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制农具——安康古代农业的助推器
责任者: 张会鉴,李厚之
春秋战国时期,安康已出现铁制农具。
近十年来,在安康各县发掘的战国、秦汉遗址及墓葬中常有铁制农具的出现,工具种类多达10余种,有镢、镈、锸、锄、镰、锛、斧、耙、锤、釜、剪、刀、锯等。铁制农具的出现是安康古代农业的一次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铁器的使用使林木砍伐、土地耕作,农作物收获,水利灌溉都有可能大规模发展起来。
安康地区战国至秦汉时期发展最多的铁农具是钁、锸、剪、镰、锯条、铁釜等。旬阳县杨家河遗址发现的铁钁,刃部正面相称,脊背部突起一长方形銎,与今日农村使用的大锄基本相似。特别是汉阴沐梓河口遗址出土的两齿钁,与现在山区使用的两齿钁毫无二致。这两种铁农具具有广泛的用途,据文献记载,当时主要用于耒耜耕作。安康流水店饶家坝遗址,在西汉末期还是先进的铁制工具和落后的石制工具并行使用,而有了钁和锸后,开垦荒地,土地深翻就快捷多了,禾稼收获因有了铁镰,节省了不少劳力和时间,石器工具基本淘汰。
在安康五里月河川道、茨沟山区和旬阳杨家河等丘陵地区先后出土汉代铁犁铧,21世纪初,汉滨区刘家营遗址甚至发现了汉代铁农具窖藏,一次出土10余具铁铧犁,标志着在西汉时期,安康已进入牛耕时代。出土的铁铧犁分两种形制,一种是铁口犁,一种是铁铧。较窄小的铁口犁是套在大型犁铧头上的铧冠,铧冠容易磨损,这样做便于调换。全铁铧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新农具。茨沟犁铧长35厘米,宽19厘米,两翼各宽6厘米,器壁浑厚、尖钝空首,横面近似弧形,断面呈菱形,铧脊上有椭圆形穿孔,重8.5公斤,一头牛是拉不动的。根据王莽时期汉墓壁画牛耕图,表明当时是用二牛抬杠。即直辕,一人扶犁。也就是《汉书·食货志》,赵过推广的牛耕“耦犁二牛三人”,就是“二牛抬杠”。所谓“二牛三人”,便是耕作时一人牵牛,一人按犁辕,以掌握犁地深度,一人扶犁。这种方法虽然需用较多人力,但在驾驭耕牛的技术不够熟练,铁犁构件尚不完备的条件下,却能保证垄沟整齐,且能调节深浅,达到深耕细作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生产力。因此犁铧的出现和使用,对当时的农业是一场技术大革命。
在安康各县还发现不少小铁锄,说明当时中耕锄草已十分普及。小铁锄有凹字形、六角梯形和空首布式三种。凹字形锄出土于旬阳县杨家河遗址和紫阳县白马石遗址,六角梯形锄则见于汉滨区刘家营遗址和江北晏台遗址;在汉滨区江北中渡台还一次出土3件铁镈(即空首布式锄),3件铁镈大小形制一样,其中两件肩部铸有阳文“官”字,根据铭文推断,这三件铁镈应为官办工业制品。总之,不同形制的小铁锄,是满足不同作物的中耕需要而制作的。中耕锄草,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紫阳县曹家坝遗址还出土了一件五齿耙,虽为至今所仅见,但却能说明当时农业技术已趋于精耕细作,用五齿耙整地碎土块,有利于保墒和农作物根系发展,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从此可见,铁制农具的使用,对于推动农业的发展实在是功莫大焉!
出处:安康百业史话/张会鉴,李厚之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