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风味小吃

责任者: 孟学范著


    汉中,地处秦、巴两大山脉之间,毗连鄂、蜀、甘诸省,是东西交往,南北会合的重要地区。民风习俗,文化艺术,无不相互交流。就汉中的风味饮食而言,某些似有秦、楚色彩,某些又有巴蜀风韵。但你略加研究,就会发现其真正精髓之所在,它既不属秦(关中),又不属楚,更异于川味,是汉中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创造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颇为独特的“汉中风味小吃”。例如:
    菜豆腐
    菜豆腐,是汉中地区特有的风味膳食。腐块色泽青白如玉,质地细嫩,其味酸香可口,为汉中人民喜欢的佳餐美食。群众有口头语:汉中菜豆腐,美味没啥比。因此,这里的人们,既把吃菜豆腐当作调剂生活的拿手戏,又把菜豆腐作为招待宾客的好肴馔。凡到过汉中的人,无不为能吃一顿菜豆腐而称快(特别是一般农家自作的)。
    菜豆腐分为细菜豆腐和粗菜豆腐两种,作法是:把磨好的豆浆取其渣,放在锅里烧至将沸时,用酸浆水慢点,使其结块,将豆腐舀在竹梢箕内压后再划成块放进锅者,叫块豆腐,较坚实,年轻人爱食,不加压者称活豆腐,较松软,老年人喜欢。豆腐点成之后,再将淘净的大米(山区人喜欢加些苞谷米)下锅,煮熟即为细菜豆腐。不取渣的豆浆照上作法,点清后只呈豆腐花,不结块的叫粗菜豆腐、粗瓜子、连渣捞。
    菜豆腐还有酸、甜之分,加切细的浆水菜于豆腐内,并用酸浆煮米粮者,其味酸香爽口;取掉酸浆,另用白浆煮米粮者,其味醇香甘甜。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吃酸味的菜豆腐时,把油煎辣椒和捣烂的大蒜、香菜拌在一起配作小菜下饭,会使你食欲大增,手不释碗,饭后清爽舒适,回味无穷,故有山珍海味油腻腻,不如浆水菜豆腐之说。
    笼笼肉
    笼笼肉即汉中米粉肉。是汉中特有和当地人最爱食的肉食之一。它以味美、粘香和肉肥而不腻为特点,老年人尤为喜食。因蒸肉所用蒸笼,小巧玲珑,美观实用。又因出售蒸肉时,以笼为计价单位,食者端笼而食(不需要盘、碗),故称笼笼肉。
    蒸笼独特,系用竹子制成的专用灶具,既实用,又像艺术品。其笼直径约四寸许,每格可蒸生猪肉三两。蒸肉的锅内放进水后,盖上特制的专用木盖,盖上有四个与蒸笼口径一样大小的圆孔,正好装坐四组蒸笼,每组可重十格,犹如四座佛塔,第一锅蒸熟后,就可以边出售,边续蒸,四十格蒸笼往复不停。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笼笼肉,源源不断地供给食客。
    笼笼肉,以用猪臀肉和猪肋肉或排骨为主。作法是:根据食肉多少,先把适量的大米炒成半熟,加少许苦豆和花椒磨成粉(后加花椒粉亦可)。肉切成片,同米粉倒进盆里,再加进食盐、五香粉、酱油等调味品翻拌,使肉上粘满米粉和调料,装笼蒸熟即可。这种食品,除集镇上常年有出售的,一般家庭也喜欢作这种肉食。
    大米面皮
