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倍子走俏越重洋

责任者: 张会鉴,李厚之

  五倍子是安康四大名特产之一。又名倍子、文蛤、虫瘿、百虫仓等。它具有多种用途。《本草纲目》记载,入药有敛肺、涩肠、此血、止汗、固精之功效。它是皮革的鞣和防水剂,颜料的助染媒染剂,杀虫收敛剂,防锈防腐剂,缓凝脱硫剂,广泛用于医药、化工、国防、冶金、石油、纺织、鞣革、航海、造纸、印刷、食品等诸多行业。
  五倍子是我国特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9/10。无论产量、种类和质量均居世界之冠。在国际市场上久享盛誉,被称为“东方倍子”。
  安康的地理气候条件最宜于五倍子生长繁衍,自古就是我国五倍子的主产区,汉滨、旬阳、平利、白河等县产量之丰,又列前茅。《安康乡土志》载:“倍子产于安康北山一带,为出口货大宗”。地方志还记述前清光绪年间就有人工栽培倍树,所产倍子经西安、汉口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
  安康所产的倍子分家种和野生两种,家种者名肚倍,又名斗倍,倍形圆而凸起,似肚子故名肚倍,又似量器斗形,又叫斗倍。野生者名角肚,倍形多角状,又名角倍,如石榴花瓣形又名花倍。倍树叶片似梧桐树叶,倍子是以倍蚜虫及树叶表皮层形成。在倍子成熟采摘时,须存少数倍子,经暴晒老化爆破,倍蚜虫即飞向地面,藏于根部土内,为繁殖后代而冬眠。春初,倍蚜虫破土而出,在新叶上产卵孵化,倍蚜虫吸取叶汁生长,入夏进伏后,倍子成熟,外壳坚硬成茧状,色泽绿黄,壳捏破茬呈透明体为佳。摘回倍子须在开水中潦一下再捞出爆晒晾干,可防霉变。安康每年以肚倍产量最大,北山产倍子质量最好,故外销商号成装的肚倍都冠以“北山肚倍”字样。
  历史上安康土特产品除生漆有专营商,其他各类产品各家均有经营。据德兴合、钰源长、燮昌永三家商号的司帐田炳炎、张新鼎、左春荣回忆,20世纪30年代安康经营倍子的商号有三四十家,其中有17家年经营量在15万斤以上,总经营量在210万斤以上。加上其他商号每年经营量超过300万斤。加之毗邻地区的洋县、西乡、镇巴和湖北的郧竹房三县所产的倍子也运往安康销售,流入数量在10万斤上下,安康倍子上市集中,销售时间短,一般只两三个月时间。生产者将倍子从产地肩挑背负,驴骡驮载到城内山货行,由山货行推销结算货款。各家经营商号收购倍子用竹编篾篓包装,每篓450斤,篓上书写商号、毛重、皮重即“拣选安康北山肚倍”八个大字,装船水运至汉口,点交各家驻汉口庄客。倍子在汉口是热门货,易于销售,资金周转快,因而交易十分活跃。市场的导向和推动,又刺激安康倍子生产,到抗战前,已趋于顶峰。

 

出处:安康百业史话/张会鉴,李厚之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