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饮茶习俗

责任者: 孟学范著


    汉中,古时称为梁州,是我国产茶较早的地区之一。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梁州茶”的大量记载。镇巴的“口含茶”(即女儿茶)、南郑县碑坝干龙洞香茗等茶,久已闻名于西北诸省,有的曾被定为朝廷贡茶。到20世纪70年代,汉中茶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南郑、西乡、镇巴、勉县、城固等地,都建设起了规模宏大的茶叶基地。不但产量大增,而且制茶工艺走上了现代化。“汉水银梭”、“午子仙毫”、“秦巴雾毫”及多种炒青茶已闻名国内,享誉国外。
    汉中人种茶历史悠久,饮茶成习,品茶为嗜好,待客茶为先,以茶为礼品,煮茶懂妙用。茶与汉中人有着悠久而深远的情感,饮茶亦形成了许多有趣的风俗。
    喝早茶
    汉中城里人,皆有喝早茶的习惯。人们起床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先烧水泡茶。悠闲者,端起茶壶(手壶)或茶碗(盖碗)慢饮细品,或同友好邻居闲谈,或逗鸟赏花,直至吃早饭时才放下茶壶。坐办公室的人,一进办公室先泡茶,后办公。开会、学习者,端茶杯进会场。工人早茶喝罢进车间,农民喝罢早茶才下地。许多老年人,很早就起床(早5点左右)烧茶或进茶馆喝茶,天大亮之后才放下茶杯,出外游玩或锻炼。
    这里,城乡村镇都有很多的茶馆。清早供水很早,人们也喜欢坐在茶馆里喝茶。许多老年人,天微明就进了茶馆,同茶友们围坐一起,饮茶畅谈,冬夏如一,雷雨无阻。茶馆里,谈天说地,笑声朗朗,确是一大乐趣,即是寒冬的清早,茶馆里亦觉暖融融的迷人。当然,许多做小生意和个体手工业者,也是茶馆第一批顾主。
    汉中人都习惯喝本地产的青茶,少有饮茉莉花茶者。农村群众,除日常喝青茶外,农忙时(夏季)还喜欢清早熬一锅老鹰茶或夏枯草茶,以供全日饮用。因这两种茶可凉喝,其他茶则要热喝。它省钱方便,降温清火,解渴防暑,老幼皆宜,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养生茶
    汉中人,除夏饮青茶之外,饮用的养生茶颇为讲究。养生茶即保健茶,其品种多,制法不一,别具风格,各有特色。特别是秦、巴山区群众的罐罐茶,尤为人们所乐道。
    罐罐茶:陕南特有,因不用壶、锅,专用陶瓷罐制茶,故称罐罐茶。因其用料不同,制法各异以及各地区的经济、生活习惯的差别,所以罐罐茶也是多种多样,风味各异。例如:
    糊油茶:是将茶叶水装在一个约20公分高,10公分直径,肚大,两端小的陶瓷罐内,调进各种调味品后煨在火中,再把炒熟的白面或包谷面搅和成糊状倒进去,烧煮后倒在小碗里加上炒花生仁或炒核桃仁以及“油散子”或“油酥面果”等干酥香脆食品,其味香醇,酥脆可口,有和胃消滞,利肠滋补之功能。这种茶,经济简便,秦、巴山区群众普遍爱喝。
    油炒茶:也用陶瓷罐煨煮。但这种罐子特小,高约8公分多,直径只有5公分,喝茶用盅子,每次只能喝一、两盅,不宜多喝。其制法简便,讲究炒茶的火候。先将罐子煨在火中,烧至发红,把适量的猪油或菜籽油放入,待油沸腾生烟,再将适量茶叶投入,用竹筷子或竹片不停翻炒,有茶香味后,即倒进清水(这是拿火候的关键),放进食盐或白糖烧沸即可。盐者,咸香味长,糖者,甜香味美,可解渴消暑,养胃生津,提神解乏。人们上山劳作或下地耕耘,只要早上喝两盅炒油茶,一天内不觉干渴,为宁强、略阳及南郑县部分山区人民最喜爱。据说,此茶系羌族劳动人民之遗风。
    蒸油茶:多为春、冬季节服用。制法是:先将上好的猪板油(回民用羊油)切碎成石榴籽状,再和桂元肉、枸杞、大枣、核桃仁、冰糖等装在盆里,放在锅里蒸至板油融化为止。服用时,一次舀一、二调羹(不宜多用)于小罐内,加进适量茶水,放在火中煨沸即可(也有装在碗里,放在锅里蒸的)。
