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知于秦武王
秦武王即位后,开始在自己熟悉的亲戚中选拔大臣,他特别重视军事人才。尽管魏冉是武王的挂名舅舅,但两人实际年龄相差不多,且魏冉矫健力大,豪爽猛断,与好武力的武王终日在一起习武,性情相投,自然属于首选。魏冉与武王的另一位重要大臣、武王的叔叔里疾的私人交情也不错,因此在魏冉的帮助下,里疾挤走了位在自己之上的惠文王和武王重用的楚籍名臣甘茂,取而代之。由于魏冉不仅力大,军事素质过人,而且精通兵法,善于统兵打仗,因而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秦国开始设置将军一职时,魏冉因战功卓著,成了秦国历史上第一位将军。
秦武王素有逐鹿中原、问鼎周王之志。周王又恐又怒,设下计谋,命人取来龙文赤鼎,以话激将秦武王举鼎。武王则想以举鼎之威震慑周王,而力士孟说则随声附和,表示愿与武王一比高下。武王于是抢先举鼎,不想周王使诈。龙文赤鼎含有大量黄金,比普通青铜鼎重很多。武王虽奋力举起,但终因为龙文赤鼎过重,使武王膑骨折断而死。
秦武王突然死去,秦国顿时陷入大乱。惠王后和武王后要立公子壮为王,而宣太后则坚决立公子市继承王位。魏冉坚决站在自己的姐姐一边,对抗惠王后。宣太后说服里疾保持中立,魏冉则调集军队与惠王后和公子壮的支持者开战。由于魏冉的出色指挥,惠王后的支持者们很快就被击败了。公子市得以继承王位,是为秦昭王。
魏冉长期掌握秦国的军权,秦国的高级将领多出自魏冉门下。惠文王朝的司马错和武王朝的任鄙都是秦国的重要将领,也都投靠了魏冉,他们在与惠文后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昭王即位后,魏冉继续担任将军,拱卫咸阳,稳定局面。
五任秦国相邦
公元前300年,魏冉协助宣太后除掉里疾,魏冉代替里疾出任秦国相邦。
宣太后和秦昭王两人对政事都很勤奋,秦国的相邦实际上是一个荣誉头衔。魏冉亲自出任相邦,使相邦这个职位荣耀无比。然而宣太后把秦国的相邦职位作为实行内外政策的最高“礼帽”,根据不断变化的政治需要戴在不同人的身上。当赵国势力强大时,她就任命赵国派来的楼缓为相,表明秦赵两国友好;而当齐国势力强大,并对秦国构成威胁时,秦就重金聘请齐国的公子孟尝君为相;当需要安抚秦国的客卿时,她又拜秦国的客卿寿烛为相;而当需要强化昭王的权威时,就让与昭王少年同衣、成年同车的向寿为相。宣太后用这个办法出色地安抚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稳定了国内局势,以及秦国与国际盟友的关系。
也正因为如此,导致魏冉先后五次为相,又五次罢相。魏冉对姐姐宣太后十分尊敬,在宣太后主持秦国国政几十年中,能够很好地配合宣太后的内外政策,从没有怨言。尽管秦相这一职位没有什么实权,且换人频繁,但由于魏冉的不断出任,秦相的荣誉价值有增无减,一直是秦国群臣中最高身份的象征。
秦昭王十六年(前291),魏冉被封为穰侯。公元前281年,齐国被攻破后,宣太后又把陶(今山东定陶)封给了魏冉。陶本属宋国,是战国时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历来为各国所垂涎。齐湣王灭宋后被齐国占领。乐毅率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后,秦将斯离占领了陶。宣太后认为只有魏冉才能守住这个四面受敌的敌后根据地,所以把陶封给了魏冉。
由于陶是当时齐地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经济上足以自给,魏冉给陶又增添了不少秦国的精锐部队,使得这一根据地更加牢固。后来齐国虽然由田单复国,但其实力已严重削弱,始终无力拔除这颗钉子,陶因此成为秦统一六国的前沿据点。
屡立战功
魏冉少年成名,军功显赫,为秦国名将。被封为穰侯后,仍经常带兵打仗。
秦昭王十八年(前289),魏冉率兵攻打魏国,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座(今河南济源、洛阳一带)。魏国被迫割地四百里(今山西西南部)给秦。公元前275年,魏冉再次卒兵攻打魏国,打败魏国名将芒卯,并进围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魏国第二次求和。次年,魏国背离秦国,改与齐国结盟。魏冉第三次率兵伐魏,斩首四万,并击败从韩国投奔魏国的名将暴,获得魏国的三县地方。公元前273年,魏冉与白起、客卿胡阳联合攻打魏国,夺取华阳、蔡阳、长社、观津等地。魏冉随后将观津还给赵国,让赵国与秦结成盟国,共同讨伐齐国,迫使齐国求和。
在魏冉早期的国际战略构想中,是实行远交近攻策略,即与远方的齐国结盟,攻击秦国的危险邻居们韩、赵、魏、楚。而齐国非常狡猾,表面答应与秦国联合,暗中却将自己的策略调整为远攻近交,与韩、赵、魏、楚结成利益同盟,并挑唆他们进攻秦国,因而齐国成了攻击秦国的策源地。
在魏冉执政期间,遭遇到最严重的一次惨败是齐国联合韩、魏攻进了秦国的函谷关。公元前296年,秦与齐、韩、魏联军打了三年后,最终以秦割地求和结束。秦昭王十九年(前288)十月,魏冉再次与齐国结盟,继续推行远交近攻策略,齐王称东帝,秦王称西帝,夹击韩、赵、魏和南方的楚国。而到了十二月,齐国听信苏秦的计谋,自动取消帝号,联络赵、魏、韩、楚再次讨伐秦国。次年,苏秦、李兑组织齐、赵、魏、韩、楚五国联军进攻秦国。尽管这时白起以声名显赫,魏冉老谋深算,其被动局面无法改变,秦国被迫再次割地求和。
魏冉从军事惨败中谋划策略,认识远方的齐国是秦最大威胁。公元前285年,秦昭王与楚顷襄王在宛相会,和赵惠文王在中阳相会,主谋讨伐齐国。次年,秦昭王又和魏昭王在宜阳相会,和韩王在新城相会,并请赵惠文王联络燕昭王共同讨伐齐国。
于是五国联军在名将乐毅带领下开始进攻齐国,很快攻破齐国数十城。秦尉斯离攻取齐国先前占领的宋国陶地。陶地在赵、魏、齐、楚之间,秦国决定把陶变成插入敌后的根据地,形成秦、陶两面夹攻韩、赵、魏的战略局面,于是把陶封给了魏冉。
魏冉长期主持秦国的军事工作,既有攻韩、魏的大胜,也有被攻破函谷关的大败。考虑到自己在秦国已经是最尊贵的大臣了,不必因战绩影响自己的富贵,于是力荐悉心培养的青年将领白起出任秦军主将。白起则不负众望,在与赵、魏、韩、楚等国的征战中,屡立战功,成为一代名将。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
——司马迁《史记·穰侯列传》
人物中国. 远古至秦/《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