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安康农牧与物产
责任者: 徐信印
安康地区地域辽阔,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具备发展农牧生产的优越条件。秦巴山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出产多种珍贵的地方物品,并且很早就为人们所开发利用。旬阳的汞矿、安康越河的金河、白河的绿松石、岚皋的玉石、镇坪、紫阳的煤炭及其它稀有放射性元素矿藏都久负盛名。土特产有漆,茶叶、熊胆、麝香、灵芝、柑橘、黄花等,也是享誉天下。所有这些使得安康古来被称为“鱼米之乡”、“天府宝地”。考古调查表明,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许多原始部落在汉水之滨定居。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多种经济形式。以后各代人继续先辈的事业,推动着安康历史的前进。农牧业
农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年在考古调查中,在安康五里柳家河新石器遗址发现磨制生产工具如石铲、石锛、石刀等及稻谷残迹。在五里北柏树岭新石器遗址发现磨制的石磨盘、磨棒、骨铲以及猪、狗骨骸,在岚皋萧家坝、汉阴阮家坝等地,也发现不少种类繁多的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说明远在6000年前先民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生产门类,除栽种水稻、禾(小米)、粟等外,还种植蔬菜、饲养家畜、狩猎捕鱼。当地传说大禹治水曾到过安康,并曾引导当地人兴修渠道、除害兴利。无论这些传说可靠与否,有一点是确定的,即随着生产的发展,必定会产生防涝修渠灌溉的实践;而水利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必定又会大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另据考证在夏禹时已知造酒。酒是谷物酿制而成的。酒的出现,说明农作物的产量,已大大提高。从河南出土的商周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获知,农作物品种已有所增加,不但种植禾(小米)、稻谷、粟,还种植黍、麦、稷等。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畜牧业也更加繁盛起来。从甲骨文记载及考古发掘所知当时饲养马、牛、羊、鸡、犬豕(猪)已经普遍。
春秋战国时期安康已经开始普遍使用铁器。铁制农具品种增多,对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农业生产中精耕细作,用铁耜、铁铲等深翻土地,用铁镰收割庄稼,使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随着铁制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灌溉的发展,出现了精耕细作的园圃作物。深耕的优越性已被人们所熟知,“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深耕既可除草积肥,又可以减少虫害。当时深耕一般是靠人力用耒耜操作,一部分用畜力挽犁耕田。紫阳县在最近考古发掘中发现大批汉代时候铁制生产工具铁锄、铁镰、铁铲、铁锸、等,以及安康茨沟出土汉代铁铧、铁铲,安康关庙中渡台、晏家台出土汉代铁锄、铁锤、铁铲、铁环等,旬阳汉墓出土的大量小米、人畜合一厕所、陶狗、陶鸡、陶猪、陶鸭、陶牛等都说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安康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很快。