    这种蒸油茶,味甜醇香,益脾润肺,滋阴补阳,属上等补品。但造价较高,过去只能是富豪之人享用,穷苦老百姓不敢奢望。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许多人家也喝上了蒸油茶。
    茶馆
    很久以来,汉中各地的茶馆业就很兴旺。通常一个乡村集镇上,就有一二十家茶馆。蹲茶馆又是汉中群众(特别是男人们)的一大生活习俗,因之,人们一消闲就想进茶馆去坐坐——喝一碗茶。
    旧社会的茶馆,是个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汇集,懒汉、地痞消磨时光的地方(有些人,倒一碗茶能在茶馆里蹲一整天),同时,也是牙行交易,保长或帮会的“舵把子”来“和官司”(解决民事纠纷)的场所。茶馆内虽然四壁贴着“莫论国事”、“勿事禁品”等贴条,但茶客们仍是天上、地下、人间、地狱无所不谈,流言蜚语,谣言奇闻无所不讲。茶馆后房内的大烟灯、赌博场日夜不息。
    解放后,汉中茶馆也改变了过去的经营方式,乌七八糟的事不见了,但茶馆生意仍很兴旺。人们坐茶馆谝闲喝茶依旧。后来在极“左”思潮泛滥时,茶馆被扣上了“四旧”的帽子而被取缔了。后因人们在家喝茶不习惯,不过瘾,于是一些街背后和深巷内便出现了许多地下茶馆。
    随着开放的东风,汉中各地茶馆业又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城镇街市上了。而且,茶馆数量比过去更多,设备比过去更讲究了,茶具干净,桌凳整洁。所有茶馆里,除四壁张贴有“五讲、四美、三热爱”的装饰标语和山水风景画外,还订有报刊杂志供茶客阅读,备有象棋、扑克、麻将等娱乐工具,投其所好。
    现在来茶馆的人,也非昔日之茶客。清晨,多是退休工人、老农、老居民和做小生意者。他们起床早,散步之后来茶馆饮茶、谈天、交换信息。中午,便是赶集的乡下人光顾。人们喝茶、歇脚、摆龙门阵、打听城里的新闻,传播乡村里的奇事。下午,来茶馆的人最复杂,也是最热闹的时候。有退休老人,也有下班后的中青工、小职员。人们泡一碗茶下棋、打扑克、打麻将、说评书娱乐消遣。有的茶馆,还准备有简单的乐器(如胡琴、锣鼓等),让喜爱戏曲的人自乐——演奏、清唱。
    汉中茶馆,而今已成为人们休息、交流经济信息、传播文化和业余娱乐的场所,从而倍受人民群众所喜爱。
    茶具
    饮茶,原为解渴。随着人类的进步,茶文化的发展,汉中人则把饮茶看成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对茶具的使用,更视为一种艺术欣赏。无论是家庭或是公共场所,是个人自己用还是待客,人们对饮茶用具都很讲究。
    家庭里:一般都购置有各类不同形状的,较大的一点的红瓷壶一个,细瓷杯数个(江西瓷是人们最喜爱的瓷器之一),以备来客时用。除此,一些商行和乡绅豪富之家,还备有各种名瓷盖碗,并带有铜、银或漆制茶盘,茶船——即托茶碗的用具。圆形、八角形的称茶盘、茶托,长元宝形的称茶船。现在,一般家庭除用细瓷茶壶、茶杯外,人们还备一套带盖的细瓷茶杯子。客多时用壶,客少时每人泡一杯更显得排场。年长者,多喜用精美的细青瓷、细白瓷和紫砂手壶。这类手壶,小巧精致,美观实用,形态奇异,壶名风雅,如宝葫芦、金盆、玉瓶等。中青年工人、农民,则喜用搪瓷缸子泡茶。到20世纪80年代,许多人又用上保温杯、磁疗杯等高级杯子了。
    茶馆里:过去和现在,皆用青、白花细瓷的盖碗。20世纪60年代末,极“左”思潮泛滥之时,把盖碗也视为四旧而取缔,茶馆里都改用搪瓷缸子。原在炉子上用铜壶烧水(一炉可烧大、小不同的五、六把铜壶),后改用铁锅烧水。但人们对此很不满意,茶馆生意相应萧条。随着社会的发展,茶馆里逐渐又恢复了盖碗茶。
    盖碗茶之特点是:碗的口敞底小,形如喇叭口而坦、浅,用茶叶少,冲水勤(喝几口添一次水,使茶叶翻一次身),茶味浓淡适口,温度合宜,始终保持其茶味。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