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自然灾害史述

责任者: 徐信印

    概述
    自从人类在汉水流域今安康定居以来,无时不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他们与狂风暴雨,洪流猛兽种种灾难进行着搏斗。经过长达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掌握了各种自然灾害的规律。
    安康地处秦巴之间,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地理环境虽然得天独厚,但千百年来人们却无时不与水、旱、风暴、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进行着艰苦的斗争。根据史料记载,旱、涝为安康主要灾害。由于过去科学比较落后,灾害不能预测,抗灾能力有限,使当地人民蒙受了极大的痛苦和损失。大灾之年,民众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到处呈现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情景,特别是水患更使人望而生畏。境内大河汉江又称汉水,古时又称沔水,全长1532公里,为长江最大支流。因其在上游、中游几乎吞纳了秦岭南麓、巴山北麓的全部降水。水系又呈扇形分布,适于洪流汇集,因此自古以来动辄漫溢成灾,漂没民居人畜。
    为了振兴安康,促进秦巴山区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掌握自然灾害的规律,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变水害为水利,有必要对安康历史上发生的水旱等灾害作一简单论述和探讨。

    历代自然灾害
    据史料记载,周孝王十五年(公元前426年),安康遭受特大冰雹袭击。汉江一带不少牛马和民众被打死。汉惠帝七年雷震南山,“林木皆火燃至根,其地枯焦”。汉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汉中郡(今安康)发大水,洪水冲走4000余户。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末年,汉中郡最多时只有11000户,而一次洪水就冲没4000多家,足见水势之大。时隔4年,到了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汉水溢出流三千余家”。献帝建安二年(197年)九月,汉水流害人民。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大雨,汉水泛滥。足见两汉时安康洪害相当严重。
    魏明帝太和四年九月,大雨,汉水溢。晋咸宁二年(276年)六月,益、梁二州郡大水,冲走300余人。
    晋永嘉三年(309年),魏兴郡辖境连雨7月之久,麦生飞蛾。唐德宗贞元四年正月,庚戌朔夜京师地震,辛亥、壬子、丁卯、辰庚、午癸、甲戌、乙亥金州皆遭地震,又甚汉溢、山崩地裂、房宇皆坏,民众均住野外。
    宋咸平二年(999年)七月,民有溺死者。淳化二年七月,汉水涨,坏民田庐舍。宋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金州大水毁城,坏官寺、庐舍”。宋祥符九年(1016年)八月,平利遭受洪水之灾,桥断、房塌,生灵伤亡甚多。宋绍兴三年(1133年)秋,洪水进入金州城。
    宋绍熙二年(1191年)七月,兴安州遭受特大洪水。水入州城毁郡狱官舍17所,漂走民舍3490余家,淹死不少民众和牲畜。
    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五月,汉水涨溢,淹没州城,公私庐舍无存。明成化八年(1472年)秋,大水为灾,兴安州西关街通船楫,居民多被漂没。明正德六年(1505年)地震。连续三年大雨,山崩地裂。十四年夏汉水涨,漂没庐舍甚重。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夏,闰四月二十三日,兴安州猛雨数日,汉江溢,黄洋河口壅城丈余,全城淹没,公署民舍一空,溺死者5000余人。
    明崇祯七年(1634年)六月,连雨40日宁陕大饥。崇祯八年夏秋,汉阴县蝗食粮,蝗蝻有黑头红身者,有红头黑身者,飞蔽天日,遍落郊原,食稻粒、禾叶殆尽。
    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汉阴地震。八月雨雹大如鹅卵,平地水深一尺,谷禾惟月河、浦溪、永丰、三堰所伤尤甚。康熙二年六月,汉江又涨大水,而且雷雨交集,狂风四起,大风连根拔掉树木。
    康熙三十二年五月,汉水暴涨,洪水西从兴安府天圣寺东南入万春堤。东从惠家壑石佛庵南流,东西交汇,直入城中,“不没者三”。北面堤坝崩塌,全城俱倾,居民多由万柳堤避水。城中数十年生聚,尽付波臣。旬阳、白河、汉阴、石泉、平利、岚皋等县同遭其害。洪水后迫使兴安府第二次迁往新城,同时筹备重建老城。历届官员在抗洪的实践中,注意借鉴前人的得失,逐步明白:“新城之害在山,老城之患在水”。知州王希舜主张:“砌彼岸以御冲溃,坚东堤以障黄洋”,都有一定道理。
    道光二年(1822年)八月,大雨弥月,石瓮为木筏横梗,水泄不通,洪峰汹涌澎湃。同时饶峰、珍珠河之水障于石泉城西,诸水混一,茫无涯际,数十里皆成泽国。城墙倾圯、崩塌,城中可以行舟,是石泉历年来少有之灾。
    民国十年(1921年)夏大水,七月七日雨大如豆,河水陡涨,汉阴西南一带一片汪洋。落雨刻许,观音河,仙鸡河水势汹猛,浪高数丈,河旁两岸田地、房屋全被洪水吞没。同时石泉、兴安、紫阳、旬阳、白河也深受其害。
    通过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在历代自然灾害中,为害最甚的是水涝灾害。仅明代以来洪水就曾四次吞没安康城区。其中有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1983年7月31日,安康又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洪峰以排山倒海之势,冲毁城堤,老城顷刻间全被吞没,三层以下的楼舍没于洪水之中,7万余人受灾,4万余众被困,有870多人遇难,造成经济损失4亿多元。城内主要街道水深七八米,低洼处达13米以上,同历史上有记载的特大洪水相比,高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1.24米,稍低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的最高水位。
    造成洪患肆虐的原因何在?今后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避免灭顶之灾,这是人人关心的一个问题。通过对已发生的各次洪水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每两次水灾之间的时间间隙在逐渐缩小,而洪水量级则逐渐增大。最近400年中共发生37次洪水,平均36年一次。据水电部门对汉江历年特大洪水资料分析,相当清同治六年3万秒立方的量级总共有17次,平均145年发生一次,而最近400年中就占10次之多,平均40年发生一次。尤其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在近代一年两次以上的大水数量明显增多。从史料反映出的另一个特点是汛期拉长且夏秋为多。
    近年其所以汉江流域水灾间隙缩短,洪水量加大,主要是近百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建筑材料用量飞速增加。加之人们不择手段地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气候失调和水土流失,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失去平衡,成为洪水频繁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要减少洪水的危害,必须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抗洪和防洪的经验,加固城堤。水库要更好发挥控制、调节水位的作用,变灾为利。特别要重视治本工作,要继续保护山林,加快植树造林的步伐,使生态平衡得到恢复。自然对人类的无情惩罚,迫使人们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之后重新认识自然。只有对历代所发生的地震灾害、狂风暴雨和旱灾水患,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才能逐步掌握各种自然灾害的规律,及时地进行预防,才能更好开发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为人民造福。

出处:安康史略/徐信印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