    大米面皮,是汉中人的家常便饭。它柔软光滑,味美爽口,制作简便,经济实惠。特别是农村里,家户会作,老幼爱食。就是你走到各县城、集镇上,到处都可以看到面皮摊、店和面皮兑换点。零食者坐满摊、店,人人吃得津津有味,满面春风。欲换面皮的居民(多为熬稀粥,面皮为早饭),手端大米,在面皮加工点前排队等着兑换。汉中面皮生意,无论是零售或加工兑换,都是四季兴旺(天热卖凉面皮,天冷卖热面皮),长年不衰。人们不但把面皮当作美好的膳食,而且在一些家宴上也常以面皮作为下酒佳肴。
    面皮是以大米为原料(粳稻米、糯米除外)。作法是:将大米浸泡后磨成稀稠相宜的米浆,上特制的蒸笼蒸成(笼上铺布,将米浆舀在布上抹匀)一张张的面皮,待凉后切成条即可。食用时,配以豆芽菜、菠菜、红萝卜丝或其他青菜,调芝麻酱、辣椒油、味精、五香调料水和盐、醋等。夏、秋时加大蒜汁,冬春时用生姜汁、芥菜汁凉拌(还有另作大肉哨子调食),那真是红、绿相映,黄、白互衬,色泽鲜美,气味浓香,观之垂涎,食之贪恋。故有“想起凉面皮,滴下口涎水”之民谣。面皮的吃法,除凉、热拌外,还有炒面皮、烩面皮等热食。
    自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城市经济开放以来,汉中地区的许多农民以“汉中风味”或“汉中面皮”为招牌,在西安、兰州、郑州等大中城市开业作饮食生意——卖大米面皮。深受当地群众和过往客商的欢迎。
    米糕馍
    米糕馍又叫米雪糕、甜糕馍、泡巴馍等,是汉中地区特有的食品。它质地细腻,洁白松软,甜香可口,经济实惠。特别对老年人和儿童来说,可算是营养好、易消化的上乘佳品,有一首童谣说:
    呼噜噜,
    推磨磨,
    妈妈要作米糕馍。
    甜蜜蜜,
    白雪雪,
    娃娃吃得笑呵呵。
    米糕馍一般家庭妇女都会作。每年春、冬时候,都喜欢作些米糕馍吃(街上专售米糕馍长年都有)。它是以大米为原料,先把淘净的大米泡好,磨成稀稠合宜的米浆,将其三分之一烧熟后和水浆搅合一起使其发酵。然后,舀在笼里蒸熟,即成约半寸厚,小碗口大小的米糕馍。
    还有一种作法是,把米浆装在缸里,放在屋外霜冻月余,春节时再蒸制成糕,称为冻糕。其质更为松软,味甜如饴。
    现在,人们又制出一种黄糕馍,即用大蒸笼蒸成较厚的米糕,切成方块(约三市两重),再用燃着的火炉。烧着平坦的铁锅,用菜籽油将米糕在锅里反复翻煎,使其成为金黄晶亮,酥软甜香的黄糕馍,食者广泛,老少皆宜。
    梆梆面
    梆梆面又叫醋汤面,是汉中人喜爱的膳食之一,也是人们用以调剂生活的便饭。因过去,在城镇集市上设面摊,或挑面担走街串巷卖面者,皆是手击木梆为招来食客的信号,故称为梆梆面。现在,城镇集市上虽然仍有卖梆梆面的店、摊、担子,但都不敲击木梆了。
    梆梆面不需制作臊子,只要备有大油、香醋、油煎辣椒、花椒粉、胡椒粉、味精等调味品,再把大葱和生姜分别切成葱花、姜末就行了。但对面条的质量要求,比其他面条要高得多,不但要用细白的上等面粉和米面粉作“扑面”,而且合面(用水)、机压或手工擀面(以手工擀为最好)的技艺更为讲究。要求:面条脂腻光滑,柔软皮实,面薄而不烂,条长(梢宽)而不断。达到“下锅一滚熟,吃面如摆布。”
    梆梆面的特点,是酸、辣、麻、香,因用大葱和生姜量大,能开胃、提味、增食欲、祛风寒。你若有轻微的感冒,只要吃一碗酸辣的梆梆面,会使你满头大汗,一身轻松(群众叫发散,即发汗散寒之意)。所以,在寒冬季节,人们常以吃梆梆面来防感冒、驱寒、取暖为一大快事。
    热凉粉
