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岭,千山竞秀,万水流香,一派温馨。
在这万千世界里有许多处温泉从山涧沟壑中汩汩流出,飘荡着温馨的思绪,散发着水脉的气息,给一方山水一方人带来了福音,让多少帝王将相趋之若鹜,给几多百姓送来了温馨。
秦岭在距今5.42亿年的寒武纪后经加里东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成地壳剧烈运动而逐步抬升。正是地壳运动使内部的岩浆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热能,若遇附近有孔隙含水岩层受热便产生高温热水,且大部分沸腾为蒸汽,这些膨胀的蒸汽更有利于热水上升,循裂隙涌出地表,形成温泉。
中国温泉有文献记载者多达972处,其中温度高于50℃的就有229个。在秦岭有大小温泉数十处,遍布于秦岭的南北东西。中国人发现和应用温泉治病,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2000年前的《山海经》里就有温泉记载,1000年前先秦重要古籍《山经注》载:“寇水出代群灵丘县高压山……又东合温泉水,水出西北喧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白芨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
西安东部秦岭山下蓝田县汤峪温泉便是其中之一。它属于渭水盆地断层上的高温矿泉之一。泉水温度高达65℃以上,含有20多种矿物质,是含量最多的酸根或阴离子硫酸根,相当量活性元素及气体的高温型弱矿化度、弱放射性的矿性泉,适宜30多种类、105种疾病的水疗。有“功德水”“神仙水”“桃花水”之称。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白发老道,从秦岭山中飘然而下,过石门,忽降鹅毛大雪,漫天飞舞,顷刻四野皆白,唯塘子村不积一片落雪。野田老夫惊问:“其四野皆白,一村却非,热气升腾,何哉?”老道一手捋须,思忖道:“地下有神泉,神汤也!”当地人急忙掘之,果然热水滚滚、烟紫缭绕。一时十里八村,争相告之,前来沐浴者络绎不绝。
据考蓝田汤峪温泉始于汉,鼎盛于唐,是历代皇家沐浴之地。汉代建有闻名于世的“皇室御汤院”,汉武帝刘彻曾在汤峪、焦岱一带修上林苑,兴建鼎湖宫,还经常在此狩猎游娱。他儿子汉昭帝刘弗陵,又把石门汤水赐给姐姐盖长公主作为沐浴之用。
东汉光武帝刘秀到此避难,与阴丽华也曾在此沐浴,化为双鱼,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这说明汤峪温泉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开发了,和古罗马的巴登·巴登温泉、土耳其的棉花堡温泉、英国的巴斯温泉并驾齐驱为世界名汤,是世界温泉沐浴发祥地。
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最早也到此沐浴,把汤峪温泉确定为皇室沐浴之源。据《长安志》载:“明皇时赐名大兴汤院,并扩建五汤曰:玉女、融雪、涟珠、漱玉、濯缨,分别供官绅、军人、妇女和平民淋浴。”后来唐明皇与杨贵妃为让天下百姓共享此处温泉,另择他处沐浴泡汤,才使这一温泉福佑人间。今天汤峪两岸,春有桃花粉红艳丽,似云如烟,汤池中人们争相来浴,一幅温馨新景象;夏有绿柳芊芊依依,恰似万般绿萝垂风飘飘,汤河中“涟珠”“漱玉”人头攒动;秋冬万类霜天竞妖娆,汤雾袅袅,游人在“融雪”“玉女”中游泳、放歌,神情爽朗,别有一番风情。当年玄宗沐浴后直抒胸怀:
桂殿与山连,兰汤涌自然。
阴崖含秀色,温谷吐潺湲。
绩为蠲邪著,功因养正宣。
愿言将亿兆,同此共昌延。
神奇的秦岭,不仅造化了这处奇境佳水东汤峪,还在绚丽高峻的太白山与骊山下奔涌出了两处温水之泉,西为西汤峪,东为骊山汤。
西汤峪位于眉县太白山北麓的汤峪口。汤峪温泉始建于周朝,595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曾在这里建造“凤凰宫”。618年(隋恭帝义宁二年)设置过“凤泉县”,据眉县地方志载:“凤泉神泽”为眉县八景之一。
