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多种姜·其利溥矣

责任者: 张会鉴,李厚之

  王安石《字说》云:“姜能疆御百邪,故谓之姜”。因而安康地方志上,列姜为药属一项。其实,早在西汉姜已入货属,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有这样的记载:“千畦姜韭,其人与千户侯等。”元代王祯《农桑通诀》云:“四月,竹箪爬开根土,取姜母货之,不亏元本。”又说:“养羊种姜,子利相当。”所谓“姜够本”,不但是长期流传的成语,也是一条重要的农业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姜,原产于印度尼西亚,我国不知何时引进种植。但在春秋时代人们就知道吃生姜对身体有益,所以孔子生平“不撤姜食”。其种植时间之久,可想而知。据《辞海》解释:“姜为多年生草本,作一年生栽培,须根不发达,根茎肥大,呈不规则块状,灰白或黄色,有辛辣味。”《图经本草》说的更明白:“苗高二三尺,叶似竹,对生。苗青根黄,无花实,秋时采根。”《重续兴安府志》结合安康种姜实践云:“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紫姜,或作子姜。宿根谓之母姜”。故刘屏山有诗形容初生紫姜:“恰似匀妆指,柔尖带浅红”。白露以后采之姜,渐老带丝,味极辛,可以烹饪。曝干之姜谓干姜,可入药。《本草纲目》中列举生姜能治疗的病症约有几十种,所以李时珍说姜“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溥矣!”
  安康人旧时种姜,也只是作香辛料和供药用。直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由于棚民占山垦荒,老林渐辟、山货云集,川、楚、陕、豫、赣、晋客商纷至沓来,列肆于兴安一地,懋迁有无,于是输出之货,除了生漆、木耳、蚕丝、片麻、皮纸、药材之外,生姜也成了出口之货。据《重续兴安府志》载:每年运老河口转汉口约10数万斤,到了抗战前夕,达到了70多万斤,竟和药材一样,榜列安康出口山货之大宗。就这样,安康生姜成了,传统出口产品,在大量出口的带动下,姜农们纷纷扩大种植、精心栽培,一时涌现出大批种姜能手,其中安康青泥湾出产的生姜,块大肉厚、色黄味辛成为市场的抢手货,驰名省内外,以故湖南省特买作姜种。
  安康生姜所以能成为出口山货大宗和良种,是因为姜农们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釆用当时较科学的方法培植以提高产量。今天,我们要努力保护良种声誉和扩大生产,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提倡多种姜。

出处:安康百业史话/张会鉴,李厚之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