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安康战争史述

责任者: 徐信印

    古安康地处秦、楚、蜀之交。“东接襄沔,西接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自商周至元明清治乱之迹,会盟征战之事,均较他郡为多。据《兴安府志》载:“汉中实乃形势之地,前控六路之师,据两川之粟。左通巴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这里的汉中包括今汉中、安康一带。安康西汉时曾是汉中郡行政机构的所在地。这个地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山水衔接,沟壑纵横,峰峦叠嶂,地形奇特,地势险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古代战争
    西周时,周昭王惧怕汉水流域的庸人、濮人,巴人、楚人、糜人及其它民族羽毛渐丰而难以制服,于是率领千军万马,过宝鸡、越秦岭兵至汉江,一路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激起居住在汉江两岸的各部“蛮夷”的强烈愤慨,于是他们破釜沉舟同心协力抗击周军。正当周军得意忘形、乘舟渡汉江之时,两岸鼓角齐鸣,刀枪林立,旗帜招展,各部兵马从四面杀向周军,周昭王慌忙率兵突围。不想“蛮夷”能征善战而且精通水战,周军死伤惨重,尸体堆积如山,血染汉水,昭王也溺死在汉水中。以后穆王、宣王相继兴师动众南征,但都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战国初期,楚国势力强大,拥兵百万,率领群蛮东征西战,拓地3000里。楚王还雄心勃勃欲求周鼎。他意识到要达到目的,首先必须控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汉水流域,才能为兼并天下奠定基础。
    于是在鲁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楚王借口楚糜国不与他同力讨伐宋国而背盟,中途率兵逃回。于是率领数万精兵勇将讨伐糜国。踞守在今汉江下游白河县境内的糜国君主,虽知道以卵击石难以取胜,然而难以容忍楚军的欺凌和屠杀,于是调兵遣将阻击楚军。楚军兵至防渚,糜军利用峡谷峻岭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矢石并发痛击楚军,楚军伤亡众多。经过数日激战,终因楚军兵多将广且四面夹击,糜军寡不敌众被楚军击败。楚军还师后休整数月,大将潘崇又率领大批兵马直捣糜国都城钖穴。糜军虽坚守城池,击败楚军多次进攻,但围困日久国库空虚,粮草断绝,加之势孤力薄被楚军攻破都城。
    刘秀称帝建立东汉王朝后,为扫除消灭巴蜀王公孙述道路上的障碍,首先考虑控制在交通要冲的汉水流域各郡县关隘。建武五年春,以李通为前将军,次年夏率领强兵勇将数万攻打汉中郡西城,击败奸将军侯进、俘获王霸十营兵马。再兵临汉中郡攻打汉中王延岑。巴蜀王公孙述闻知西城被困,立即派精兵数万前去援救。李通兵马内外受敌,经过几次激战,由于伤亡惨重只得率残兵败将拚命突围逃走,退居顺阳。同年秋,光武帝刘秀复遣李通率兵讨伐汉中王延岑。巴蜀王又遣兵援助汉中王。两军血战数日,汉中王及巴蜀军队接连失利,于是匆忙率兵西逃。退居成都。西城一战遂以光武帝刘秀大获全胜而告终。对于巩固东汉政权、进兵四川彻底摧毁巴蜀王公孙述武装势力、统一全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国鼎立时期,蜀汉王刘备采纳军师诸葛亮以蜀汉为根据地、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命大将孟达从湖北秭归县北上攻打房陵。