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桔槔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

责任者: 张会鉴,李厚之

  “民以食为天”,这在农本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是人所熟知的口头语。取给衣食的农业生产,与兴修水利有至为重要的关系。安康位于秦巴谷地,山高水长,河沟沛流,历代劳动群众依据不同的地形和环境,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迟在春秋之际,位于汉水流域的安康一地,就已出现了园圃农业,园圃多用井水灌溉,采用抱瓮入井汲水的方法,功效低微。随着农业灌溉的发展,急需一种省力的起水工具,于是比较先进的起水工具桔槔应运而生。庄子《南华经》载:“子贡南游于楚,过汉阴,见一丈人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少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械,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曰槔’”。这里的“有械于此”,便是指竖立井边的桔槔。
  所谓桔槔者,《庄子·天地篇》解释说:“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即用一根直木,一根横木及木桶(盛水器),重石块,长绳等材料组成的吊杆。直木竖立于井边或河岸,横木以其中部用绳横挂在竖立直本的顶端上,横木的一端用绳系着重石块,一端用长绳系着木桶,浸入河中或井中汲水。取水时先拉长绳让木桶浸入河中或井中,则重石块一端随即上升,当其放平后,桶即带水上升。这种利用杠杆原理而制成的盛水器,就省力增产而言,比较抱瓮入井汲水,确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庄子的这篇寓言故事,嘲笑了那些拒不接受新生事物,因循守旧而十分迂腐的人。但因了这故事的流传,今汉阴县被人称为“抱瓮之乡”,在县北龙岗下修筑丈人灌台,供人凭吊,至今遗迹尤存。
  到了两汉时期,农业灌溉又有了新的发展,劳动群众在平川地区利用地下水资源,开凿水井,汲水灌田。在汉滨区的刘家营、江家店、许家台、黄洋铺、中渡台;石泉县的前池河、喜河街;紫阳的曹家坝、白马石、汉王城;旬阳的小河北、杨家河、郭家坪等地,皆可以看到汉代水井的遗迹,并且在发掘的两汉墓葬中,亦有不少的陶井及水桶模型明器出土。开凿水井既能满足人畜饮用,又能解决田地灌溉,所以特别引起人们的注意。
  汉代安康地区的水井开凿技术已很成熟,从发现的这批水井看,规模皆很整齐,一般深约7—8米,内径1—1.2米,口径0.8米左右,上小下大,构成倒锥形。井壁有用特制的陶井圈,一节一节拼接起来;有用略带弧度的特制井砖,一层一层迭砌而成。甚至还有在井口四周垒以巨石,筑成方形井台。汉滨区五里铺江家店遗址出土的筑有方台的水井,保存完整,现在仍可饮用。

 

出处:安康百业史话/张会鉴,李厚之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