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网络与民间渠堰
责任者: 张会鉴,李厚之
明末清初,安康一地成为战争渊薮,农业生产遭到了很大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直到康熙初年,安康一些县还是“官虽设而无户可治,地虽荒而无力可耕。”康熙中叶,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积极采取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其中招辑流亡,实行定垦,就是方法之一,于是自康熙后期至乾隆期间,各地流民大量涌入兴安拓荒垦殖。
据《陕西资政录》说:“兴安在昔,地广人稀。近年楚蜀游民踵至,栖崖依谷,侨寓开荒,户口渐增数倍。”
毕沅在《兴安升府奏疏》中也说:“乾隆三十七八年以后,河南、江西、安徽等处贫民,亦多携带家室来此认地开荒,络绎不绝,是以近年户口骤增至数千余处。”由于生齿日繁,官府为了稳定社会人心,解决吃饭问题,一方面鼓励拓荒开田,准为永业;一方面蠲租免税,减轻赋役。特别是清廷自康熙朝始,令地方相机修塘治水,“给予地方以兴修水利的机动权力”“并把恢复生产作为对官吏政绩的考核和升迁的标准”(唐启宇《中国农史》)。这一切措施固然是清政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但却附和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经过长期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困扰,为了休养生息,自然把精力放在土地上,于是兴修水利就成为恢复生产,保证农田收益的第一件大事。
如旧安康县,清康熙至乾隆间,在千工堰基础上,又重修了万工堰、大济堰、永丰堰和雍正元年新修之南沟堰,因水出凤凰山,在越岭西,月河南,当地土人又名大南沟堰。乾隆四年又在恒河之西兴建万工堰,历九载,迄无成效。乾隆十三年,知州刘士夫捐俸金,另派督工士民,授以重修规划,分恒河之水西流入渠,灌田2000余亩。这些主要干渠的修建,为水利灌溉网络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安康各属县亦十分重视水利建设,纷纷修筑渠堰,除主干渠外,还依山就势,修筑不少小渠堰,以汉阴为例,在济屯堰、凤亭堰主干渠基础上,又修有双乳堰、田禾堰、月河堰、观音堰,等等。甚而被称为山国的白河县,亦修有东坝堰、高庄峪堰、南岔沟堰。而旬阳县则在境内旬河、蜀河、仙河、闾河等川道大兴水利,据《县册》载,仅水田坪堰,就溉田3000亩;蜀河堰也浇灌2250亩。
以上即是康乾时期,安康各县在地方守宰积极推动下,于川道地区兴举水利建设的大概情形。其实,灌溉给农业带来的好处,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甚至僻地山区的居民,因为居处万山,“陡崖绝少平地,便自行开垦山田,各就地势,引山泉细流以资灌溉”(道光《紫阳县志》)。在这种形势激发下,不少地方率由民间集资自行修筑陂塘渠堰,是以道光年后,安康各县的水利灌溉网络便已基本形成。
有清一代,安康的水利灌溉,除了官府和民间乡里集资兴修渠堰外,一些以投资土地为经营的地主,因水利受益的刺激,也积极修渠筑堰,如汉滨区石转乡的一个周姓地主,就出私财“引龙崖沟水,凿龙来堰”,因修于乾隆年间,该堰又叫“乾隆堰”;平利农人柯来贵私修太平堰(引太平河水,溉田60余亩);紫阳民人任长琦修筑权河堰(引权河水,灌田30余亩)。在宁陕县龙王乡,有田合兴氏,于嘉庆二十二年,踏勘了本乡龙洞湾一带地形,出私财扩修半山龙洞,然后盘山凿岩而成龙洞堰。渠水自龙洞潺潺而出,循着崖壁凿出的石渠蜿蜒而下,浇灌龙洞湾方圆十几里田地。鬼斧神工,蔚为大观。
出处:安康百业史话/张会鉴,李厚之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