孟达占据房陵后,准备攻打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刘备担心孟达孤军作战难以取胜,于是派义子刘封自汉中乘船沿汉水直流而下,与孟达联合攻打上庸,上庸收复后,刘封奉命镇守西城郡。孟达镇守上庸。这年8月,关羽出兵攻打樊城、襄阳,由于出兵失利,伤亡众多。关羽遣人向孟达、刘封求援。孟达和刘封因长期不和,互有戒备,都怕对方抢占自己的地盘,便以郡城初附,兵力不足,难以脱身为由,来发兵解救关羽,致使关羽误走麦城,兵败身亡而全军覆没。
    孟达惧怕不救关羽之罪,又恨刘封恃权欺凌。且关羽兵败被杀,打乱了诸葛亮全盘进军计划,自己难以逃脱杀身之祸。于是,于延康元年(220年)率领部曲四千余家投靠曹魏。孟达降魏后,为了解除后患,便与曹魏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三路出兵攻打西城。刘封率兵出城迎战,两军血战数日,刘封寡不敌众,弃城退居石泉。刘封退兵石泉后与镇守饶峰关的本部兵马汇合,修筑寨堡、坚守险道,准备收复西城、上庸、房陵三郡,以弥补失关丢郡之罪。
    已任魏新城太守的孟达,为了不给刘封喘息之机,又与曹魏的几路兵马攻打饶峰关,刘封居高临下,指挥将士弓弩齐发,檑木滚石齐下,数千曹魏兵马葬于矢石之下。久战疆场、精通兵法的孟达。眼看强攻难以取胜,于是分兵三路,断绝刘封的粮草和援兵,绕道袭击刘封兵马。刘封军被困日久,粮草不济,军心动摇,只得冲下山来与魏军决一死战,由于兵单将少,孟达又率魏军三面夹击。刘封人马死伤大半,只得率领残兵败将冲出重围,弃关逃奔四川成都。
    南北朝攻伐时期,安康地区战火纷纭。东晋孝武帝初年(373—375年),桓豁为魏兴(今安康)太守,前秦苻坚为了达到兼并天下的目的,意欲控制南北交通要冲汉水流域,这样既可削弱晋国兵力、又可切断晋国财粮来源。于是出动精兵强将,在攻占益(今汉中)、梁之后,沿汉水而下,一路攻城夺关势如破竹,兵临魏兴郡(今安康境内)。晋魏兴太守桓豁足智多谋,巧施奇计,多次击败苻坚兵马的进攻,杀伤秦军兵马数以万计,秦军大败落荒而逃。桓豁指挥晋军乘胜追击,随后收复石泉、汉阴一带,深受晋孝武帝的赏识,被拜为散骑侍郎。
    晋太元三年,苻坚遣大将史韦钟再次攻打魏兴郡。魏兴太守吉挹率领兵马在梁州魏山据山为垒,据险设下伏兵,遣数万兵马三面出击,部分兵马固守城池。秦军到来未及喘息,忽然四面鼓角齐鸣、杀声震天,顷刻间数千秦军被矢石击毙。正当秦军混乱之际,吉挹指挥三路兵马,横枪跃马冲入敌阵,击斩秦军将士700余人。秦军首尾不能相顾,溃不成军,夺路向西逃窜。吉挹乘胜追杀,又击斩秦军5000余众。还有不少前秦将士慌不择路,坠入汉江而死。秦将史韦钟大怒、挥剑集结溃退兵马,重振旗鼓,调转马头准备与晋军决一死战。吉挹明知兵力悬殊太大,但为了鼓舞士气,保卫国土,又毅然率兵出击杀死不少秦军兵马。经过数日激战,晋军将帅身受重伤,血染战袍,兵士伤亡惨重。加之苻坚又派大批军队增援史韦钟。秦军四面夹击,吉挹率领的兵马无力突围,终于全军覆没。吉挹兵败被俘,绝食而死。前秦遂据有汉水流域,但东晋并未罢休。
    在太和九年(348年),桓冲命大将郭宝讨伐苻坚欲收复失地。郭宝率军破关攻城直捣魏兴郡,魏兴镇将率军迎战,出兵不利被晋军击败,东晋重新收复魏兴郡。
