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蓄肥的历史见证
责任者: 张会鉴,李厚之
安康各县汉墓出土文物中,陶猪模型明器达30余件,有的体态肥壮,大腹便便;有的长嘴蜂腰,两耳耸立;有的腿短肚大,乳囊垂地。品种不一,形态各异,说明早在汉代安康一地养猪蓄肥已十分普遍。特别是汉滨区出土的三件西汉时期人畜合一厕所及茅厕和猪圈合一模型明器,更是人工积肥的有力证据。这几件陶屋厕所和猪圈,其一为长方形,中部隆起形成庄基,庄基上有悬山顶房屋建筑,房屋一侧有隔栏式流槽,下有长方形坑为厕所,房屋另一侧是平台,为主人活动场所;其二猪圈为曲尺型,拐角处有房屋建筑,以屋基为界,两侧均有斜坡池槽,前檐有大门,门前有台阶。屋与猪圈相邻的一面山墙中部开有望孔,可以注视猪圈内猪的活动情形,圈内有一陶猪正在吃食;其三呈条盘形,周围有栅栏,栏角有支柱,栅栏上横有两根梁架,梁架上有四柱撑起的房屋建筑,屋内地面铺有模型木板,板上凿有圆孔,与梁架下猪圈相通,是一典型的茅厕与猪圈合一模型。后一种模式属干栏式房屋建筑,楼上住人,下面养猪。
旬阳县出土的三件陶溷厕模型明器,一件呈刀把形,在周栏拐角与栏同高的台上有一长方形陶屋,陶屋为悬山顶,屋顶上有沟槽,凸起如瓦垄状。前檐有门,门扇在屋内。门前有台阶通上屋内。屋内地上开一方形小孔,与下面猪圈相通,明显是大小便之处。圈内有一猪,可知为茅厕与猪圈合一的建筑模型。另一件为条盘形,周围高起作为圈栏,栏角盘上有一立柱。在与圈栏等高处,有二根屋架,架上有四柱屋顶。屋下有一圆孔,与下面猪圈相通,与汉滨区出土的条形茅厕与猪圈合一模型大同小异。还有一件圆型溷厕模型,其用途亦如以上所述。
藉施肥提高地力,是我国农业的一项优良传统。战国时,就已强调“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韩非子·解农》),认为“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荀子·富国》)。王充把“厚加粪壤”作为“助地力”的重要措施。《汉书·武王子传》中所谓“厕中豕群出”一语,则是反映了当时一种将猪圈建在厕所下,让猪吃人的粪便,再以猪粪肥田的养猪方法。安康地区出土的溷厕合一模型,证实当时本地区已普通采用这种养肥、积肥方式。
养猪蓄肥以保证农作物生长的营养需要,在我国的不少典籍早有记载。西汉成帝时(公元前32—前7年)议郎氾胜因教民种殖,劝田于三辅(关中地区)而著作的农书《氾胜之书》,总结了农业生产六个基本环节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它把整个农作物栽培过程,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研究推广,指出“趣时、和土、务粪、润泽、早锄、早获”这六个不可分割的基本环节,是丰产丰收的基本保证。对农作物栽培节令、整地施肥、中耕锄草、灌田保墒、及时收割等田间管理作了专门的论述,该书对汉时各郡县的农业都有指导意义。安康地区汉代农业在田间管理上普遍采用基肥、追肥等技术,并十分重视养猪蓄肥,修厕蓄粪,不能说没有受到该书的影响,也可以说当时的安康农业已达到全国的先进水平。
出处:安康百业史话/张会鉴,李厚之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