从出土的大量文字砖、画像砖及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地方志记载来看,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安康地区农作物产品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除水稻、小麦、小米、粟,黍、稷之外,玉米、高粱、大麦、绿豆、豌豆、红苕、荞麦、红豆等主要农作物种植更加普遍。手工业、养鱼业、蔬菜种植业、畜牧、家禽饲养业也都相当普遍,农业生产技术与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人民的生活也随之相应得到改善。只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和野蛮迫害,给安康人民带来一次次灾难。使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常常浸满血泪。直到新中国建立,安康人民才真正走上富足安乐的光明大道。
山区特产
(一) 茶叶
安康素有茶乡之称,安康群众多有饮茶习惯。礼尚往来、宴席前后、节日喜庆人们总是端出香味浓醇、色泽光亮的茶饮,用以招待来宾,大家品茗畅叙,乐在其中。
安康地区在西周时期,先后属庸、巴、楚等所有。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国“盛产桑蚕、麻*(左纟右宁)、鱼、盐、铜、铁、茶、蜜”。这充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安康地区茶叶的种植已经十分普遍。秦汉时期,四川开始出现茶叶集市贸易。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时,刘邦率兵沿汉江东进,相传曾在西乡东百里休息饮茶。后人为纪念此事,将此地定名为“茶镇”。这说明西汉初年在安康地区的紫阳也已出现茶叶集市贸易的雏形。
安康地区生产的“陕青”,据记载,早在隋末唐初就已经普遍种植。从安康出土的隋代精美茶具瓷水注来看,唐代饮用此茶已经十分普遍其种植可追溯到商周。下至宋、元、明、清各代,“陕青”被贵族、豪门推重备至,并作为珍品进贡朝廷,和销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关于茶叶还有不少优美的传说,据说在紫阳境内的凤凰山上,有三棵老茶树,从茶树上采下来的茶叶,泡在碗里直立不倒且清香扑鼻。这种“凤凰茶”,曾被清时县令作为贡品而奉献给皇帝。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里,由于紫阳毛尖茶外形嫩度美观,加之茶味清香别具一格,曾与西湖“龙井茶”、洞庭“碧螺春”,等并列为全国名茶。
安康“陕青”茶,品种繁多,闻名中外。象紫阳宦姑毛尖和平利三里垭炒青,还有安康流水及白河的茅坪茶叶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制作精致,条形紧密,白毛毕露,外形美观,风味别致,清香宜人,经久耐泡。
(二) 生漆
安康地区产漆区域较多,主要分布在平利、镇坪、宁陕、岚皋、紫阳、白河、安康叶坪大河一带。天然漆是漆树上分泌的一种汁液,为制造漆器的主要原料,它的生产和应用在我区具有悠久的历史。
我国最早记载用漆作涂料的是《韩非子·十过篇》。据《周礼·载师》记载,周代民间生产漆,须向国家交纳1/4赋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还记载庄子做过宋国的漆园吏,可见生漆的生产已具有相当规模。
从现有资料及本地出土文物考证,到秦汉时期生漆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不仅涂在木器上用以防腐,而且用以在漆器上彩绘,并成为我国工艺美术的重要门类。南北朝时,安康生漆已经名扬全国,当时著名学者陶弘景(456—536年)曾说过“今梁州(指安康一带)漆最甚”。到唐宋时期,金州之漆已成为朝廷贡品。明代的生漆种植区域较前代大为扩大,并通过汉水商船远销外省和国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漆树人多种之,以金州为佳”,时人称为“金漆”。
解放后安康的生漆生产突飞猛进,种植生产加工技术得到很大提高。种植面积更加扩大,销路大为扩展,平利的“牛王牌”生漆誉满国内外,是重要的出口物资。
(三) 桐油