    五代时期,中原丧乱,各地政权互相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建都成都的后蜀雄心勃勃,四面开拓疆土,准备攻打后唐洛阳,以图天下。命大将全师郁率精兵数万,取西乡、破石泉、夺汉阴,攻打金州。后唐金州防御史马全节率兵阻击,双方大战于汉水以北水寨(今关庙中渡台)。经过数日激战,两军伤亡众多,尸横金州之野,血染汉水。马全节自知势单力薄难以保住水寨,于是虚晃一枪,撤兵乘船南渡汉江退保金州城。江北大批战船和水寨被蜀军抢占。蜀将全师郁乘胜追击,围攻金州,马全节率兵入城后,与全城军民同仇敌忾,严加防御。蜀军兵临城下,马全节率守城兵将,万弩齐发,灰瓶、滚木齐下。蜀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伤亡过重,不敢强攻,只是鸣鼓叫骂,于城四周扎营围攻。马全节开放粮仓,将家中财物分给民众和士卒,使得军心稳定,军民同心协力固守城池数日。蜀军虽然兵多将广,然而劳师远征粮草供不应求;且金州久攻不下,军心不稳只得解围归蜀。
    南宋初年,金兵经常四处掠夺和骚扰,地方官吏也趁火打劫,巧立名目加重赋税;加之连年灾荒中原地区饿殍遍野,田地荒芜。因而不少饥民纷纷揭竿而起,他们攻关夺城,斩除贪官污吏。斗争烈火很快成燎原之势,并烧向当时较为安定的巴蜀一带。
    抗金大将王彦旧部曲桑仲,素来勇猛过人,喜行侠仗义,打抱不平。此时也聚众数十万,一鼓作气攻下淮安、襄阳。乘胜率兵逆汉水向西挺进。建炎四年(1130),攻占湖北均、房二县,然后直指金州白土关(在今平利县),有众30万。金州城内顿时一片混乱。
    金州知府王彦获讯后,立即率领兵马前往白土关阻击桑仲军。兵至白土关,令统领官门立为先锋,攻打桑仲军。桑仲军兵强马壮,而且能征善战。激战中,先锋官门立被桑仲军刺死,宋军将士惊慌失措溃败欲逃。王彦怒喝众军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员先锋官算得了什么,倘若桑仲兵马攻破金州至梁、洋,到那时候,则腹背受敌全军将会有覆灭的危险。从现在起,谁敢说撤军逃避扰乱军心定斩不饶!随即重整兵马,前往旬阳长沙坝,阻水据山设伏兵以待桑仲军。桑仲率军行至长沙坝,观察守关的宋军不多,急令军士蜂拥围攻。忽然一声炮响,战鼓齐鸣、杀声四起。峡谷两岸弓弩齐发、石如雨下,数千名桑仲兵将死的死伤的伤。加之宋军两面夹击,桑仲军大乱,互相践踏死伤数千。桑仲率领余部拼命冲杀突围,正欲渡河东逃,又被宋军放水淹死大半。桑仲只得率领残兵败将东逃。王彦乘胜追至白碛河,又杀死不少桑部兵马。桑仲军士气低落,无心恋战,败回襄阳。
    绍兴元年,时掌管京西路总管李忠,见政局不稳,四方豪杰并起,于是反叛宋朝。率领部下军马攻城夺关,占据汉中、洋县、西乡等地,随后沿汉江而下,攻石泉,破汉阴,直奔金州而来。王彦率军出城抗击,两军相战,李忠部下多属河朔人马,个个英勇善战,勇猛异常。王彦军死伤大半,只得弃城溃退秦郊镇(今五里神仙街)。王彦考虑到敌强我弱,硬拼难以收复金州。于是重振兵马,命令将士埋伏且烧毁秦郊镇房屋,佯装逃走。又命精明强悍的军士组成敢死队,手举旗帜向西奔逃,以诱李忠军上钩。未出王彦所料,李忠夺取金州之后,为了消除后患,率军穷追猛攻,兵至秦郊镇,敢死队调转马头迎击李忠军,王彦亲率精兵三面夹击。李忠军大乱,相互践踏死伤甚多,其余大败西逃。王彦率兵一直追至秦岭。
    再说桑仲被王彦军击败,返回襄阳后,纠集残兵败将重振旗鼓,率兵数十万、兵分三路,一路攻打注口关,一路取马郎岭,另一路直捣旬阳县,先锋军已距金州不到30里。金州知府王彦明白桑仲分兵三路,是想分散宋军兵力。因此决定集中数万精兵强将,攻打桑仲精锐部队。他遣副将焦文通防守注口关,自己率领大批人马直奔马郎岭,与桑仲军相持一月之久。后来桑仲军粮草不足,军心动摇,只得出兵与王彦军决战。血战六日桑仲军连连失利,桑仲本人也被王彦部下所杀。
