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塘与渠堰
责任者: 张会鉴,李厚之
最迟在东汉期间,安康便已出现陂塘蓄水灌溉。汉滨区恒口镇永丰村村民在掘土淘金时,曾出土陶水田模型1件,残长31厘米,宽17厘米。一端为水田,中间隔以堤坎,堤坎偏右下部,有一直径1.8厘米的放水孔,田面偏右是一条宽2.5厘米的沟渠与堤坎放水孔相通。沟渠两侧是井字形水田。陂塘里有鱼三条,螺蛳两个;水田田畦中亦有鱼一条,蚌一只。这反映了陂塘溉田与蓄养的情形,也说明人们已开始千方百计地蓄积水源,以供水稻生育时的需要。陂塘灌溉工程的出现与发展,必定会使稻田有大幅度的增长。孟达与诸葛亮书中说:月河川道桑麻列殖,佳饶水田,当不是虚言。
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变化,官府提倡修渠筑堰,扩大水田面积和水浇地面积。据《唐书本传》载:安康人李袭誉官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引雷陂水,筑句城塘,溉田八百顷以尽地利。”这也说明,隋唐间安康一定有陂塘建设,李袭誉才能予以借鉴而在扬州引水筑塘。只是由于代远年湮,遗迹无存,很难考订分布于各处渠堰修筑时代罢了。惟《宋史·河渠志》和《中国通史》记载了“熙宁七年(1074年),金州西城县民葛德,出私财修长乐堰,引水灌溉乡户土田,授本州司土参军。”《州册》注曰:“堰在郡城西门外,引南山水,开池蓄储以灌水田”。又据《宋史本传》载:绍熙年间,郭浩为金房开达宣抚使知金州,在金州“辑流亡,开营田”,并以其规颁示诸路。这时宋、金交恶,以秦岭东段鹘岭(在旬阳)为界,安康为南宋屯兵守戍的抗金前线。他处军队因军需供应匮乏而仰给朝廷,而“浩独赢钱十万助户部”。郭浩“营田”地点在金州月河川道,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水稻种植需要兴修水利,其“引衡(恒)水以资溉田”。虽然当时战争频发,仍修筑了一些渠堰并使用起水工具以便浇灌。起水工具除使用戽斗、翻车外,还利用当地产的木、竹资源,创造性地以竹筒接水和用木、竹制成筒车,利用水流冲激转动筒车取水。在今恒口千工堰龙口下的河岸上,有二块漫漶不清的摩崖,其一曰:“绍兴三年三□□□旱魃为虐,承奉郎兼管营田公事王□奉檄□龙□□作龙筒车□架,提水入堰,溉田□□亩,□□刻记。”证明该地得名“筒车河”的时间当不晚于南宋初年。
郭浩营田修筑之渠堰,时隔800多年,原来的渠堰名称,多被异名取代。汉滨区花园乡赤溪堰,原名“灭金垱”,因犯“金州”之讳,后来改成赤溪堰,乃取“赤心报国”之义。汉阴县凤亭堰,因发源于凤凰山大龙王沟而名“缚龙堰”,后来又易名大龙王沟堰,到了清代始名凤亭堰。现在汉阴涧池军坝济屯堰,汉滨区建民镇大济堰,其名称仍带着浓厚的军事色彩。
南宋以后,安康历经战乱,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流亡,竟使安康一地十室九空,满目荒芜。虽然如此,明代中叶,还是有几位关心民生疾苦的地方官,身体力行,提倡筑堰修渠。据贾汉复《陕西通志》载:明嘉靖十年(1531年),关南守道郭之培,就曾捐俸疏通“淤塞日久”的千工堰;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汉阴县令张大纶筑月河堰;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平利县令魏尚燮筑月溪堤,修大贵堰;此外旬阳的水田坪堰、石泉的兴仁堰、紫阳的松河堰也相继修成。这些渠堰形成了安康水利建设的基础,有的灌田数千亩,有的溉田百余亩,对于发展安康的水利灌溉,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出处:安康百业史话/张会鉴,李厚之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