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副业生产习俗

责任者: 孟学范著


    汉中各地农村,传统的副业生产有粮食加工、豆类加工制品、编织、刺绣、养蚕、养鸡、养鸭及一些手工艺等。这些副业,皆是以农为主的辅助性生产,多在农闲时进行,如加工、编织等。只有养鸡、养鸭、粮食加工等是最普遍,最传统的副业。其风情民俗,丰富多彩,长期流传。
    农家养鸡
    这里,养鸡历来是农家最广泛的副业生产,但从没形成规模生产,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农村才出现了一些养鸡专业户。历来农村流传着“猪是钱串子,鸡是盐罐子”的俗语,意思是,养猪犹如积钱,养三两只鸡下蛋,可供一家人的食盐钱。所以,农家户户养鸡的生产方式,沿袭至今。同时,群众中也形成了许多养鸡风俗。“猪有圈,鸡有笼”就是农村中一个很好的传统良俗。养鸡,不许散养,无论养多养少,都要设置笼(竹蔑编制,一般高约3尺,长宽5尺许或类似大小的圆笼,又称鸡罩子)、栏(用毛竹围成一圈)饲养。无论谁家的鸡,若跑出来糟蹋了庄稼,都要照章(保护庄稼的乡约)赔偿或受罚。在庄稼收割后,才允许将鸡放出来在收后的空田地里捡食掉下的粮食。故而,农村里至今还流传着“鸡、猪下田,打死不管(赔)”的口头语。
    水乡养鸭
    汉中地区,水利资原丰富,水塘、水田连片,河沟、湖泊遍布,养鸭极为方便。群众传统的生产方式,只有圈养和棚养两种。
    圈养,农家使用较多的养鸭方式。每年农历二、三月,鸭雏上市(有专门的孵化者出售),水乡农家都喜欢买几只或十几只回家,在柴草房或猪圈旁设圈(栏)饲养。鸭儿较大时,每天清早便放鸭去附近的水塘或稻田里,傍晚时再唤(赶)鸭回家。所以,每到夏、秋时的傍晚,村旁、田野里,到处都可听到“鸭哩哩!”的呼唤声。这种养法,省料、省钱、省工,但有鸭蛋丢失现象(一般都是晚上在圈里下蛋)。直到秋后,下蛋期过,人们便将鸭出售或自食,来年又买新雏。
    棚养,多为专业养鸭生产。其规模较大,全在野外喂养,流动性大,称放鸭。一般鸭棚为二三人放养,一人肩扛蓼叶苫子(用竹片、竹蔑、蓼叶编制,约九尺长,五六尺宽,弯为半圆如拱桥)及一床薄被褥、竹栏(夜晚圈鸭子用)、食物、炊具等,一人(或二人)手持长竹杆赶鸭群(每群三五百只),行、息于池、塘、沟、溪及收割后的稻田间。夜晚,在一块较平坦的地方,用竹栏(用竹片编成如竹箔,高二尺许,用时,在地上打几根桩,将竹栏顺桩而立围成圈)将鸭群围在里面,人在蓼叶苫子里设铺休息或挖地灶煮饭。蓼叶苫子棚,称窝棚,犹如我国南方人的乌篷船上的船篷。窝棚均设置于鸭栏旁边,既可避日晒、风雨、夜露,又便于照管鸭群,舒适美观,简便实用。
    鸭子长大后,先将公鸭上市出售或加工板鸭,将母鸭留下收蛋。以新换老,连续不断。这种鸭棚生产,是市场上活鸭和鸭蛋的主要供应者。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