    凉粉,是汉中地方的风味膳食之一。群众普遍爱食,各地都有。凉粉品种很多,花色各异,有银白耀眼的豌豆凉粉,有碧玉翡翠般的绿豆凉粉,有金黄光亮的大米凉粉,有青灰水晶般的槟豆凉粉等。大凡称为凉粉者,即凉食也。热凉粉则为热食,是汉中市独有的,别具一格的风味小吃。
    热凉粉,以槟豆为原料。作法,与其它凉粉的制作过程相似。先将槟豆泡胀磨成浆,取其渣,再经沉淀、漂滤后,掺入适量清水,放在锅里边烧火边搅,煮熟(呈浆糊状)舀在盆里,等冷却后即为凉粉。所谓热凉粉,就是趁其未冷时热食叫热凉粉,它既有块片状,又有糊状,是由凉粉演变而来。其吃法很讲究,在同一盆(特大陶瓷盆,具有保温作用)中的凉粉,可分为“片块”和“糊”,可由顾客任意选要。其味麻、辣、咸、酸,色美味香可口,老幼四季皆宜。
    热凉粉在使用调料方面,与其它凉粉完全不同,事先配制、熬好调料汤,就是把草果、大香、花椒、胡椒等调味品熬水,加进油、盐烧沸后,再加进少量干粉,使其呈米汁即可。食时不用生盐和酱、醋之类的调料,只给碗里浇上油煎辣子和调料汤就好了。
    热凉粉味香色佳,经济方便,不但汉中人爱吃(大都是做为早点),即是外地来汉中旅游和做生意的客商也喜欢食用。例如,当你下车之后,在街上吃一碗热凉粉,会使你立即消除旅途中带来的疲劳、昏晕等不适之感,顿觉神志清新,一身轻松。
    豆腐脑
    豆腐脑,汉中各地的城镇均有。供应时间,一般是在清早和晚上,人们把喝豆腐脑作为早点和夜宵。特别是冬日的夜晚,喝一碗豆腐脑后回家睡觉,一身温暖,胃口舒服。
    豆腐脑,以黄豆为原料。作法,如作普通豆腐相似,但在磨浆时要求磨得更细,点豆腐时要掌握好点的速度,快了,豆腐粗糙,不脂腻,不爽口,慢了,豆腐松散,不成块(片)。并要掌握豆腐的“老”与“嫩”。豆腐点好后,随即舀入专用的木桶内(若是冬天,木桶还要用棉围子包围以保温),豆腐便结成一块。出售,以碗为计价单位,需舀多少,随勺子割取。盛在碗里,再放进榨菜末、姜末、食盐、香醋及辣椒油等,观之,白中透红,黄中透亮,如一碗脂腻细嫩的蒸蛋糕。食之,光滑柔软,味美爽口,犹如猪脑,这种豆腐脑色美味佳,营养丰富,最适宜少儿和老年人食用,是汉中独特的风味小吃之一。
    枣糕馍
    枣糕馍系古洋州(今陕西省洋县)特产,也是陕南人普遍喜爱的食品之一。过去,枣糕馍的制作技术是秘传,独家经营,产量有限,欲购不易。同时,制作费工,造价较高(较普通馍高两倍多),一般老百姓食用者不多,只有一些官绅富豪之家食用或作为礼品馈赠亲友。特别是到每年“年关”时,是富豪之家必备的食品之一。现在,汉中许多地方也生产同样的食品(其制作工艺及质量皆不及从前),但无论是何地制作的,人们皆称为洋县枣糕馍。
    枣糕馍是以上等白面粉为原料,以特有的方法发酵(这是制作的关键),并数次掺干面粉揉搓,掌握其“软”、“硬”(群众称为硬面)。制作程序是:先将揉好的面搓条、压扁,放大枣于条两侧,由两端同时折起立放,再顺条用刀切口,上笼蒸熟即可。这种馍,脂腻柔软,甘甜醇香,色形美观,携带方便。馍可配甜、咸菜肴,喝粥。亦可在宴席上当作主食品,其特点是:存放期较长,只要将馍挂在风凉处,两、三个月不干裂,不生霉,不变味(现在的达不到)。食用时,将馍放在笼里蒸热,形色如故。所以,售馍者多用细草绳(龙须草最好)将馍捆成串(10个或20个为一串)出售。它是陕南人招待贵宾和送情、拜年时之佳肴、礼品。
    相传,汉相萧何在南郑时,很喜欢食用,常命人赴洋州购买。后来,洋州太守得知此事便派人按时给萧何送馍。这样一办,枣糕馍竟成了历代洋州地方官员给上级进贡的珍贵礼品。从而,民间也形成了送“枣糕馍”的风俗习惯。
