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安康历史沿革

责任者: 徐信印

    史称“群夷之国”的安康,古代的历史与其它地区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居住在这块富饶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
    古代安康虽称“群夷之国”,然而早在新石器时期,居住在这里的先民,已与中原各地进行文化和经济交流。他们或顺汉江东下入楚,或越秦岭北上进入中原,或逆汉水而跨入蜀地。高山大河的阻隔,并不能妨碍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这种历史事实,从文物考察所获得实物资料已经足以证明。安康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文物,既有半坡文化特点,也有庙底沟类型文化特点,同时也有李家村和屈家岭文化特点,又保留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它显示了汉水流域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足以与中原地区相媲美,说明安康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从比较可信的文字资料看,有关安康的书面记载可追溯到商朝末年。

    一  安康历史沿革
    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将全国分为九州,称“华阳黑水为梁州”。唐代学者对此也有所阐述,并认为梁州即相当于今汉中、安康、商洛一带,可见安康很早就载诸史籍。
    商、周时安康为庸国辖地,据《寰宇记》载:“金州周为庸国,上庸竹、房邑及金州皆属庸地”。商代建立政权后除对内镇压外,对周围的部族和侯国大加征讨和掠夺,汉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幸免。甲骨文和金文中几次出现商朝重兵伐蜀、伐楚的记载,可以想见处在蜀、楚之间的庸人和其它民族的命运也是很悲惨的。
    春秋初年,安康以西被巴人控制。庸国疆域包括今安康东部的旬阳、平利、岚皋、镇坪及湖北竹山房县一带。一度为大巴山诸部中最先进的部族。后来随着熊绎受封、荆楚日益强盛,而庸国则逐渐衰弱。
    鲁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5年),楚王怪罪居住在旬阳东部、白河及湖北郧西一带的糜人,没有与他联盟讨伐宋国,于是第二年率兵直揭糜国都城钖穴。糜国兵败国亡。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0年),楚国又与群蛮结盟,联合秦人、巴人攻灭了庸国。战国时期楚灵王执政时,楚国更加强大,拥有汉江中下游和长江流域的部分地盘。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掉蜀国后,集中兵力征讨楚国,楚军接连失利。据《史记·楚世家》记载:“二十年春(公元前308年),与秦军战于丹阳,秦军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掳大将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怀王大怒,亲率精兵猛将袭击秦国,大战于蓝田。韩、魏两国闻知楚被困蓝田,乃袭楚至郢,楚军只得还师。今安康地区归入秦国版图。公元前305年,秦与楚和好,第二年怀王入秦与昭王结盟,秦归还了原属楚国的上庸六郡,安康地区又重归于楚。公元前280年,秦国联盟取胜后,又大举伐楚。楚军大败,割上庸及汉水以北之地予秦,此后安康复归于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分天下为36郡,汉江中上游为汉中郡辖区。在安康县西北(中渡台)设西城县。汉承秦制,在安康县设汉中郡治。东汉时将汉中郡治迁到今汉中南郑县。建安十二年(207年),分汉中郡东部诸县于西城县另设西城郡。魏黄初二年(221年),将西城郡改为魏兴郡。晋咸康五年(339年)梁州迁治于此。南北朝梁于此设北梁州,不久改为南梁州。北魏正始元年(504年),其地被北魏攻占,并将治所迁到汉江以南(即今日安康城所在地)。
    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撤销魏兴郡及西城县,辖地并入吉阳县。天和四年(569年),将吉安县治所复迁于此。北周末年县废。隋开皇初年复设西城县,并于县兼设金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吉安县。大业三年(607年),改名金州县,同时罢州设西城郡;十二年郡、县俱废。唐武德元年(618年),复设西城郡及西城县。天宝元年(742年),西城郡改为安康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名汉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设为金州。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金州治迁到城南三里赵台山下,即今安康新城,改名为兴安州。清顺治四年(1647年)迁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升为兴安府,在府城设安康县。辛亥革命后,1913年撤销兴安府仍设安康县。现为安康地区行政公署及安康县所在地。