    绍兴三年正月,金兵为了从水陆夹击南宋,掠夺南北财富,于是金将撤离喝发兵奔袭旬阳,不到一天的时间兵至旬阳。统制郭进率领兵马英勇抗击,虽杀死不少金兵,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在疆场。旬阳失守金兵乘势攻打金州,王彦兵败退保石泉,抢占饶峰关修筑堡垒,深挖战壕,广积粮草,控制要冲,列营拒守。并派人向吴玠求援。吴玠获讯心急如焚,催马扬鞭,日夜奔驰300余里,与刘子羽、王彦合兵于石泉饶峰岭抗击金军。金人自恃人多势众又且一路所向无敌,根本不把宋军放在眼里。数万金兵蜂拥而上,个个身着重铠向山头猛冲,进攻时一人当先,二人尾随其后相呼应,气焰十分嚣张。宋军据高临下,先用石头猛砸,继而万弩齐发,金兵非死即伤,尸体积满山坡。金将撤离喝恼羞成怒,又组织敢死队5000名打头阵疯狂进攻。结果死伤大半仍不得前进一步,只好退兵安营,再图攻关良策。后来金兵抓到一位熟悉地形的向导,许以重金收买,以之为前导,循山间小径攀藤而上,从祖溪关绕到饶峰后偷袭宋军。宋军仓促应战损失惨重,吴玠和刘子羽分兵突围;王彦带领幸存的几千人奔往达州,以图再起。
    数日之后王彦重整兵马、调兵遣将,收复石泉、攻打汉阴,击溃金军鹰犬刘豫的军队,于绍兴三年五月收复金州。
    绍兴四年五月十二日,金兵又攻打金州,王彦遣统制许青率军与金兵战于汉阴,金兵大败而逃。后来又在旬阳击败金兵,从此金州重归宋土。金人虽一度攻入三郡,然而损兵折将、四处挨打,没有立足之地,没有多长时间便狼狈北归。

    明清农民起义战争
    明朝末年,连年灾荒,农民生活陷入绝境,灾民四处流浪逃难,挣扎在死亡线上。尤其是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大旱、田地干裂、草木枯焦,饥民横尸遍野。明王朝却不顾人民的死活,更残酷地强逼交纳赋税,激起广大民众的强烈义愤和反抗。明正德年间,兴安一带饥民数万人屯兵平利金鸡寨,利用高山环水与官兵作对。并且还转战兴安、旬阳等地攻关夺寨,劫袭官府富豪。当闯王高迎祥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兴安之后,饥民纷纷归附,起义声势更加壮大,川、陕、鄂相交的安康地区基本被农民军所控制。
    崇祯六年(1633年),面对愈燃愈烈的农民斗争烈火,明王朝惊恐万状,急令延绥镇巡抚陈奇瑜为兵部侍郎兼右监都御史,总督陕、川、鄂、豫、湖广五省大军,对活动在兴安一带的高迎祥义军及其他农民军进行围剿。
    面对官军的大肆围攻,义军却兵力分散抵战无方,在激战中伤亡4000余人。余下的在高迎祥等带领下退出竹、房一带,前往兴安、汉阴、紫阳一带与转战西乡、汉中一带的张献忠大营会师。不久为摆脱明军的四面围攻,又转往紫阳、石泉、汉阴等地。同年七月不幸误入兴安与平利交界处的车厢峡(俗名关垭子或狗脊关)。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率领的4万余义军,眼看后有追兵,前有官军伏击,山口被官军用石条堵死。加上连续20多天大雨,义军粮草不济,弓弩失灵。而这车厢峡40多里长,宽不过数丈,两面奇峰突兀,要想突围难比登天,数万义军马上要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在此情势下高迎祥主张用假投降的办法,施计贿赂明军主帅身边官员。陈奇瑜志得意满地允降后便着手改编起义军,将4万名义军每百人编为一队,每队派安抚军官一名,押送遣返归田。等到刚出南栈道,4万义军一齐奋起反击,立时就杀掉押解官兵5000余人,然后重整义旗,以摧枯拉朽之势一鼓作气扑向明军,击败明总兵贺人龙、张天礼等带领的军队,杀死固原道陆梦龙等。崇祯九年,高迎祥率领起义军重返汉江流域,沿途攻占湖北陨阳、陕西旬阳、兴安等地。同年四月5万余义军围攻汉阴城,因城墙坚固且官军防守严密,久攻不下方撤兵转往石泉、汉中一带。崇祯十年闰四月,李自成起义军5000多人自西乡沿汉水而下,再次围攻汉阴城。四月十六日夜晚义军数十人乘守城官兵疲懈之时,登城高呼:“天兵进城了!”明军从睡梦中惊醒,慌作一团。义军乘势杀入城中,官兵溃不成军,抱头鼠窜,坠城摔死的不计其数。义军占领汉阴城后,再接再励一鼓又收复兴安州,明朝官兵闻风丧胆,安康一带四方响震。
