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习俗
责任者: 孟学范著
汉中人好客,也习惯饮酒(秦、巴山区群众饮酒尤盛)。俗话说:“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只要家中来客,几乎每餐都要喝几杯才算待客。人们除饮用当地酿造的黑米系列酒和秦洋特曲、城固特曲、勉县三粮液、西乡鹿龄酒、镇巴特曲、汉中啤酒及各地酿造的苞谷酒之外,群众最爱饮的是米酒——甜酒和黄酒,这也是当地传统的酒。同时,人们在饮酒时,还有劝酒,讲究酒规、行令划拳等风俗。
甜酒
甜酒又叫“醪糟”,洋县、城固一带群众叫“窝儿酒”,是汉中地区人们长年喜爱的传统饮料,男女老幼,人人爱喝。此酒,其味甘甜如蜜,醇香爽口,营养丰富,滋补强身。这里,特别是到了冬、春之时,你无论走到谁家,招待的第一饮食(群众称为“喝的”)就是一碗甜酒煮鸡蛋(有“荷苞蛋”和“蛋花”两种)。人们除在喜庆、年节之时必备之外,凡是家有产妇者,产前就要作一盆甜酒。人们以甜酒为产妇的最佳补品,每日必喝。
甜酒,以糯米为原料。制作方法:先将糯米淘净,浸泡约两小时后,捞进专制的木桶内(蒸笼亦可),蒸八成熟,再倒在案板上或竹制圆箔上,拌进发酵的甜酒曲(掌握米的热、凉是关键。太热,酒会带酸味。凉,不易发酵,酒不香。曲与米的多少,比例要适当),放进缸内盖严,六、七天即成酒。寒冬之时,要保持酒缸的温度,方能作成甜如蜜,醇香粘唇的美酒来。
黄酒
黄酒即米酒。汉中人(特别是古洋州,今洋县)久有“煮米酒之术”,饮黄酒之习俗。过去,汉中各地所有城镇集市上都有几处黄酒坊(制作、销售并代客作菜肴),上街买卖、逛集闲耍的人,都喜欢坐在黄酒坊里喝一壶(过去都是锡制各种形状的酒壶,壶内装上酒放进“烫酒锅”烫热,提壶上桌)。现在无私人作坊了,许多县都建了黄酒厂,如洋县、南郑都有专业酿制黄酒的厂,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人们除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家里做黄酒待客外,在每年秋收后的冬、春之际,也做黄酒自饮和招待用。在走亲访友、恭喜拜年时,也以送一壶黄酒为最佳礼品。当地有俗语:过年做黄酒,显得家富有。因黄酒是自产量多,待客不显得寒酸。人们认为黄酒是米制作,酒曲中又有多种中草药,无暴力,有营养,有益人健康。故而有“收罢秋,谷入仓,家家户户米酒香”之美谈。
黄酒,以糯米为原料。以当归、黄柏、肉桂等十多种中药配制酒曲酿酒。制作方法与作甜酒相似。据现代科学探明,黄酒确有提神补气,补肾益阴,强身壮骨之功能。
相传,洋县谢村,是我国黄酒的发源地。“谢村黄酒”,历史悠久,遐尔闻名。1967年秋,洋县谢村出土两尊各重19公斤的青铜器,据专家考证,系盛行于商代的贮酒容器。证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夏朝,谢村的黄酒酿造业已相当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这里的黄酒厂已由手工业改进为机械化大宗生产。产品已发展有黑米酒、女贞子黄酒等多种系列产品,历次受到省、部和国家的奖励,多种酒被列为“中国保健补酒”,畅销于国内外。
酒规
陕南人对酒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具有其独特的认识。亲朋好友见面,总要喝几杯方算礼貌、够情谊。“亲不亲,酒为凭”的顺口溜,就说明了这一风俗,由于人们喜欢以酒为媒介,表达友好,联络感情,加深交往。在长期的“酒”活动中,形成了许多有趣的嚼酒规矩,称酒规。例如:
“无量莫举杯,三巡是定规”,就是说,你若没有酒量,开始你就莫要喝,并要告个“差”,说明无酒量或有其他原因不能喝。这样,你就可随意饮,不受约束,斟酒人到你面前“表示”一下就行了,别人也就不甚劝了。头一杯若饮了,就必须陪饮三巡,然后再接受不断的劝酒和敬酒。若饮一杯后不饮了,就是对同桌人不礼貌,不尊重(特别是敬酒人),主人也会多心,认为你嫌酒不好,感到扫兴。