    二  汉阴县历史沿革
    汉阴县始建于晋太康元年(280年),名曰安康县。南朝宋分安康东部设宁都县。唐至德二年(757年)将安康县改称为汉阴县,汉阴之名始于此。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将县治迁于新店,即今汉阴县城所在地。元至元年间撤销汉阴县,辖地归金州所管。辛亥革命后于1913年撤厅复设汉阴县。1958年12月撤销县治,辖地并入石泉。1961年10月复设汉阴县,至今仍为汉阴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县初设石泉境内、汉水南岸的石泉嘴,水南称阴,故名汉阴。

    三  石泉县历史沿革
    石泉县西通汉中,东接汉阴县;小路入川,大道出秦;舟通丹江直抵汉口,古为陕南咽喉,亦是商业繁兴之地。
    西汉在石泉始设安阳县,至东汉,末年废县。三国曹魏时复设。晋太康元年改称安康县,县治迁到汉阴县西,据《太平广记》载:“安阳故城,在汉阴县西二十四里,即今敖头山东十里,汉江之北故城是也。”
    东晋元帝时改设长乐县,西魏废帝元年将长乐县改名石泉县,并在此置魏昌郡。北周武成二年(561年),先将魏昌郡治迁到东阳川,即今石泉县城。然后保定三年(563年)又将石泉县迁入郡城。
    元代至元元年(1264年)撤销石泉县辖地划归金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复设石泉县至今。
    石泉县之名始于西魏废帝元年,《雍胜略》载:“县南有石泉,泉水清冽,四季不涸,所以县以石泉命名。”

    四  宁陕县历史沿革
    宁陕县之名,是因地理位置险要而得,宁陕与古都长安相连,是进入关中的屏障和南大门。清嘉庆年间,秦岭一带常有乡民啸聚山林,对抗官府,清廷乃设宁陕厅防守,取名“陕西永宁”之意,宁陕由此得名。
    从地方志记载来看,宁陕春秋、战国时便有民人居住。明正德十六年(1521),曾在宁陕柴家关和五郎坝设置两处巡检司,负责秦岭山区的社会治安。乾隆四十八年,设五郎厅,嘉庆五年改称宁陕厅。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厅复设宁陕县。1958年12月撤销县制,辖地并入石泉县。1961年恢复宁陕县至今。

    五  旬阳县历史沿革
    “旬阳”之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战国策》引苏秦说,“楚北有旬阳”,即此。秦时设旬阳关。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始在旬阳境内设县,因县城最早在旬河之北,水北称阳,故名旬阳。东汉撤销旬阳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设。西晋末年,巴族豪强李特率领蜀地流民起义,占据益、凉二州。旬阳一度归属李特及其子李雄的成国(十六国之一)。
    南朝宋时,在旬阳设旬阳县和兴晋县。西魏(535—556年)于旬阳县治置旬阳郡,并于蜀河口置淯阳县。大统十七年(551年),又以淯阳县治置淯阳郡,于淯阳县西、汉江南岸黄土山置黄土县。北周保定二年(562年)增设长岗县,次年撤销。唐武德元年(618年),在西部设旬城、驴川县,并置旬州。贞观二年(628年)撤销驴川县,八年撤旬城县,同年废旬州,将驴川、旬城二县并入旬阳县。玄宗天宝元年改黄土县为淯阳县。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966年将旬阳、清阳县并入旬阳县,隶属于金州。
    绍兴三年二月,金兀术入侵中原,旬阳一度落入金人之手。但金人虽入三郡,却损兵折将,没有多久就退兵北归。除此而外,一直为宋朝辖地。南宋末年,旬阳被蒙古占领。至1279年南宋灭亡时,旬阳一带经济、文化遭到毁灭性破坏,民众惨遭涂炭,境内居民稀少,所以废旬阳县改设旬阳巡检司,隶属于金州。
    明洪武三年,复设旬阳县,县治设在今旬阳城址,辖今旬阳、白河二县。万历十一年(1583年)八月以水毁州城,改金州为兴安州。
    自明洪武三年复设旬阳县以来,一直沿名至今。

    六  白河县历史沿革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汉水中上游,北与湖北郧西遥遥相望;东南与郧阳,竹山为邻;西与旬阳五条岭相连。真正称得上是“秦头楚尾”。
    白河县春秋时为糜国国都所在地,史称钖穴。秦设钖县,曹魏太和二年,在县治兼设钖郡,237年撤销钖郡。晋太康五年(284年)曾将魏兴郡自旬口迁至钖城。南北朝撤销钖县,另设阳川、熊川二县。南朝宋在此设上洛郡。西魏文帝时设丰利郡。北周武成二年并分设丰利县。560年撤销阳川、熊川二县,辖地并入丰利县。隋开皇三年撤丰利郡。宋乾德六年(968年)撤销丰利县,将这一地区划归郧西县。明成化八年设立白河堡,明末城毁。清康熙二十五年迁至冷水,至今一直为白河县城所在地。白河县以白石河而得名。