    崇祯十三年(1640年),安康当地农民起义军首领紫阳金川王率数万攻打石泉县城。居住在石泉城内的原广西知州孙鲁,自恃久经疆场、老谋深算,亲自披挂上城,仗剑督守城池。义军久攻不下,至夜晚闻知城内兵士和老百姓纷纷出走,于是乘机猛冲硬攻,经过一场激烈的厮杀,击溃守城官兵,杀死了石泉镇将,骄横的孙鲁也作了义军刀下鬼。义军遂进据石泉。
    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由川东挥师东进,一路经西乡、扫汉阴,在兴安捕杀明督师使者。取了军符,又亲率轻骑疾驰300里,直抵襄阳城下,诳开城门一拥而进,俘获襄王朱翊铭,使明王朝受到极大震动,起义军的势力空前壮大。不几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就打出陕南,下长安直取大都(今北京),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
    李自成牺牲后,兴安一带的起义烈火一直余焰不歇,农民军与清军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顺治三年(1646年)大顺军余部刘二虎、小红娘包围兴安府城两月之久,火烧城隍庙和双溪寺,杀死数千清兵。接着又攻破兴安州城杀死知州曲良贵和州判侯嘉元。顺治四年清将任珍率兵向兴安义军反扑,义军将领孙守法指挥义军奋力反击击败清军多次进攻。后由于孤立无援,在兴安落箭寨血战身亡。同年十一月清军又俘起义军首领米国珍,至此兴安的起义暂时为清军所镇压。
    清乾隆末年,满清贵族穷奢极侈,刮尽了民脂民膏,还欲壑难填变本加厉地剥削人民,使得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加痛苦,在丰收之年尚不足温饱。一遇天灾人祸,则卖儿鬻女、饥尸遍野,广大农民无法生存,纷纷揭杆而起。白莲教主韩龙、孙赐以白莲教为名义进入陕西平利、镇坪、旬阳、白河、湖北竹山、郧西、房县老林一带传教,唤起数十万受苦民众参加教会。并且联合川、鄂、陕三省教会会员斩官夺城,声势浩大。加之张天伦义军赴陕,出没于汉水以南的川陕各州县,进行大规模作战,沉重打击了满清统治阶级。
    由于白莲教义军是由当地贫苦农民组成,所以熟悉地形,能征善战,又善行山路,因此在流动作战中,利用优势,保存自己拖垮并伺机打击清兵。由于义军大规模流动作战,迫使清兵的防御区不断扩大,战线不断拉长,兵力愈感不足。嘉庆二年白莲教起义军在白河县关帝庙击溃数万清兵的围剿,清将冯伸道败退据守山寨,几次驱使残兵出击企图突围,均被义军击退。他眼见无法退身,于万般无奈中与数千清军举火自焚。嘉庆三年白莲教义军又在旬阳两河关歼灭清军5000余人,杀死平罗营副参将德亮(正红旗满人)。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紫阳小祥坝消灭清军3000人,击斩清兴安府镇标中营游击叶炳全;并于兴安、石泉、汉阴、平利、旬阳等地歼灭清军3万余人,杀死镇将千总30余人。与川、鄂及关中一带起义军遥响呼应,造成很大声势,引起清王朝极大恐慌,多次重兵围剿均以失败告终。
    嘉庆六年,曾为镇压白莲教起义出谋献计的严如煜,到旬阳县上任之后,他针对义军惯于流动作战的特点,阴险地施行“坚壁清野”,并在全县各处组织乡勇团练,修筑堡垒。仅在县东与湖北接壤地带,就修筑了仙河17寨,并新建规模仅次于旬阳县城的蜀河石堡。为了防止起义军从旬阳境内通过,他又积极与湖北郧西知县孔继干勾结,训练三天门13卡乡勇,建立两县军事联防。还在旬阳城西门黄坡岭,修筑了炮台一座,企图南锁汉水、北控旬阳。