隋文帝杨坚建“凤泉宫”作为避暑洗浴之地,唐玄宗也三临其地,赐名“凤泉汤”。西汤峪现有大泉3口,10余股泉水,水温经常保持在60℃左右,日出水量400多吨。其出水口在秦岭主峰太白山下,出水量和温度及矿物质含量很适宜治疗疥癣、关节炎等疾病,故有“神泉”之称,天长日久荫及着一方百姓。我不知道温泉与山川地理有没有关系,但名山大川出温泉好像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更是一座山无穷魅力的显现。
绮丽的秦岭逶迤东去,在骊山下的华清池里也涌出了温泉,早在西周时就开始利用。相传周幽王曾在此建骊宫,与宠妃褒姒在骊山温泉水中演绎了“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大剧,最后了了卿卿性命。秦始皇以石筑室,名“神女汤泉”,成为沐浴治病的地方。
后来,还有一位女子被这氤氲气氛浸染得温柔熨帖,把唐代皇帝李隆基带进了温柔之乡,丢失了皇位,掐灭了大唐盛世的光焰气势,也把自己的丰腴凝脂埋葬得无踪无影。
这个女子就是有着“闭月羞花之貌”的唐代第一美女杨贵妃。
唐明皇李隆基为此专门修建了豪华的宫殿楼阁,747年(天宝六年)正式命名为“华清宫”,取其“温泉毖涌而自浪,华清荡邪而难老”之意。千百年来,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令华清池温泉声名远播。
华清池温泉水从骊山北麓两组断裂构造交叉部位上的前震旦系片麻岩中溢出,有泉眼四处。古泉眼现在在一石洞内,泉水晶莹,无色无味,长年恒温43℃,水质纯净温和,属中性硫酸氯化物钠型水,富含47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由于李隆基患有风湿性关节炎,长期到此进行水疗,杨贵妃也不得不陪同,他们在这里欢愉缠绵,绵绵无期,沉浸在华丽恢弘的《霓裳羽衣曲》中不能自拔。杨贵妃对唐明皇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因杨贵妃喜食荔枝,为了讨得杨贵妃的欢心,每逢荔枝成熟季节,唐明皇总要委派专人通过每五里、十里的驿站穿越秦岭,从四川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想,当时杨贵妃和李隆基在华清宫里是怎样的一番欢乐逍遥情景。“华清笙歌霓裳醉,贵妃把酒露浓笑”。
就这样,骊山千年流淌的温泉,把一个繁华的大唐盛世和有建树的帝王葬送了,也把一位绝世美女埋葬了。只留下一曲“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长恨歌》。
1936年12月12日,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也住进了这温水之泉的华清池,当天凌晨的枪声竟让他魂飞胆寒,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联合抗日”的和平条约,在此写下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新篇章。
关中温泉,你是否距皇城太近,洗掉了多少丰腴凝脂,消磨了几多帝王豪情,让多少帝王将相魂飞胆寒?
看,华清温泉还在,温馨流香。这不是山的错,不是水的错,是秦岭山水赋予这片大地的福音,是大地馈赠给人间的精灵,让人们永远沉醉于梦乡,寄情于山水之间。
听,《长恨歌》仍在,情真意切。人们依然在享用这温泉祛病的功效,缠绵于儿女情长,欣赏着《霓裳羽衣曲》的醉人乐章。
看罢秦岭北麓的关中温泉,再到东秦岭看看。
位于东秦岭山下黄河岸边,汾渭热矿水带弧形转折处和山西裂谷边缘基地构造带的陕县温塘温泉,是一个具有优越隔热条件的径流区。区内发育有300多米深的大断裂带,裂谷深部有较新的岩浆活动,巨大的侵入岩体成为主要热源和丰富矿物质的来源,同时也是热水通道。
从这处温泉的温水是从山西裂谷构造带产生,可以看出秦岭的山脉气势有着明显的晋汾脉络和黄河气息,是秦岭脉络延伸过黄河连接晋汾的有力证据。
温塘温泉水质极佳,清澈透明,无菌,无污染,口味甘甜,清新爽口,水温高达60℃,是一处既能沐浴、治病,又能饮用的矿泉水,可谓是佳泉龙涎,没有沾染一点皇亲国戚的奢靡味道,味甘气正,引人入胜。
无独有偶,东秦岭大山中的河南省栾川县九龙山温泉,泉水恒温69.5℃,时流量56吨,水中富含27种矿物质,含微量惰性气体“氡”和放射性元素“镭”,对风湿、心脑血管疾病及妇科病、皮肤病的浴疗效果显著,被誉为“中原第一泉”的“九龙神泉”,“万民乐浴”。
