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八岔戏
责任者: 孟学范著
西乡八岔戏流行于西乡、镇巴等地区。唱、白均为巴蜀语音,地方色彩浓郁,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西乡八岔戏的形成与发展,尚乏文字记载。据了解,它大概是由湖北陨阳花鼓(即二蹦子)彩腔、琴子和八岔三大声腔衍变而来。陨阳地处汉江下游,当八岔调及彩腔沿江上移,传入西乡后,即同当地民歌、小调融为一体,逐渐自成一家,形成了板腔体的小戏曲。西乡八岔,有大、小、阴、阳之分,小八岔又叫七岔子。大八岔才叫八岔子。
八岔戏的音乐,古朴典雅,平稳柔和。击乐全部使用小件,即小锣、小鼓、小铰子等。多用陕南花鼓的鼓点子,简易明快。演出时,自始至终锣鼓贯穿,既轻快活跃,又幽默风趣。特别是小铰子与云锣一高一低,一起一落,一板一眼的重叠敲击,更增添了无限情趣,使观众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西乡八岔戏从无专业班社,只是一些松散的、自由结合的自乐班组织,旧时的五里坝、高川、子午、茶镇等地都有八岔戏的活动。一些二簧班子在演出本戏之前,也喜欢演个八岔小折戏,以迎合观众,像高川的冯乔斗、木竹坝的毛志诚、贯山的王永兴等,都是著名的八岔戏艺人。
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站花墙》、《吴三宝游春》、《夫妻观灯》、《吵嫁妆》、《卖杂货》、《紫金盂》、《卖绒线》等约20多个。20世纪60年代,西乡剧团除演一些传统戏外,还新创作、改编上演了《盘花》、《合凤裙》、《沙家浜》等现代剧。
八岔和七岔的区别,主要是唱词结构上的差别,前者词章严谨,后者较为松散,因而曲式和音调上略显不同。但才者的曲工和调式都很稳定,旋律配值较为近似。调式以徽、商交替较多。唱腔有放腔、慢板、扫板、落板和下河凋。配奏乐器为笛子、板胡、二胡、三弦、扬琴、低胡等。
西乡八岔戏有人说它是端公戏的变种,也有人说是巴辞,不叫八岔。众说纷云,见解不一。但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持后者观点较为合理。因汉中之东的西乡、镇巴,古时均属巴国管辖。巴辞即流行于大巴山区的民间歌词,自然,词离不开曲调,八岔与巴辞的名子虽然不同,但似乎有着不可分割的连带关系。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