    严如煜的这些恶毒措施对义军构成极大威胁。在其上任不到四个月时间,就在县南裕兴寨与义军遭遇,俘获义军“通江兰号”冉文涛部将陈朝观。同年五月达州青号首领徐天德由旬阳夺船渡江,严如煜带着官兵乡勇从水陆两面夹击,结果义军翻船7条,落水遇难者200多人。嘉庆六年六月严如煜与提督杨遇春,在旬阳县城西青山寨围攻起义军张天伦部一万余人,经过激战、双方均有伤亡,但义军损失更大。此后他还在蜀河口围剿从郧西进入旬阳的2000多起义军,杀义军首领王祥方孝德等,双手沾满农民起义军的鲜血。
    另一名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是陕西总镇王兆梦。当时白莲教起义军转战川、鄂等地及陕南兴安、汉阴、宁陕等县。嘉庆十一年七月攻破宁陕城,消灭数千名清朝官兵,还有2000多官兵哗变投靠义军。王兆梦急忙率兵进驻石泉,他自己单骑赴宁陕安抚未“附逆”的士兵。这时得到“叛兵”已攻破洋县的消息,他忙又到城固与巡抚、提督合兵征剿。起义军为保存实力便避锋东下,进逼石泉城。王兆梦赶忙又于八月六日带领兵士从水路到石泉,此时城中百姓已纷纷逃往南山深处。王兆梦用船将逃走的人又接回石泉城,紧接着就组织人力加固城墙严加防范。第三天义军对石泉发起猛攻,王兆梦亲自登城督战,拼死抵抗,用弓弩狂射。义军不少人中箭阵亡,见城池一时难以攻下只得撤兵解围。王兆梦因此受到清廷的赏识。
    为了彻底扑灭白莲教起义的烈火,清政府不惜付出重大代价,一面调入八旗绿营征剿,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地方地主武装。这些乡勇和团练熟悉地形民情,用开仓放赈、置办酒宴等方法引诱饥农归附,大大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加之官兵与地方团练勾结修城堡挖堑壕,实行坚壁清野手法,断绝了义军与民众的联系。终于在嘉庆十年(1805年),轰轰烈烈的白莲教起义遭到清王朝血腥镇压。
    大起义失败后,部分起义军余部仍在安康一带活动。特别是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太平军盟军、川滇农民起义军在川北失利后,在首领兰大顺率领下转战陕南。他们围兴安、夺汉阴、下汉中踞洋县号称拥兵百万,一时间四方震动。
    同治元年八月兰大顺率军由砖坪(今岚皋)紫阳进兵石泉池河,在草沟与地方保安军接战,保安军大败逃回石泉城。义军见城坚难攻,便绕道莲花石、汉阳坪等地,抢夺船只下汉水攻打熨斗坝和后柳。横扫这一带碉堡寨垒,击杀清朝官兵和地方团练无数,给敌人以沉重一击。这年十月起义军又进攻石泉长安坝、高庙子一带,歼灭清军数千人。随后沿汉水而下,取汉阴攻兴安一路势如破竹,于第二年正月十七再打石泉县。曾以武功名扬江苏的知县陆坤,亲率士卒巡守,昼夜不敢稍懈。他绞尽脑汁在城墙低凹处加筑木城墙以防义军攻城。义军后来在城墙较低处掘地道埋地雷,炸坍城墙3垛。陆坤忙带健勇据木城阻击,并用猎枪和将军炮猛轰义军阵地。义军为减少伤亡,暂时撤兵西去,复驰骋于陕南与川、鄂交界各地,攻关夺城所向披靡,给清统治者以沉重打击,贪官污吏闻风丧胆,惶惶不可终日。
    正当义军势力在陕南不断壮大之时,形势却急转直下。1864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被清军重兵围困,形势十分危急。正统领5万大军西进的西征军扶王陈德才,于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接到军令后,被迫改变占领汉中,建立秦中根据地的计划,兵分三路出陕西援救天京。西征将领兰大顺、兰二顺兄弟率军为北路先锋,沿秦岭深山、避汉水、月河大道,过石泉马池,进入汉阴铁佛,绕安康叶坪,进镇安趋商洛,顺舟沿江南下救援天京。