    糯米糍粑
    糍粑是汉中人民的一种传统美食,每年秋、冬、春季节里,各城镇集市上均有出售(油炸糍粑,长年都有)。除营业性质的摊、店外,到每年秋收之后,农户都喜欢自作糍粑自食或待客(多为软糍粑)。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家户也要作糍粑吃,故有些人称重阳节为糍粑节。
    糍粑,以糯米为原料。有软糍粑和硬糍粑两类,软糍粑多为甜食,硬糍粑多为咸、麻味。其制作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先将淘净的糯米下在开水锅里一滚即捞,上笼蒸熟(如蒸大米饭一样),再放进臼窝(木制)里用木杵捣烂揉成团即可。食用时,将其搓成条,揪成小块放进炒熟并捣细的芝麻末里滚拌后,盛在盘内,加上白糖即可。出售糍粑的生意人,多是挑着担子(两只木桶),一端桶上放木长盘,内放芝麻末、白糖及小碟子、竹筷等。一端木桶内置小陶瓷缸,缸内装糍粑团,缸外围着棉布小被保温,这种糍粑,其味甜香可口,质地细腻柔软,称为软糍粑。
    油糍粑即硬糍粑,集市上长年有出售者。作法:糯米蒸熟后不须捣(杵)烂,只须放在案板上用力揉搓成团,再将团擀开,加上有食盐和花椒末的豆沙(小豆泥),再卷起切成片,放进油锅内炸成。油糍粑片上呈现树木年轮状的花纹,红、黄鲜明美观,其味麻、咸,香脆可口,年青人最爱食用。
    魔芋豆腐
    魔芋豆腐,是陕南人的美食和菜肴之一,人人爱食,家户会作。每年秋、冬、春季节里,城、镇集市上都有烩魔芋豆腐、炒魔芋豆腐摊、点。居民区及乡、村里,时常有挑担和车推的叫卖者:“卖魔芋豆腐”!叫卖者出售半成品的魔芋豆腐,人们买回去再加工,作成美味食品。它是一种经济实惠、营养丰富的佳肴。
    魔芋豆腐,是用魔芋的地下球状块茎为原料制成。因其营养丰富,质细柔软,故称为豆腐。其制作方法简便,极易掌握,先将魔芋块茎切成碎粒、磨浆、去渣后,放在锅里边烧边搅,煮熟成糊状舀在盆里晾冷即成。食用时,切成丝或片再放进开水锅里煮过(可煮掉麻味),或凉拌冷食,或加泡菜热食。凉食,加调辣椒、花椒油、盐、醋等,细腻柔滑,凉爽可口。热者,魔芋和酸泡菜、瘦肉爆炒,或与香菜、芹菜、肥肉烩,香酸味美,光柔适口,是佐食米饭的好菜肴。
    过去,有人称魔芋豆腐为鬼食、发物(说能诱发疾病),不敢食用。实际是,魔芋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对人体有极高的医疗价值。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魔芋食品有降脂、减肥、防癌、开胃、通便等医疗功效。因魔芋食品能刺激肠道蠕动,促进食物消化,排除有害物质等独特的功能,所以有人把魔芋食品誉为肠胃的扫帚、神奇食品等。
    “魔芋”是陕南一宝,资源极为丰富。因魔芋对土质适应性极强,无论丘陵、平川、无论潮湿或干旱,它都能生长和繁殖。故而,许多农家房前屋后,都种有魔芋。
    松花蛋
    松花蛋即变蛋,各地都有生产。而西乡县的变蛋,色美味佳,别具特色。其特点是:剥去蛋壳,蛋呈青、白、黄三色,光泽晶莹;透视出朵朵“松花”,故称为松花蛋。食之,光柔酥软,味香爽口,是人们佐酒的美味之一。(别处生产的,蛋上没有松花)
