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编织
责任者: 孟学范著
手工编织业,历来为农村群众单家独户的副业生产。有些工艺技术,是祖辈相传,再经过一代一代的创新,使其发展、完美,如南郑县、镇巴县的竹编、藤编、棕编都是较为广泛的农村副业,还有洋县、城固一带过去草编都很有名。这种副业,都是人们在农闲时才进行的,虽然从没有有组织(厂)的规模生产,但许多地方是全家人皆会,全村人皆编的生产。例如:早些时候,洋县老庄、前湾等地的草编就很有名(机械编织之前的年代)。草帽、草篮子、草垫等不但销往汉中各县,而且在甘肃、四川也受欢迎。
草编,主要以麦杆为原料。麦收时,人们将麦穗剪下,再剪下最上端的一段麦杆(无节又绵软),然后加工制白,在农闲时才编织。秋、冬时编织成各式各样的产品保管起来,到第二年春就可出售给商贩,或自己到夏初时运往外地销售。
竹编和藤编,是南郑、镇巴县巴山地区农民的传统副业生产。巴山地区,山大林深,竹藤资源极为丰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便利用其资源,发挥其智慧,一代一代地进行着竹、藤编织生产。虽然编织工艺、品种在不断地提高和增添,但一直是沿袭着传统的个体生产(只当作副业)方式。例如,南郑县的红庙、南海、黄官等地,许多村的人家都是祖祖辈辈编织竹器、藤器的。真是:人人会编,户户生产;编织技艺,世代相传。20世纪50至60年代,棕箱风靡之时,南郑县的中所、草堰、南海等地,几乎都是全乡、全村农户做棕箱。
这里人的风俗,住房多留明檐,檐坎宽敞,光线充足,编织、制作的用具,材料和成品都在檐下堆放,亦是工作场所。所以,你若在农闲时节进村,犹如走进了超级编织工厂。家户门前(屋檐下)堆放着竹、藤、棕制品或原材料,姑娘、小伙子、老人都坐在檐下边说笑边工作。只见那娴熟的双双巧手,龙飞凤舞。只听那“悉悉唰唰”声伴着笑语或奇闻故事。一家家的门前,犹如一副副美妙的画图。
这里所生产的竹、藤用具,工艺精细,品种繁多,花样考究,美观耐用。如竹帘曾远销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地区,竹床、竹椅、藤椅、棕箱等销往陕、甘、青及东北诸省,深受用户好评。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