    天京呼救,战书犹如雪片一般飞向全国各地。清兵更加猖狂,用大炮洋枪围追堵截四路援军。兰氏兄弟二月底离开洋县后,一路上遭到兴安州知府李磷云所派的清兵围剿。血战突围后,三月初进入叶坪,想通过镇安营盘东进,忽接探马报告,椒沟垴上当地团练乡勇集居寨上,刀枪林立,土炮高架。加之,林密沟深实难攻破。于是,兰军逐改变原行军路线,取道恒河南下,抢占大河街,奔走双溪河,然后从西转入茨沟,从王莽山再入镇安。
    兰军在大河街休整之时,发觉四周一片沉寂,既无鸡鸣狗叫,又无行人走动。当赶到双溪铺时,街上也是空空无人,不知人们逃往何处。因为兰军离开汉阴铁佛之后,就有清兵密探跟踪尾随,并将兰军的行军路线及时禀报兴安州知府李磷云。知府回忆前任知府林映棠在兴安被兰军所杀的惨景,不由心惊肉跳,失魂落魄,于是悄悄离开府城,躲藏在香溪洞。陕西兴安镇代理总兵魏添应故作镇静,一方面督促将士加强城池防御,一面草拟军令,以重赏命恒口镇团总扬忻、叶坪团总王重良各率乡勇两面夹击兰军。
    兰军日夜奔驰、沿路拼杀、早已人困马乏,饥渴交加。于是屯兵休整、埋锅造饭,打算待到日落时继续行军。
    再说恒口团总接到总兵军令后,立即组织乡勇,携带10门火炮,率兵西行与叶坪团总会兵双溪铺夹击围剿兰部义军。然而住在双溪铺的兰军,早已离开此地,兵至铺东西阴沟下。远远望去,但见双溪铺仍然灯火通明,人影晃动。此时恒口团总杨忻已率乡勇从运溪古墓峰赶到阴沟垴上,他向铺里窥视,晓得是兰军布下的空城计。急令大部分乡勇在阴沟大道两侧寨上,部分从南阴坡而下,佯攻双溪铺。
    这时叶坪团总王重良,天黑之时抄小路率乡勇赶到双溪铺北边的岳王岩上。他看到铺内火光闪闪,便推测兰军定驻在街上,或许正进入梦乡,此时正是大破兰军的天赐良机,征剿大功也可以独揽。计谋已定,便悄悄率兵沿河而上,刚到铺西街头,发现哨兵全是青草扎成,情知中计,急令后退。说时迟,那时快,兰军留守在此的一小部似神兵天降从背后杀来,乡勇们顿时慌作一团,不战自溃,横尸遍街。王重良钻入一农户牛棚,被一兰军发现,手起刀落授首牛蹄之下。
    杨忻大部埋伏在阴沟垴上,远远听到双溪铺杀声震天,知道王重良中计却自不动。这时大批兰军兵马已到沟下,忽听林中有山石滚响,便知不好。但这里地形一沟两岸山石峭立,溪水轰鸣,深潭极多,只有奋力向前以死相拼。兰大顺亲冒矢石率前锋军杀开重围继续东进。
    杨忻前哨发现兰军正向沟垴移动,速报团总。杨忻派部将杨宗泗领一小部人马从侧面下山,到沟口堵截。兰军前锋快上沟垴,忽然两山炮响,火光冲天,矢石齐下,杀声震天动地。兰军奋力拼杀,虽处困境,士气不丧,不少乡勇死于刀剑之下。时至半夜,桑林中仍是刀枪碰击,人头乱滚,血染桑林,两军胜败难分,后来兰军在清军的炮击下渐处下风,兰大顺、兰二顺只得率领大批义军拼命杀开一条血道,夺路东进。不少义军在激战中壮烈殉难。这一战役使得原先曾经号称拥兵百万的川滇农民起义军,自川北失利、转战陕南汉水流域以来,蒙受了一次空前惨重的损失,而且濒临全军覆没的境地。

    解放战争:安康牛蹄岭战役
    1949年4月20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向着蒋介石的百万大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但国民党反动派并不甘心失败。盘踞陕西的胡宗南在企图死守西安的美梦破灭后,立即率主力部队南逃,退居汉中。先后向安康增派九十八军、二十七军、六十九军,由新编第三军军长盛文指挥,妄图控制交通要塞汉水流域一带,加强安康外围,确保汉中,以便站稳脚跟图谋东山再起。