桐油历来是安康地区土特产的重要产品之一。桐油的使用历史悠久,远在商周时期,就将桐油燃灯,秦汉时期更为人们所关注,不但用于点灯,更重要的是用于大型建筑、航船以及精美的木质工艺品。既能防潮,又能防虫侵蚀。明、清时期德、美商贾来我沪、汉各地,大量收购桐油,运往国外。此间国内各地商人也闻风而起,竞相设店经营。当时汉江是交通动脉,是陕南唯一通往汉口、经长江航运出口的通道,上至汉中,下通汉口,长达三千多华里,舟楫上下来往如梭。安康、汉阴、石泉、紫阳、旬阳、白河沿江码头、帆樯林立,商贾会馆星罗棋布。商人们大量收购桐油、生漆、木耳、黄花、茶叶、丝、棉、药材等安康土特产,运往各地谋取暴利。近年来安康油桐的种植面积更加扩大,成为安康人民脱穷致富的摇钱树。
(四) 药材
安康北有秦岭,南有巴山,汉江横贯七县,地兼南方水系和北方地气之利,雨量均匀,气候温暖,南北二山都盛产药材。有“药材摇篮”、“药材之乡”之称。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金州当时贡品有白胶香、杜仲、雷丸、枳壳、枳实等。可见药材的栽培种植必定更为久远。明、清以来安康的药材来源更加丰富,招来各地商贩购买药材,转手即得厚利。大批量运往全国各地的药材约50余种。其中有:党参、黄连、当归、杜仲、黄柏、厚扑、全皮、大黄、玄参、高本、独活、枳壳、麝香、全蝎、僵蚕、蜂蜜、黄蜡、猪岑、硫磺、何首乌、通草、土牛夕、木贼、半夏、南星、白附子、白茅根、香附子、桃仁、杏仁、女贞子、苍术、金钗、连翘、土伏苓、霜桑叶、赤芍、木通、威灵仙、蝉蜕、苦参、益母草、牛黄、虎骨、管仲、参叶青木香、豹骨、蜈蚣、熊胆、天麻、柴胡、银花、五味子、蒙花等。其中“八仙党”“神仲”“厚仲”等,在国际市场上一度负有盛誉,畅销港澳、日本和南洋诸国。
矿产资源
矿产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物藏,是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安康矿产资源丰富且种类繁多,分布区域遍及山川、盆地和丘陵,为强国富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安康的矿产主要有:金、汞(水银)、铁、铜、钛、锌、锑、硫铁矿、石棉、石炭、砂炭、无烟煤等。
(一) 金矿
安康在1400年前的西魏曾称金州,可想而知安康曾以出产黄金而名扬全国。据唐杜祐《通典》卷三记载:“大唐安康郡贡麸金五两……”。《新唐书·地理志》也谈到,金州“土贡麸金。”“月川水有金”。可见早在唐代安康就列为贡金之地,既有贡金。必有产金之地。这样在西魏称安康为“金州”,无疑是产金而得名。金矿的开采起于何时,文献没有详细记载,但从旬阳汉墓出土的鎏金铜器来看,金矿的开采不会晚于秦汉。
安康的沙金闻名全国,近十年来通过大量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发现大、中、小型沙金矿床数十处,遍及全地区江、河、沟、溪。其中月河沙金矿极为丰富,在全国占首位。根据多次勘探证明,月河流域砂金矿储量为20余吨,实为罕见的大型砂金矿床,现在中央冶金部已经组织大量人力开采。
除此之外汉江、月河上游的池河、安康五里傅家河,旬阳蜀河、吕河、旬河等地还有为数众多小而富的砂矿,亦愈来愈引人注目。
(二) 汞矿
汞矿主要分布在紫阳、旬阳洛河区公馆。相传在宋代时,山西省洪洞县张平叔(名伯端号紫阳真人),行至紫阳河畔,凿洞修行。后遇青城仙翁密授真方而成仙飞升。专以炼丹著书为业,有金丹四百字传世,其文曰:“真土擒真铝,真铝制真汞。铝汞归真土,身心寂不动。虚无生白雪,寂静发黄芽。玉炉火温温,顶上飞紫霞。华池莲花开,神水金使静。夜深月正明,天地一轮镜。朱砂炼阳气,水银烹真精。金精与阳气,朱砂而水银,日魂玉兔脂,月魂金马髓。掇来归鼎中,化作一泓水”。说明宋代挖汞炼丹已经盛行。从不少汉墓出土的朱砂来看,汞矿至迟在秦汉时已经开采。
旬阳公馆汞矿遗址,面积约20余平方里,与白河衔接,有古矿洞700余处,处在群山之中,公馆河由矿区横穿而过。矿洞的形状各异,有横、竖、圆三种,最深的矿洞可达2000多米,宽10余米。据考察有些古洞至今还保存着明代的题字和壁画,现在陕西省地质矿产局在此勘探,已探明该矿为我国唯一的特大汞矿区。
安康地区不但农牧业发达,而且地方特产也居陕西之首,驰名中外,部分稀有矿产,还在全国遥遥领先。这些丰富的物产,为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发扬光大祖先勤劳智慧的传统,总结几千年来丰富的生产经营经验,摸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腾飞之路,是我们研究安康历史的重要任务之一。
出处:安康史略/徐信印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