼狈逃走,周军乘胜追击。辛王绝望,登上鹿台,佩带五块天智琰玉,自焚而死。
次日,武王入城后,宣读祭文曰:殷汤末殷纣,废先王明德,不祭祀诸神和先王,昏庸残暴地虐待商臣民,天皇上帝怒,降令武王惩罚,灭其国,拯救万民,功大无比,特敬告于天皇上帝,宣告周朝建立,史称西周。
纵观商朝的兴衰沉浮,商朝兴于秦岭,也灭于秦岭。周朝也源于秦岭,兴于秦岭,秦岭成为夏商周的命门所在。
在殷商畿内地区及东方局势基本稳定后,武王率军西返,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都,安抚和管理殷旧民,任自己的三个弟弟分别为管(今郑州管城)、蔡(今河南上蔡)、霍(今山西霍州)国君,使他们从三面监视武庚,防止叛乱,史称“三监”。之后,武王起程回到国都镐京,至京作《武成》,纪念灭殷建周之功,贬商称为殷。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去世,年仅12岁的太子姬诵即位,史称周成王。周公怕年少的成王有负重望,亲殷的诸侯乘机叛乱,便与武王尊为“师尚父”的姜太公商议,暂以叔父、摄政王的名义代成王处理国家大事,稳定王朝的统治,待成王长大后,还政于王,自己称臣,辅佐成王,共治国家。
为此,周公作《多士》《无逸》,劝说和警告一些人要口服心服地遵守周法,安心做周民,后周公又制定《周礼》献于成王,确定君、臣、贵族、父子、诸侯、卿士等的级别,维持上下的统一关系,以确立父王崩、嫡长子继位制,防止王子争权。周公“制礼作乐”即是指此。他总结了前夏商制而创立的周朝国家政体,为后世所沿袭,称为《周礼》,为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第一部关于政治体制与公民规范的法典,保持了朝政更迭的有序和社会的安宁。
周朝经周文王与周公两位先贤殚精竭虑的治理和总结,制定创作了一系列典册,如《尚书》的《周书》,《逸周书》的《世俘》《克殷》《王会》《太子晋》等,《诗经》305篇中,有半数以上是周期的诗歌。音乐、舞蹈也达到了高峰。经周公整理,乐舞更加规范,设大司乐为首的宫廷舞等管理机构。宫廷乐舞称“雅乐”,分大舞、小舞两种。大舞即《六代舞》,有《云门》《大咸》《九韶》《大夏》《大武》等六种,是祭祀乐舞。《大武》为周公灭殷所作。小舞是周贵族子弟之舞,有《羽舞》《旌舞》《干舞》《人舞》《象舞》《天弓舞》《散乐》《四裔乐》等。
周公年迈,积劳成疾,公元前1035年(成王十年)上书告退,返回镐京,当年病逝。成王、贵族、百官、诸侯、万民无不失声痛哭,为其全国致哀。成王罢朝三日,以“王”礼仪将其隆重葬于先王墓地,复任命其子为辅佐大臣,世袭“周公”称号和采邑(在今陕西岐山县),肯定其对周朝的贡献,完全可以与文王、武王的功劳相当。这就是春秋时期我国大圣人、儒家鼻祖孔子崇拜周公的根本原因,也是家喻户晓的古语“梦见周公”典故的由来。孔子在《论语》中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东汉文学家、诗人、军事家曹操在《短歌行》中赞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成王为叔父在其食邑地修的“周公庙”(位于今陕西岐山县城西北),后世多次被毁,多次营修,一直祭祀不断,亦说明人们对周公的敬仰和怀念超过了周代历任之王。
近年来,从陕西岐山与扶风之间周原宫殿遗址出土的先周与周朝时期甲骨文,多达1.7万片,已清理出300余片,能辨认出来的文字为600多个。铜器铭文更多,如武王时的“天亡簋”,以及“毛公鼎”铭文。这些铸造在金属器物上的文字比殷商时的甲骨文更进了一步。
周代的历法在周公的规范下,也有所发展,分一年为四季,能测出月食和日食,用地支分一天为12时辰。周人记数,沿用商的十进位制,且有奇数、偶数、倍数的概念。周朝的医学,将巫术与医术相分离,更为科学。
西周还推广“普通话”。《周礼·秋官·大人行》中记载:“……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于是西周在邰地(杨凌)方言基础上确定雅语正音,向天下推广,孔子还带众弟子前来学习。“不登大雅之堂”一词中的大雅就是陕西咸阳周围渭河以南的语音,小雅是咸阳以北的语音。雅语正音一直影响着汉语的八大方言,直到明清以后才以北京方言为官话(标准音),新文化运动后才形成现代汉语普通话。
周人的婚姻在礼制规范下,形成了一系列法定礼仪或约定俗成的礼仪。如男女有别,同姓不婚,近亲不婚,夫妇有道,相亲相爱,尊老扶幼等观念均已形成。贵族仍是一夫多妻制,且以政治性婚姻为主,多是姬姓与姜姓互为婚姻,以不断巩固姬姜两大势力的联盟。民间的婚俗,除明媒正娶外,与夏商一样,在每年春季,未婚男女可以幽会,相爱而私奔,不受任何限制。
西周贵族的衣服是分等级的,质地有麻、丝、葛及皮等,主要有冕服(礼服),包括冠、上衣、下裳、腰带、佩饰、履、袜等。其以贵族的身份不同而不同,不能越级穿戴。
陕西宝鸡市茹家庄周朝中期墓群中,出土一男一女两个铜舞人,就是贵族家的乐舞艺人,形象非常生动。
《周礼·天官·膳夫》记载:王的饮食,粮、肉、调料等,多达二三十种。天子一席饭的费用,可供五口人的平民家过一年。礼仪、场合不同,饮食则不同,如待客食、迎宾食、婚礼食、丧礼食、宴饮食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些周朝形成的礼乐制度,在周朝走向灭亡过程中,虽然逐渐被淡化,但从此周礼淳风由黄河流域发散到全国各地及广大秦岭地区,成为了中国法制与道德规范的典范,至今,仍被中华民族广泛推崇,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夏商周三代礼让仁德的淳风。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