    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彻底粉碎胡宗南卷土重来的梦想。我十九军下属的五十五师、五十七师,于1949年5月下旬,自湖北郧西出发,突破了敌军重重堵截,接连攻破白河、竹溪、平利,神速向安康出兵。要解放安康必须攻占牛蹄岭。牛蹄岭为陕南重镇;是安康城的天然屏障,位于安康新城的东南。东有黄洋河,南依林木蔽日、怪石嶙峋、峰峦叠嶂的峭壁峻岭。7月22日我军歼灭女娲山敌军之后,沿羊肠小道,攀藤跨沟向安康挺进。我军五十五师先遣部队一六三团在安康与平利交界的关垭子、药王寨一带击溃阻截我军前进的国民党三十一师九十三团两个营,并配合我军左侧部队,沿太平寨直插八道河,歼敌一个连、一个炮兵排,又乘胜夜袭草庙梁,攻占大庙山,控制县河口,与占居龙王寨的五十七师部队取得联系后,伏兵密林险岭,一面监视敌军,一面侦察牛蹄岭的地形。7月23日黄昏我军向牛蹄岭发起总攻。我军一六三团经县河口绕到牛蹄岭坡根,沿牛蹄沟攀岩而上;一六四团经卢家山根攻打大牛蹄岭;一六五团由毛坝子攻夺磨沟梁,以保证主力部队侧翼的安全。7月24日零时战斗打响,我军三面夹击,经过一个多小时激烈战斗,占领了小牛蹄岭。敌军组织强大兵力多次反扑争夺小牛蹄岭。我军官兵奋勇抗击,打退敌军五次进攻,后因伤亡过重,弹药不足暂时退出小牛蹄岭。凌晨四时,我军一六三团一个营,又从正面攻打小牛蹄岭,经多次反复争夺,在五十七师一六九团的配合下,打得敌军伤亡大半,大败而退。与此同时我军一六四团占领大牛蹄岭、石头寨,继续向北攻打,连夺三个山头。敌军恐慌万状,急忙调兵遣将,用猛烈的炮火攻打小牛蹄岭,小牛蹄岭被敌军攻占之后,敌军又以几个团的兵力三面围攻我军阵地。我军一七一团从左翼击敌,配合主力部队打退敌军的再次反扑。在争夺牛蹄岭的激烈战斗中,解放军英勇奋战,击溃敌军强大军队,敌军死伤无数,遗尸遍野。我军也付出一定的代价,孟俊奇团长和不少能征善战的子弟兵,在牛蹄岭争夺战中英勇牺牲。我军击退敌主力部队之后,一六三团又收复了小牛蹄岭阵地,敌军败退石头寨及大牛蹄岭以北的塔梁一带。夜晚我军又乘胜出击,敌军大败,四处逃窜,我军追至黄坡梁,全歼敌九十二团,拂晓前攻占老城西关。左翼一六五团攻占磨石梁,随即兵临安康城。敌军溃逃至汉江北岸。我军乘胜解放新城,准备解放安康老城。但当我军攻占新城后,敌军除一部留守老城准备顽抗外,主力部队退到江北,在高地架炮设防,胡宗南又从秦岭将六十九军调来增援,据当时情况,我军继续进攻安康老城还要付出很大代价,且我军无力进一步攻占江北高地,这样即使将老城拿下,也会受到江北炮火的威胁,不能固守老城,并且会给城内人民带来伤害。前委开会决定放弃新城,把部队撤到平利老县整休,发动群众建立民主政权,牛蹄岭战役告一段落。牛蹄岭战役有力配合西北战场我军痛击消灭胡宗南主力部队。对于粉碎胡宗南“巩固安康外围,确保汉中”的企图,也对于争取安康自卫团团长鲁秦侠、副团长雷云棋于11月27日率领地方武装起义,和平解放安康,具有决定性意义。
    总而言之,安康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成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曾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战争;这里还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农民起义军曾在此生息、征战。特别是工农红军曾在这里发动群众,建立红色政权,留下了“九进八出”的佳话。了解这些历史,将激发我们对这里千山万水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激励我们更积极地投身这里的革命和建设,为建设现代化伟大中国贡献力量。

出处:安康史略/徐信印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