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役畜的饲养

责任者: 孟学范著


    汉中,地处陕西省南部,秦、巴两条山脉环抱,盆地平原甚小,没有大草原,亦无大牧场。自古以来,山区农民少量养羊,这种单家独户的养羊,只能作为一种副业。但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饲养役畜和养猪较多,饲养役畜形成的风俗习惯也很丰富。
    汉中主要的役畜有马、骡、驴、牛四类,长期以来(特别是过去),人们主要依靠这些役畜运输、代步、耕田地。如平川地区过去的马拉大车(有运货物的,也有专拉乘客的称“轿车”),骡子驮运队等,因马、骡力大,使唤灵活,骑、驮、拉都好,但喂养较费事,用料粮多。山区及丘陵地区大山、沟壑多,则多养驴,因其个小,上下坡、走山地小道灵便,用以骑、驮代步和运输。黄牛和水牛是农家主要饲养的耕田地役畜,以青草、干草喂养,用料粮少,又因其力大而有耐性,温顺好使。
    对各类役畜的喂养和使用,都有其传统的经验和习俗。许多喂养人员,喜住牛栏、马棚,时时关注着役畜。对役畜喂养和使用,可谓关心周到,熟知役畜的冷、暖、饥、饱、劳、逸、疾、伤。例如,对牲畜使役之后,要及时使其休息。驴、骡、马卸套之后,要牵到平坦而干燥、松软的地方让其打滚、消汗,然后才饮水,喂料。牛在喂草之后,还要留出一段时间让其反刍(俗称“牛回嚼”)等。如俗语:“草过三刀,没料(料粮)也上膘”、“牛要满饱,马要夜草”、“驴打滚,马撒欢,老牛回嚼人抽烟”(指人畜都该在劳动之后有休息时间)。“老年老马过一冬,怕的是二月里摆头风”,是提醒人们,在二月里风大,要特别注意牲畜圈(栏)的遮风。诸如以上这种俗语民谚很多,不胜枚举。除此类喂养、爱护牲畜的经验,各地人们还有些不同的习俗,如城固、洋县一带的骡马休息日和巴山地区的敬财神等。
    骡马休息日的风俗,不但关中地区流行,过去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县一带农村也很盛行。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是骡马休息日(包括牛、驴等役畜)。俗语有“初一、十五、二十三,牲口卸套歇三天”之说。休息日不让役畜干活,并以好草料喂之。
    敬财神,是陕南巴山一带农民爱耕牛的风俗。每年正月初一的早晨,饲养有耕牛的农户都要敬财神。清晨,人们先在神龛上点烛、烧香,再将耕牛牵至堂屋走一圈,然后再把耕牛牵回圈(栏),并以好草加料粮喂养三天。人们认为耕牛是种庄稼的主要力量,最辛苦,又因牛的双角很像天官财神的一对帽翅,故而称耕牛为财神。这是千百年来,农民对耕牛的依赖所产生的敬爱之情(故而才有宰杀耕牛的偷牛贼犯死罪的封建时期法律)。
    山里人养羊
    汉中平川地区很少有人养羊(现在已有一些奶羊场产生,以挤奶为主,规模小,还没有形成什么风习,故暂不作记述)。只有秦、巴山区和一些丘陵地带有农户养羊,这种单家独户的饲养,多则五七头,少由三两头,少有大的羊群。
    这里人养羊(皆为食肉),以圈养为主,即把羊喂养在圈里。到夏、秋时节,才着专人赶羊上山放牧,大部分是割青草喂养,在平时,多以豆秧、玉米壳喂之。到羊上膘时,还要以豆类的料粮喂之,这种羊长得快,肉肥而细嫩,味美。山区人多是将肥羊赶往城市出售,以换钱购买自己所需物资。自养自食者很少。
    过去,山里人养羊还有个拜土地的风俗。养羊之家,将羊羔一捉(买)回家,先要备香、烛去山神土地庙敬拜土地神(无土地庙者,向大山烧香叩拜)。据说,可保羊羔顺利成长,不被野兽糟害(这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它和陕北养羊户“拜方”相似,现已基本消失)。
    农户喜养猪
    汉中地区,无论是山区丘陵地区,或是平川地区,农户都有养猪的传统爱好和习俗,因养猪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这里的农户,几乎是家家养猪(年养数头至十数头),因猪粪是最好的农家肥。俗语“庄稼人不养猪,犹如秀才不读书”、“猪多肥多,肥多粮多”,这是农民对养猪的认识和经验之谈。
    一家一户的单圈养猪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和习俗(近年来已涌现出许多养猪专业户)。猪食很杂,多以青草、豆类叶子、苕蔓青菜、玉米秸等,酒糟、醋糟、豆渣等亦为好饲料。喂猪人家,都有一口专为猪煮食(饲料)的大铁锅,称为猪食锅。据说,煮了的饲料猪肯吃,既少病,又肯长。养猪的地方称猪圈、猪栏。圈有板圈、过桥圈、软圈。秦、巴山区群众养猪,多在房内作木栏为圈。地上先挖一坑,上铺木板条,犹如围着栏杆的小舞台。板楼约盖圈坑三分之二面积,三分之一留露在屋墙之外,以作舀粪肥的出口。猪养在栏内,猪粪便流入坑内,冲洗方便,清洁卫生,人们称之过桥圈。板圈和软圈皆设置在房内,只是圈底不同。“板圈”是用青砖铺地(里高外低),使猪粪便随时可流入圈外的粪坑,好清扫。软圈则不铺地面,猪粪便任其拉撒(圈内只有小块地方较高,是猪睡卧之处)。每天用草木灰、干土垫圈让猪踩踏。这种圈积肥多,但不够卫生。
    捉猪娃,又叫捉猪崽,就是买小猪。这里,一般农户不养母猪,仔猪皆从集市上买进,喂养肥自食或卖。饲养母猪和公猪(称脚猪)是专业生产,以出售仔猪为目的。母猪发情称为叫窝子、叫栏(因此时母猪很不安定)。配种称为“栏窝子”。阉猪,俗称骟猪。凡仔猪(称留种猪)都要骟过才喂养。骟猪者,被称为骟匠,是专司此项工作的手艺人。他肩挑一根约6尺长的木杆子,杆上端有铁杈,杈上挂着数条红布条,杆下端有铁尖头随时可插立在地上。一手拿小铜锣,一手握小木槌,边走边敲,走乡串户,为养猪者骟猪,也为人家骟狗、骟牛。
    “卖猪不卖绳”,是这里的另一种风俗。无论是卖架子猪(已基本喂成大猪,但不够肥,须再喂一段时间才能宰)或肥猪、仔猪时,都要将牵猪的绳子解下来带回去。据说,连绳卖会把运气卖掉,以后猪不好养。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