    七  岚皋、镇坪县历史沿革
    岚皋、镇坪二县建县较晚,自秦汉以来归属多变,沿革纷繁。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因县地域辽阔,加之白莲教经常出没汉水以南,攻关夺城。清政府鉴于管辖不便,于是在今岚皋北5公里的砖坪设立县丞一名,进行管理,并修筑城郭,俗名“水围城”。嘉庆二年(1797年),移凤翔通判驻此,因城池窄小且交通不便,于是在岚河以南筑城迁治,即今岚皋县城。道光二年(1822年),改设砖坪厅。1913年改为砖坪县。因为水边称皋,县城居于岚河之滨,所以取名岚皋县。

    八  镇坪县历史沿革
    镇坪县建县于1920年,清代在镇坪设立巡检司。《三省边防备览》记载:“镇坪营,平利所管,东为湖北丰溪泛镇坪当西口,地势平坦,溪水萦洄,……毗连三省边境,处处相通,最为险隘”。谷坡两侧平地称“坪”,又是必须镇守之地,故名镇坪。1931年9月县城失火,城内建筑全部被焚毁。1932年6月,县城迁徙城西罗汉洞。1936年迁到石河寨北25公里的牛头店,不久又迁回原址,至今仍为县城所在地。
    镇坪县建县66年来,过去那种山大人稀、交通不便的落后面貌今日已经彻底改变。如今镇坪山城,楼房林立,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不少名贵药材、山货特产远销各地,驰名中外。

    九  平利县历史沿革
    与镇坪相连的平利县,位于安康县的东南部,既有纵横交错的山脉,又有肥沃的川道、盆地,还有日夜奔流的大小河流,为人类安居生存提供了优越条件。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有先民劳动、和繁衍在这块土地上。
    西汉设立长利县,东汉时并入西城县。晋太康四年(283年)复设上廉县。南朝宋撤销并入吉阳县。南朝齐复设上廉县。西魏大统十七年改名吉安县,并兼设吉安郡。北周武成二年将西城县并入吉安县,同时把吉安县治迁到西城旧址。唐武德元年,在上廉旧址设立平利县。宋熙宁六年(1073年)将县降为镇,并入西城县。元祐二年(1087年)复设平利县,元代撤销,属金州辖地。明代洪武三年至洪武五年,自女娲山东迁至山西35公里处,即今老县街。清嘉庆七年(1802年),又迁到白土关,即今县城。平利县以唐代武德元年始设时县内有平利川,故得其名。
    平利县城四面群山环绕,县城为一山间盆地,古时白土关设在山脊上,地势十分险要,《宋史·王彦传》载:“建炎四年……,桑仲乘势西寇,直捣金州白土关,彦出兵击之,”即此。《三省边防备览》载:“白土关,即今平利县,扼湖、陕边界要隘,地势宏阔,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平利县自清嘉庆七年,复迁白土关之后,辖区和县城还有几次变迁,但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十  紫阳县历史沿革
    紫阳县上通巴蜀,下连安康,南接汉阴。资源丰富,盛产茶叶、柑橘、漆、麻、药材等,煤居安康之首。水上交通便利,素有“小汉口”之美称。
    紫阳,南朝宋始设广城县,广城县治在紫阳县西南30余公里处的今广城乡境内。广城县历齐梁,直到西魏废帝元年才并入宁都县(治在今汉阴县)。
    明正德七年(1512年),在紫阳滩左设立紫阳堡。在城堡附近有紫阳洞。相传宋代山西洪洞县张平叔,曾在此炼丹修行最后成仙,世称“紫阳真人”,“紫阳”一名即得于此。正德七年十一月紫阳堡升置紫阳县,并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迁至汉江以北,也就是今紫阳县城所在地。嘉靖以后曾废县,辖地归兴安州。清代时属兴安府。民国二年(1912年)复设紫阳县一直至今。

出处:安康史略/徐信印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