    松花蛋是汉中人待客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佳肴,也是人们走亲访友的礼品之一。这种蛋,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工艺一丝不苟,方能达到色味俱佳。制作方法:先将茶叶、五香调料、松针、柏芽放在锅里熬成调和水,再合进杂草灰、生石灰、白碱等(用料有一定的比例),搅拌成糊状称为合料。然后,取选好的鸭蛋,一个一个地用合料包裹成圆球状,面上再滚一层稻谷壳,一层一层竖置于陶瓷缸内(每层还要喷洒少许白酒),用纸和稀泥密封缸(罐)口,月余即成。
    西乡松花蛋,近年来得到了大的发展,产品销往许多地区。很多大的宴席上,也有了“松花蛋拼盘”。有外国友人赞曰:松花入腹内,齿颊留余香。
    浆水面
    “饮食里,只有浆水面味长”。这是汉中人赞誉浆水面的口头语。
    “浆水菜”调面,具有一种特殊的酸香味,能诱发人的食欲,调和脾胃,味美适口,经济方便,是汉中人最喜爱的家常饭菜之一。
    浆水面的臊子,主要是浆水菜。除要求浆水菜味正、色鲜(金黄)外,炒浆水菜的方法也很要紧。否则,会使浆水菜酸而不香,淡而无味。当地有谚语曰:浆水菜要香,炒时先断浆。意思是,炒浆水菜臊子时,先要把菜的酸水捏干,切细后先放在锅里爆炒片刻。然后,再加进肉丁爆炒。油、盐调料要一次放足,最后加进适量酸水烧沸即可。吃时,面捞在碗里只浇上臊子和油煎辣子,不再用生盐。
    浆水菜调面还有一种吃法,就是浆水菜不炒、不加油、盐和其他调味品,白水煮面条,调进少许浆水菜和酸水在锅里,叫淡面。吃时只用油煎辣椒加捣烂的大蒜为小菜,则别有风味。其味清爽口,舒胃解渴。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很喜欢吃淡浆水面。
    过去,南郑(今汉中市)幺二拐的浆水面远近闻名。其他城镇集市上也有浆水面店、馆,长年生意兴旺,它以味美价廉而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核桃馍
    核桃馍即核桃饼,如烧饼、芝麻饼、白糖饼等,因其用核桃作馅而得名,是汉中人较为喜欢的食品之一。这种馍,是当地传统的面食,各县城、镇集市均有制作与出售的摊点。但最好、最有名的(正宗),还要算宁强县的核桃馍,它以质量高,色美味佳而闻名。
    核桃馍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制作方法与作烧饼、芝麻饼相同,皆用铁制“鏊子”烙烤而成。宁强核桃馍之所以味美,不仅是核桃仁量大,调味品讲究,而且用面独特。先将核桃仁用刀剁成碎末,再将食盐、花椒粉等按比例与核桃末合在一起,并倒进清油拌匀,称为馅子。制作时,每个馍只用三分之二的“酵面”(即经过发酵的面)作底(皮),再取三分之一的“酥面”(即全用化油——即熔化过的猪油合的面)放在酵面之上,将二者压平为一体擀开,撒抹些馅子卷成团,再擀成圆饼,面上再撒抹些馅子上“鏊子”烙烤熟即可。
    宁强核桃馍,百折千层,层层有馅,色泽金黄,油亮酥脆,营养丰富,味美价廉。食用此饼与食用其他饼不同,最好将饼放在碟子里,用筷子挟着吃,若拿在手里吃,咬一口就会落一地,再难入口。故有“宁强核桃馍,酥香味道佳,拿在手里咬一口,犹如天女在撒花”的顺口溜。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