在洛阳市西约13公里的伊河龙门口河滩上,每逢冬去春来,这里冰雪最早消融,野草最早吐绿。近看,有两股温泉汩汩流出,出水口水温达70余度。
“雷山暗脉通温泉,浑似华清别有天。”古时文人墨客对龙门汤泉池的赞颂流传至今,其魅力可见一斑。这里与九朝古都洛阳很近,早就沾染上了皇家气象。
深藏在东秦岭伏牛山麓的鲁山县温泉,每隔九公里,便有一个温泉群,依次为上汤、中汤、温汤、下汤、神汤(碱场)温泉。每一处温泉,出水点少则十余眼,多则百余眼,均为放射性氡温泉。水温高达60℃以上,有的泉眼高达80℃。《洛阳赋》记载:“鲁阳神泉,不煮自沸,热若焦燃”。宋代晁冲之的《题鲁山温泉》写道:“太真独侍温泉旁,鲸甲龙鳞影清绝。……君不见,汝海之南鲁山左,亦有此泉名不播……”泉旁有唐宋碑文可寻。上汤温泉紧邻京灵山大佛景区,以泉眼多、出水量大、水温高而久负盛名。
下汤的温泉,是最早沾染了皇家气息的温泉,称为御汤,历代都有帝王、皇妃在此沐浴。《河南通志》记载:“温泉在鲁山县,旧名皇泉,商后尝浴其处……”。《鲁山县志》载:“皇女温泉,去县西五十里,旧名汤谷温泉,今按《水经》名皇女汤,乃商后良夜常浴之其所,泉发于山之石中,神如鼎沸,里民引以为沐浴地,疮疾濯之即愈,有骊山神出之验。”《初学纪》称之为“鸡头汤水,鲁阳神泉”。此处周围距山较远,温泉出露,十分奇特。
这说明中国人应用温泉治病已有上千年历史了,当为世界之最。
地处伏牛山麓的汝州温泉,始建于西汉初年,称温塘。东汉为皇帝游猎地;隋朝设温泉顿亦称温汤泉;唐改称温塘,1161年(金正隆六年)又名温泉街。泉水晶莹剔透,滑腻如抚锦缎,历来以水温高、涌量大,可以疗民疾、灌农田而为后代称颂。自古以来这里视温泉为风水宝地,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特别是冬日早晨的“温泉晓霁”为汝州八景之一。历史上有“九帝十妃浴温泉”之说。唐朝女皇武则天曾多次来此沐浴,却没有见香消玉殒。
秦岭北麓有温泉,秦岭南麓也不例外。位于汉中市勉县城南3公里的马鞍山下温泉乡郭家湾村的温泉,水流沸涌,冬夏汤汤,平均水温达58.2℃。
《水经注·河水》中载:“汉水又东,右会温泉水口,水发山北平地,方数十步,泉源沸涌,冬夏汤汤,望之则白气浩然,言能度百病。云:‘洗浴者,皆有硫黄气’。赶集者,常有百数,池水通往汉水。”可见此泉历史悠久,时至今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神竭不散。
西秦岭的武山温泉又名矿泉,古称烫池寺,有泉眼11处,日涌水量700吨,属热放射性矿泉,是国内外稀有的极具医用价值的复合型矿泉。为古宁远八景之一,历史悠久,是全国矿泉疗养向往地之一。泉清水温,闻名遐迩。
秦岭中麦积山街亭也有温泉,水温39.5℃,日出水量3600吨,水质为重碳酸钠钙型,又是优质的矿泉水,这里远离了喧闹的红尘,得佛家气息,仍为一方净土,是一处真正隐藏于秦岭深处的温泉。
而在渭水北源的清水县有龙神庙一座,庙前有温、寒二泉。一通刻于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石碑载:“水性原皆冷,此泉何独温?天留千载泽,池贮四时春。善洗身心病,蒸销眼耳尘。好乘天际马,洒鬣暖吴民。”另一通为1752年(清乾隆十六年)所刻,内容除赞美温泉外,还记述了温泉龙神庙的扩建情况。从明代碑记可知,清水温泉在明代已是陇上胜迹,列为中国十三大名泉之一。
距此不远有通渭温泉,属硫酸钠型矿泉,地下200米处恒定水温113℃,自流地表水温53.9℃,日出水量6000吨,水温之高、水质之优、水量之大居西北温泉之首。为全国优质矿泉,有“陇上神泉”和“西北第一泉”之称。早在1000多年前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有记载。
采山之灵,得水之名。温泉,渭水精髓,秦之血脉,岭之精华。缘自地球心脏,通潜于世界脉络气息,是山之龙脉,为水龙之络。
这山,这岭,山山有景,四境有汤,得水之利,与民有益,洗去了多少丰腴凝脂,冲掉了多少烦恼愁肠,更让几多帝王嫔妃香消玉散;流出了许多神韵,汇就了万古馨香,大美无言,绮丽秦岭,一派神奇,千载流香。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