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山珍烹美味
责任者: 张会鉴,李厚之
黑木耳是城乡人民喜爱的山珍,安康人把木耳叫耳子、方耳、黑菜等,古代亦称木蛾、木檽、树鸡、木菌等。因其形似耳而色黑而得名。
黑木耳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药用价值也很高,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无枝叶,乃湿热余气所生,曰耳曰蛾,象形也,以较湿者佳也。曰鸡曰木枞,因叶似也。南楚人谓鸡为枞。曰菌,犹檽也,亦象形也。《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有“益气不饥,轻身强表,煮粥食兼治肠红”。《本草纲目》说它“性甘平,主治益气不饥,轻身强表,并有治疗痔疮、血痢等作用。现代医学证实黑木耳有除粉尘、化血栓、软化血管、降脂抗癌的功效,被誉为人体的清道夫。
黑木耳属担子菌亚门木耳科。生于阴湿枯死的树干之上,喜多湿,好气脉流通之地。一般阔叶林树均能生长,尤以生长迅速,木质疏松,边材大、心材小、树皮厚的檞栎树(俗称青木)最宜生长。历史上木耳多以野生为主,人工务耳是在树叶枯黄或“清明”前后,将青木砍倒,截成1米6左右的木棒,晾晒半干,砍口点菌种于砍口上,堆成小垛,上用树叶遮盖,待菌种发芽生长串入段木内定植后,再将耳棒并排摆开,令空气流通,吸收阳光,保持温度,待耳芽布满树时,再将耳棒搭成人字架,便于管理采摘。这个过程一般需要3—4个月。鲜耳采摘晾晒、烘干、去杂即可食用或出售。
安康经营黑木耳历史悠久,秦巴山间山场辽阔,林木茂盛,气候湿润,雨量充沛,耳林资源丰富,素为驰名中外的“木耳之乡”,清代将“漆、麻、耳、棓”并列为安康四大土特产。
据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老林说》所载,早在清嘉庆时,安康就有了耳菌厂,用阔叶树类的青木、栎树或木屑进行人工栽培。但安康湿润而又温暖的气候,很适合木耳自然生长,因此更多的还是利用伐下的青木竖架自然繁殖。《汉阴厅志·物产》一门介绍道:“木耳、香蕈二物,皆砍木搭架,雨淋积岁而生。木耳生于栎,夏採三年,其木遂朽;香蕈生于铁橿,採过十年亦朽。”《白河县志》说:“山中聚木谓之机,伐木烧炭者谓之炭朳,放树生菌者谓之耳朳,皆以青木为之。耳朳架木悬空,阴雨化生,三年利尽。”紫阳知县陈仅在《紫阳书事三十二韵》一诗中,自注说:“山人呼木丛皆曰朳,故卧朳地以养树鸡者曰耳朳。”在长期培育木耳过程中,人们已观察到木耳的母本,“皮白裂纹带红者结耳皮厚;裂纹色带青者不可用”,从而总结出取木耳之法,必须选好母树,然后“将树伐断成节,眠陂间一载,次年竖架,名试花耳;三年名閧子耳。雨水匀则多结。四年朳烂作柴。”(道光《紫阳县志·物产》)
木耳各县都有出产,据鲁长卿《重续兴安府志》云:惟平利、安康坝河、小关一路产量最大,而以北山的叶坪、沈桑、景家等处,汉阴、石泉、宁陕乃至镇安等所产木耳,身重朵大膘厚极受市场青睐。安康木耳尤以“苏装魁耳”最为驰名,朵大肉厚,质纯脆嫩,色泽乌亮,水发性好,味道鲜美,志书说,苏装魁耳,水陆发至襄汉,价倍于川耳。
和其他土特产一样,木耳生产给山农带来了实在的好处,因此山农们兴培木耳的热情很高,对耳朳的管护也就分外认真,如在白河县裴家乡陈家庄发现的《公议五条禁规碑》上,就有“公地耳朳,止准佃户科枝,禁蓄,不准伐卖”的规约。在汉阴县塔岭桃园村,还矗立有一通《禁砍耳朳碑》:“禁打柴樵夫,不知自重,摽入境内,枫栢耳树,举刀乱砍;禁贩卖之人,林中经过,共徒手快砍之,拖入邻地;禁牧牛童子,家长不为牢戒,每将牛羊赶入林中,践踏耳秧;禁不清火路,春来之时,烧地边,焚渣滓,一举太甚,耳朳烧坏”等。
白木耳也是耳中珍品,营养价值更高,安康生产白木耳已有百年历史。据清代《重续兴安府志·食货志》记载:“银耳,郡向不产。或于黑耳朳中偶摘一二朵,以不成庄,故名不见于前续各志。光绪季年,平利、砖坪、紫阳等县有客来自西蜀,教以辅架之法,培植之术,而银耳之名遂噪于市廛,产量日增,获利颇厚,安康南北各山亦有之”。
由于黑木耳营养丰富又极具药用价值,所以社会需求量很大,特别汉江水运直武汉,木耳运至汉口,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年销量高达150万斤。这不仅刺激山农大量兴培木耳,也成了各家商号竞相经营的抢手货。20世纪30年代,安康各家走水的商号都兼营木耳,尤以燮昌永、钰源长、李兴发、福胜兴、聚顺生、德兴合几大家商号实力最强,年经销量都超过30万斤。据燮昌永司帐左春棠回忆,该商号年经销木耳占到安康市场总量的8%,为了争购木耳他们在各县都设立联络收购点,采取“买空仓”的办法,即在收购木耳之前,先把农村需要的土布、食盐、日用杂货,赊付给可靠的往来户,或是现金预付定购,登账,定数量,交货时无论涨跌,两方都不后悔。这些往来户再把日用商品或预付金转交木耳生产者,这样既保证了多收木耳,也促进了木耳生产。
各家经营木耳的商号都十分注重木耳质量和包装,视为保持信誉的根本。他们在收购木耳之时凭眼看手摸鉴别好次。黑木耳有伏、秋之分,有大耳、小耳之别,还要看其肉厚肉薄,是南山货还是北山货,以伏耳、大耳、无霉变色正者为上等,秋耳、小耳、膘薄或色灰不正者次之。还要用簸箕搧簸以除灰石、砂石等杂质。
木耳包装也很讲究。包装用的是新白土皮,每包长五尺,周围宽四幅土布。包口直径约一尺五寸,用细麻绳缝制成包,再用胶墨棕笔写上商号,在重皮包上写“提庄谷耳”,轻皮包上写“苏庄魁耳”。装包前给木耳喷洒微潮,避免踩包时破碎,装包时给轻皮包的两下角装扎有三斤四两重的小青光石子,衬垫美观整齐并起稳包作用,在汉口出售时每包除皮五斤已成惯例。包口用薄竹片编好圆形盖子盖上,在布包的线缝处盖上朱红印记商标,使圆柱形的耳包显现黑、白、红三色,美观大方,然后装船,水运至汉口出售。一般安康买价一百元,到汉口可卖得一百两银子,按七钱二分折合银元,约有40%毛利,除去开销,一般可得20%纯利。
白木耳主产汉阴、紫阳,名为“小山木耳”。色白、朵大、膘厚、无肉板、无杂质者为优。白木耳行销京、津、沪等地。20世纪30年代安康市场年行销量在两万斤上下。经营白木耳的走水商以黄帮为主,如相记公司、义太仁等,当时安康白木耳价格为每斤约三四十银元,运往外地销售,价格约高一倍。
出处:安康百业史话/张会鉴,李厚之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