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安康古代的种养业分类

责任者: 张会鉴,李厚之

  安康地区自西汉以来,无论粮食作物如粟、稷、黍、稻、大麦、小麦等,或经济作物如漆、麻、茶叶或园艺作物如瓜、果等都有较大发展,已经出现了各成体系的生产部门,其中山区主要推行早作如黍、麦、荞、稷等,汉江支流阶地因有很好灌溉条件,加上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为水稻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能种水稻的地方都力争种水稻,以图稳产高产。汉滨区柳家河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水稻生产,汉至三国间,安康桑麻等经济作物种植已颇具规模。安康南北朝墓葬中,曾出土大量陶畜明器和动物画像砖。安康城香溪路基建时曾出土马首4具。旬阳、平利、汉阴等县汉代墓葬中亦出土大批陶寄明器,最普遍的是猪、鸡、犬、羊、牛、马。这六种动物古称六畜,或取其乳以供饮,或取其肉以供食。除六畜之外,还有鹅、鸭、鸽及猫等禽兽,在发现的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陶和铜灶模型上,除模印刀、叉、铲、钩、勺、耳杯等厨具餐具外,更模印有鱼、鳖、鸭、鹅等熟食。说明安康地区早在汉代种植业和养殖业就已相当兴盛。
  随着农业生产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古代劳动人民对动植物及其周围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也就不断得到积累和丰富,有关动植物生态方面的宝贵知识就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早在唐宋时期,安康人民对动植物的不同种类就有深刻的认识,见于《唐六典》之贡物,就有植物属杜仲、黄檗、枳实、雷丸、椒子、茶、干漆等,说明人们对植物的用途能够加以辨别和分类,从而逐步形成区域性动植物分类学。地方志上关于动植物分类情况有详细记载,其中植物分谷属、蔬属、花属、木属、药属,各列品种若干,动物分兽属、禽属、鳞属、介属、豸属等,也各列品种若干,并且详细介绍了品性特征。
  人们在对动植物外部形态的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中,采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对这些动植物作进一步分类,从而出现了安康地区古代动植物分类体系,明确地把植物分为六大类,把动物分为五大类,反映出类似于现代分类学中的“属”或“科”的科学概念,表明了人们对动植物观察的深入和认识的提高,为进一步认识和利用生物开拓了道路。分类学运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来,便从农业中分化出新的专业经营门类,如专事茶叶生产的茶农,专事药材种植的药农,专事生漆生产的漆农等,在养殖方面有专事养蜂、养牛、养羊、养鱼等专业经营户,甚至发展到专业经营的村落,分工细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而分类才是分工的基础和前提。

 

出处:安康百业史话/张会鉴,李厚之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