“敬酒先自饮”,在宴席上,同桌之间欲给人敬酒时,你先站起来举杯说明后,自己先满斟一杯饮之,然后才能给别人敬酒。其意,表示对大家的尊敬和敬酒诚意。否则,别人会误认为你是有意灌醉他人,就不会愉快地接受。
“先令酒三杯”,酒过数巡之后,你欲行什么酒令——即叫大家共同搞一个饮酒活动,你须先饮一杯,然后发布。否则,同桌人不但不接受,而且要罚你三杯。
“敬酒与劝酒”,主人给客人敬酒,是这里人的传统礼节。“主人不敬酒,待客礼不周”,第一次给客人斟酒叫敬酒,后边再斟叫劝酒。一般是主家有几口人(孩子除外),都要给客人敬酒。无酒量者,也得少饮一点表示谢意。拒之不饮,为之失礼。故而,人们在开始时,都是慢慢少饮,留有余地。否则,后边就无力应付了。
“挨次敬酒,不可越漏”,俗话说:酒席宴上无大小(尊卑)。就是说,只要是同桌共饮,都是平等的,一样看待。敬酒时,无论由何处开始(一般都是先由长者开始),要挨次敬酒,绝不能越过或遗漏人敬“花花酒”,否则,别人会笑你无知,不礼貌。被“越”或遗漏者会生气,认为你看不起他,是个势利眼,不可交。
划拳
“喝酒不划拳,七窍冒火烟,畅畅快快喊几声,一身都舒坦。”这是汉中流传的一个顺口溜,它说明陕南人都喜欢在饮酒时划拳。“哑酒难喝”,人们借饮酒谈心,以划拳助兴久已成习。所以,只要你走进山村小酒店里,就会见到邻桌上摆一盘油炸花生米,两碗包谷酒,斟一瓶黄酒,两个变蛋,二人对坐,吆三喝四,兴高彩烈地划拳情景。或是你走进城市的大酒家,大餐厅门前,那阵阵激烈而高兴的划拳喊声,会使你惊疑而止步。即是在家庭的便宴上,人们也都喜欢划几拳,吆喝几声,方显得热闹、红火,方能尽兴。这里的风俗是人们认为无酒不成席,无拳不红火。因之,在婚嫁喜事的宴席上,那更是吼声如雷,笑语似潮,热烈洋溢,满堂哄动。划拳的人越多,喝酒越多,主家越高兴。
群众常划的拳有:高升拳、哥俩好、猜猜拳、老虎杠子、飞机大炮、鼻子耳朵及哑拳等。最富有特色的拳,还要算歌儿拳——就是唱着酒歌划的拳。西乡、南郑、镇巴、留坝、宁强等县的秦巴山区,群众还划姐儿拳、兄弟拳、雷对拳、牛儿拳、老汉拳、螃蟹拳、麻雀拳等。这名目繁多的拳,在划的时候还有一定的讲究,不能乱划。如嫁女的宴席上划姐儿拳,娶亲的宴席上划兄弟拳,祝寿的宴席上划老汉拳,春酒宴上划一品当朝。这些拳,划时形象的比划和表演,会逗得满堂哄笑。
酒歌
酒歌就是在划某种拳时,嘴里喊的某种有韵调,如说似唱的词语。因其词语简练,朗朗上口,唱时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要合着手势动作,故称酒歌。例如:
“老汉拳”歌词:“老汉今年七十七,再过四年八十一,穿是这样穿,吃是这样吃,手拿竹管口吹笛,怀抱羊皮鼓,‘咚不隆咚吃’,一笑了之啥不稀奇,一辈子离不开这个东西(指酒)”。两人对唱,边唱边比划,当唱到七十七、八十一、穿衣、吃饭、吹笛、打鼓时,要做出形像的动作,到了兴奋处,还站起身来手舞足蹈。“姐儿拳”、“牛儿拳”等与“老汉拳”相似,皆为口唱手比划,作形象动作,最后以谁唱和比划不一者为输,罚酒一杯。
“螃蟹拳”歌词:“一只螃蟹一张壳,两只眼睛八只脚,一对大钳子,挟住就扯不脱;横起把路走,好象个‘霉脑壳’(群众称小偷为“霉脑壳’)。一心敬,八匹马……”最后以口说的和手比的数字准与错定输赢。
“麻雀拳”歌词:“一只麻雀一张嘴,两只眼睛两条腿,八个脚指丫,两支膀膀飞。三星高照,五谷丰登,七窍通畅,久旱逢雨……”亦是要求口手合一,错与正定胜败。
“螃蟹拳”、“麻雀拳”等皆以计算数字为准。如第一拳是“一只螃蟹一张壳,两只眼睛八只脚……”第二拳便是“两只螃蟹两张壳,四只眼睛一十六只脚……”依次类推,拳拳加数,错者认罚。
这种酒歌是以唱划拳,句句讨彩,声声飘香。在陕南、这酒歌深为群众喜爱,至今流行。这也是人们把知识、娱乐与酒融为一体创造的独特酒文化。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