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安康贡品麝香

责任者: 张会鉴,李厚之

  安康以盛产各类药材驰名,但是从唐代以来,一直用以充贡的药品却是麝香。五代至宋元无所考,明代自隆庆(1567—1572)以后,虽历经战乱和灾害,却仍然向朝廷贡麝香10两。至清康熙年间,兴安知州王希舜还说:“独茶、麝香充贡,至今犹存其名。”
  麝香,又叫香獐。主要活动在高山密林里。胆极小,性孤僻,据说香獐见人就狂奔乱跑,直到碰死或累死,但跑来跑去,总离不开它生活的山林。所以猎人们说香獐有“舍命不舍山”的习性,因此很容易猎杀。安康一地过去香獐很多。温暖的气候,充沛的雨水,加上茂密的森林,极适宜香獐繁殖生长。汉滨区江北过去地名叫香獐铺,可见香獐之多,活动范围之广。
  麝香,过去和现在都是名贵的香料,所含的主要成分为巨环麝香酮(C16H36O),保香力极强。古代人们曾把它供为神物,用以“去恶压邪”。它又是名贵的中药材料,中医学上因其芳香走窜,用为开窍通络药。早在战国之际,人们就用麝香治病。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上品之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麝香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积实。治中风中气,中恶痰绝。”《辞海》麝香条还说:能治“神志昏迷,心腹暴痛,恶疮肿毒,跌打损伤,经闭难产,以及冠心病、心绞痛等症。”麝香功能如此之多,其贵重程度则可想而知。
  麝香用途广泛,但产量极少。它是雄獐肚脐旁香腺囊中的分泌物,未割取前,呈粉、青、颗粒等不同形状,安康谓之豆瓣、砂质、泥质等货。雄獐发情期用它引诱异性,遇到敌害时则射出自卫。至于麝香生产,过去主要靠野外猎取,无论雄雌老幼,见者皆杀。明清时安康每年仅充贡10两,而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据《安康县文史资料选粹第二辑》所载:东关恒义成药房一家,就每年购进麝香多则130市斤,折合2080两;最少也没下过80市斤,折合1280两。安康一地全年外销麝香就多达400多市斤,折合6000余两。按照两头雄獐可取一两麝香计算,则要杀死12000头雄獐,加上民间因用药而自行猎杀,以及错杀无麝的雌、老、幼獐,累计下来不知杀死了几千万头。这种“杀鸡取卵”的生产方式,给安康的麝香资源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在安康浅山地带,香獐已经绝迹,即使在高山密林里,也很不容易碰到。因此,对麝香资源的保护开发,就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当务之急。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镇坪、岚皋等县,相继开始人工驯养香獐。镇坪县养麝试验场最多时养麝200多头。活体取麝香获得成功,在全省首屈一指。这对保护麝香资源,无疑是一个福音。我们希望安康各县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取法镇坪、岚皋驯养香獐,让麝香在山区人民奔小康的路上发出更浓的香味。

出处:安康百业史话/张会鉴,李厚之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