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陈仅与《捕蝗汇编》

责任者: 张会鉴,李厚之

  1988年再版的《简明中国古籍辞典》,收录了紫阳知县陈仅的《捕蝗汇编》一书,这是古代安康唯一推向全国的农业科技著作。书中辑录了前人有关捕蝗的记录,作者的意见则以按语出之。明白晓畅,易读易懂。全书共分四卷,书前冠以康熙皇帝《捕蝗说》为序,卷一曰“捕蝗八论”;卷二曰“捕蝗十宜”;卷三曰“捕蝗十法”;卷四曰“史实四证”和“成法四证”。约成书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道光二十五年,四明继雅堂镂板刷印,开始发行。
  道光十五年,陈仅由延长调任紫阳知县,下车伊始,关心民生疾苦,人民爱戴之。孰知到任第二年即发生蝗灾,残害禾稼。紫阳举人杨家坤在《邑侯陈公去思碑》中描写当时的情景说:“道光十六年丙申五月,飞蝗入境,民情恟恟”。面对突然降临的蝗灾,陈仅既没有精神准备,又没有预防措施,便首先想起民间相传刘猛之神能驱蝗,袁枚在《新齐谐》中即有“虫鱼皆八腊神所管,只须向刘猛将军处烧香求祷,便可无恙”。由于认识的局限,他只能从俗乞灵于神,而且在修《刘猛将军庙碑》中还说:“道光十六年仲夏十日,飞蝗自东南来,过紫阳,绳绳不绝,百姓奔走来诉。自惭不职,无以塞大灾。急合文武虔祈于将军之位,乡农各祈于其里”。在祈祷的同时,他又从典籍中找寻古人捕蝗之法,然后仓卒部署灭蝗,并选派邑中贤能之士8人,分赴各乡督办。于是各乡百姓纷起捕蝗,有以竹帚扑杀者,有以火攻者,并令百姓排列成队,逐山捕蝗,但是飞蝗满山遍野,逐了东山,西山则起;赶到西山,则飞回东山,往返奔波,收效甚微,而飞蝗则越聚越多。
  当陈仅正感束手无策之时,第二天突然下起雨来,而且越下越大,他在碑记中庆幸地说道:“翌日雨,越三日大雨,彻两昼夜,蝗尽歼。其存者为鹰鸦群鸟啄食之,或四散抱茅苇而僵”。虽然侥天之幸,飞蝗尽死于雨中,但是四散于茅苇上的幼虫——蝻,因为仅有翅芽,不能如成虫一样飞越,并未全被大雨淋死,还紧紧地抱着茅苇,若是死灰复燃,仍会酿成灾害。陈仅在观察到蝻的这一习性后,即下令士民上山捕蝻,凡捕捉满一盂蝻者赏百钱。人们争相踊跃,纷纷上山捕蝻,将茅苇上的幼虫尽数捕完,还掩埋了大片死于雨中的飞蝗,最终使紫阳避免了一场大灾荒。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飞蝗成灾的记录屡见不鲜。古代之人靠天吃饭,蝗虫即是农业的一大天敌,常常集成大群迁徙,所过之地,啮啖稻、麦、玉米等禾科作物罄尽,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明代徐光启为了灭蝗,在《农政全书》里即对蝗虫的习性和生活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为我国捕蝗做出了很大贡献。陈仅在紫阳发生蝗灾时,便将前人在捕蝗中使用的方法,借鉴到紫阳捕蝗斗争上,身体力行,亲自指挥,既有实践经验可总结,又有前人成法可借鉴,主要还是他关心山区农民不再受蝗灾危害的赤子之心所驱动,这才利用闲暇,考究古代捕蝗之法著而成书,从而为安康人民留下了一部不朽的农业著作,载入史册,被人称颂。

 

出处:安康百业史话/张会鉴,李厚之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