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库·稻田养鱼
责任者: 孟学范著
汉中盆地,江河纵横,塘库连片,水利资源极为丰富,很适宜养鱼、虾,但历来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只是零星的小塘、池养殖。20世纪80年代后,才涌现出一些较大宗的渔场(养鱼专业户和国营大水库养殖),其数量也只能满足当地市场,远不及沿海诸地。
池塘、水库放养者,多为农户人家(现在才有专营者),他们将鱼苗放入塘库之中,随时掌握水的深浅(少则进,多则退),再就是投放鱼食,待鱼长大后即捕捞上市(或自食)。这种养鱼(因一般水塘水库皆以浇灌农田为主,每年都有干枯时节,人们也把养鱼只当作副业生产,有收入无收入也不在乎),管理简单,产量不高(现在的专业经营不同)。到20世纪70年代,农村有兴起了稻田养鱼。农户栽上秧子后,便买些鱼苗放在稻田里,待稻谷成熟时,鱼也长成了,这时退去田里的水便可捉鱼了。
江河捕鱼,在过去的汉江沿岸很多,有亦农亦渔者,也有专业捕鱼为生者,故而风情习俗也颇为独特。捕渔方式,多种多样,有打、捞、端、叉、摸、钓等。捕鱼工具可分为船、网、叉、钓四大类。以船生产,船又分为连家船、打鱼船、老鸦船等。
连家船,即全家人吃住、生产都在船上。船较大,船上有蓼叶篷或木屋,船到哪里家也就搬到哪里。在建国之前汉江上很多,有的是几代人生活在船上。人们日间在汉江上捕鱼,夜晚在船上休息,生活来源全靠捕鱼,其生活很苦。建国后,渔民们分到了土地、房舍,大都为农、渔兼有之家了(农为主,渔为副)。
打鱼船,较连家船小。船上无篷无舵,轻快灵活。一船为二人(多为年轻夫妇或兄妹)作业,即一人站船头观察、撒网,一人在船尾持篙撑船。作业者,多以农为主,以渔养农的农户,居住岸上的农村。农时和其他农户一样,专心搞好农业生产;农闲时,清早或午后撑船下河。一会儿船荡江心,一会儿船游岸边;或撒网,或抛叉。打鱼空间,两人或说笑逗趣,或唱渔歌,有时还和邻船或岸上闲游者对歌,江面上不时出现笑声阵阵,歌声朗朗。直到傍晚,人们才拴船于岸边,提着劳动果实回家。
老鸦船(又称三板船),以两只长约2米,宽约50公分,深约50公分由三块木板造成的长方形小船,其间用两根木条横连起来,中间相距约50公分,形成二船一体。因船上喂养有鱼鹰(俗称水老鸦),故称为老鸦船(也有不喂鱼鹰的)。这种船,只需一人操作。驾船者双脚踏着双斗中间,双手执一竹篙,可撑可拨船行。鱼鹰是经过训练的(一只船上只养3至5只鱼鹰),眼明耳灵,潜水敏捷,游水快速,善于游水中捉鱼。船行时,鱼鹰皆站在船的外沿上,只要发现有鱼,便立即潜入水中。不一会,或一只鹰叼着一条小鱼,或两三只鹰叼着一条较大的鱼抬出水面。此刻渔家将鱼捞入船中,而鱼鹰又继续钻水寻捉,非常有趣。如鱼鹰懒于下水,驾船者就不断地“嚯罗罗”高喊和以篙击水,驱赶鱼鹰下水。这种捕鱼方式,虽无大鱼可捕,但收获亦很可观。
除船捕,这里人还有许多捕鱼方式,如提着网、腰挂鱼篓的跑滩者,在溪流上围堰、设置筛、罗端鱼者,数人用拦河网在江、河、湖、泊中拉鱼者,单人执竿钓鱼,赤手空拳摸鱼者等等。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