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奉他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为“三清尊神”之一。


  著书立说

  老子出身贫寒,所以幼年不得已过着牧牛耕读的生活。但老子聪颖勤快,很快就成了一位熟知礼仪、知识渊博的学者,在乡里很有声望。后来老子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相当于国家档案馆馆长。孔子到周王朝都城访问时,曾向他请教过礼。他告诉孔子说:“一个真正的商人会深藏财货,看起来好像一无所有;一个有大德的君子会内敛道德,看起来好像愚蠢迟钝。你要去掉骄傲之气和贪欲之心,那些对你都没有好处。”孔子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向弟子们称赞说,老子是一位像龙一样的大智慧之人。

  据说老子中年时曾受到周王室权贵们的迫害而一度被罢官,避难于鲁国,后来又被召回复职,继续掌管图书、档案。老子本是很有抱负的人,却因出身贫贱,长期得不到周王室的重用,一直做不能参与政事的史官。眼见周王室日渐衰败,诸侯争霸不已,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自己却无力挽救,便毅然辞官离开了周朝,回到故里陈国居住。

  后来老子欲赴秦地讲学,在西行出函谷关时,遇到看守关门的尹喜,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并应关令尹喜之请,写了一本有关“道”和“德”的书,即后来的《老子》(或称《道德经》等)。书写好后,老子就走了,从此以后再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人说他死于扶风。有人说他活了160多岁,也有人说他活了200多岁。这些说法当然并不可靠,但可以推测的是,他是一位长寿老人,这应与他一生善于修身养生有关。


  思想家

  老子的思想集中于《老子》,这是他唯一的传世之作,书中所述基本上反映了他的思想。他用“道”来概括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什么是道呢?“道可道,非常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是客观自然规律,又具有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老子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统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满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水。

  但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经验,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显然具有片面性和消极性。


  政治思想家

  如同先秦时期思想家们离不开政治一样,老子也是一个地道的政治思想家。《老子》的思想特点就是由天道而人道,借天道说明治道。他认为,既然“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则治国的圣人也必然是“道”的化身,“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对古代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深邃的透视,它提出的不仅是政策思想,而且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政治哲学。它对统治者进言的方式不是正面的陈言规劝,更不阿谀奉承,而是嬉笑怒骂地奉上权谋和治术。《老子》讲治国之道强调无为,认为君无为而民自治;君主企图有所作为,则只能是扰民害民。他举例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即治理一个国家就如同煎小鱼,不能乱翻折腾,翻多了则透烂;同样道理,治理大国,政烦则民伤。如同唐太宗李世民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把一个浅显的道理讲得朴素生动。

  老子承认“民之饥,以其上食税者多,是以饥”,因此奉劝统治者要爱惜小民,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不过,《老子》治道的主调虽是无为政治,但其前提则是,君主必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地位。如同鱼的生存离不开水,君主应该拥有权势而且不能大权旁落,即所谓“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而他描述的一个理想王国就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的消极思想。


  和平主义者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方面也有突出的反映。老子厌恶文明带来的一切,包括人类的征战。他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因此把军事征战斥为“不祥之器”,最好是永远取消,回到远古的氏族时代,邻国相望却不往来,更不相侵,大家都不过分发展,因而也就没有拼死的争斗和不断的毁灭,于是“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取消了战争,一切都是平静和安祥的。

  为此理想,他还不断为弱者设计战场上的应对之策。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守柔日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这虽然有慎重对待战争的合理因素,但一味躲避竞争,隐藏优势的消极态度,自然难于在战争中实际应用。因为战争本身就是已经或必然激化的一种矛盾,当进则进,否则必然贻误战机,带来全盘皆输的严重后果,所以后世的军事家们并不欣赏他的论述。

  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老子论兵无疑是一种政治谋略,或是以兵喻理,所以才会被后世人更多地作为一种生活智慧和政治在野者处世态度来看待。


  文学家

  《老子》一书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文句整齐,错落有致,自然成韵。或一句一韵,流畅上口;或两读两韵,迭宕起伏;或长短不一,错落重叠,气势磅礴,具有诗的风格。

  《老子》善于利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寓哲理于具体的物象之中,既说理透彻,又能深入浅出。前述“治大国若烹小鲜”即是一生动实例。再如强调防微杜渐的道理时,就有这样的比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此简单、贴切的例子,自然使人一看便懂,甚至可以过目不忘了。

  《老子》中的比喻,经常是用一连串的事物作比,因而气势贯通,咄咄逼人,使人不得不信服其道理,不容置疑。譬如它讲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就这样写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极富辩证哲理性。

  而且,《老子》语言精练简洁,寓意深刻,多为警句格言,直到今天,其中的许多格言名句仍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

  总之,《老子》的内容博大精深,历代注疏者不计其数,各家各派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吸取其中的观点并加以阐发。他对中国哲学史有不可或缺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也是无可估量的。


  相关链接

  关尹,春秋(一说战国)时人,字公文,道书中称作关令尹喜,或关令尹、或尹喜。据《古今图书集成》:“关令尹喜,字公文,周大夫,常服精华,隐德修行,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紫气来,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为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将老子与关尹称赞为“古之博大真人”。后得道成仙,号文始先生,证位为无上真人,玉清上相,为天府四相之一。元顺帝至元三年(1266)加封文始尹真人,无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道教派别“楼观道”奉为祖师。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出处:

人物中国. 远古至秦/《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