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

责任者: 张会鉴,李厚之

  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起水工具的使用越来越被重视。自春秋以来,人们除了继续使用桔槔外,田间灌溉技术,先后出现了戽斗、汲筒、龙骨车(即翻车)、筒车,等等。
  1.戽斗  这是用粗绳缚于木桶或笆斗的两边,由两人竖立,双手各执一绳,以一致协调的动作,将塘水或河水汲入田间的技术。安康使用戽斗,唐宋时期已很普及。《文献通考》记(宋时)徐筠知金州,州遭大旱,“戽水溉田”,人民赖以生活。到了清代,戽斗更作为主要起水工具,而被山区人民广泛采用。
  2.汲筒  亦称竹筒,取粗大的竹竿去其里面的节,一根根连接起来,或刻木槽,然后随地势高下,用木石支架,做成水笕,跨越涧谷,引到用水的地方。旬阳县有个竹筒乡,就是因用竹筒汲水浇灌田地而得名。
  3.龙骨车  亦称翻车。系由连串的活节木板装入水槽中,上面附以横轴,利用水力踏转或利用牛力旋转,活节木板连环旋转,沟溪河水随板导入田中。以其起水速,搬运使,随地可用而为农民所重视。翻车系东汉灵帝时,毕岚所创造,流传至今,基本结构并无变化。安康使用翻车当不晚于唐宋,明清时月河川道已有翻车70余架,平利坝河、旬阳闾河亦存有翻车遗物,说明安康一地明清之际已经广泛使用这一起水技术。
  4.筒车  筒车主要使用于山高水急之区。安康山区溪流既多,竹林遍野,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从水碓、水磨、水辗利用水力运转的原理,进而发明创造出随流水自转的水轮筒车是完全可能的。
  安康有关筒车的记载,最早见于汉滨区千工乡恒河河岸摩崖文字:“作龙筒车口架,提水入堰”,时间是绍兴三年(1133年)。南宋爱国诗人张孝祥(1132—1169年),在其所著《于湖居士集》中,曾记录下自己目睹过筒车的装置及运转效率,欣羡不已,且欲以教授江南一带使用翻车的农民,他在诗中写道:“像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余波及井臼,春玉炊酡乳。江吴夸七蹋,足茧腰背偻。此乐殊不知,吾归当教汝。”但是江吴一带多圩田,地平水缓,根本不适应筒车装置,是以并未推行开来。明代嘉靖朝(1522—1565年),刑部郎中陈棐,途经汉阴县,第一次见到筒车运转,不无惊奇地写道:
  “筒车之制,用竹二丈四尺者二十四根。中横木轴,以竹为辐;分轴两肩穿入而交其末为轮状。每二竹末缚一竹筒,每筒后加一笆。乃竖木安此车于引水急流下边,插入水面,水激竹笆则车自转动。车上边筒旁高架木槽接入田间。每一车灌田一顷,不烦人力,可夺天巧。此制不见于他,而见于汉阴(《汉阴厅志》)。”
  汉阴地处月河上游,水流湍急,极宜使用水力运转的筒车。对于当地农人来说,筒车之制,使高下土地咸得浇灌利益,从而提高原有的灌溉能力。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灌溉史上的一大进步”(唐启宇《中国农史稿》)。无怪乎陈棐从筒车之制,联想到汉阴丈人抱瓮汲水的故事,从而感慨赋诗说:
  桔槔尤用人施力,贤者已防机巧多,
  抱瓮丈人若见此,今时比昔更如何?
  明代以来,筒车在使用中不断完善,并渐行推广开来。到了清代,安康各县都可以见到使用筒车的遗迹。如道光《石泉县志》载:“池河以筒车引水资灌溉焉。”宁陕汶水河畔有筒车湾;平利坝河有筒车垭;汉滨千工有筒车河;紫阳有筒车沟;等等,皆因使用筒车而得名。至今汉滨区黄洋河畔,仍可见到立于水中的筒车风姿,它们像转动着的巨大水龙,喷珠溅玉,浇灌两岸的土地田园。由于水利灌溉的普及,加上山上畲田的开发,清代虽有大量移民来安康落籍垦荒,但粮食基本可以自给。

 

出处:安康百业史话/张会鉴,李厚之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