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洋县碗碗腔

责任者: 孟学范著


    碗碗腔俗名灯影腔,皮影戏专用唱腔,因用小铜碗作主要击节乐器,故名碗碗腔。洋县碗碗腔的形成年代,史乏记载。从老艺人回忆和艺人祖传学艺追溯,约在清乾隆时洋县始有碗碗腔。其形成基础有二:一说在清乾隆年间,有关中灯影戏艺人(真实姓名佚忘),绰号滥盘子(意为肚子里装的东西杂而多),带弟子一班人经傥骆道逃年荒到洋县白石寨一带演唱,并传授其灯影艺术,便形成了洋县碗碗腔。二曰,清嘉庆三年(1798年),陕西省著名戏剧家、渭南人李芳桂(即李十三),任洋县使学训导时把皮影戏带到洋县,后经本地艺人的融化、改进便形成了洋县碗碗腔。其后,便以洋县为中心流行于汉中各地。到清末,洋县碗碗腔已发展到城固、南郑、西乡等县,皮影班子如雨后春笋,据统计,仅洋县境内就有18个较有名的班子。
    洋县皮影班子多系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父子班、兄弟班,多系半职业性质。一个班子,都是五至七人,十人以上的大班子很少。演出活动,多在秋收以后和夏收之前的农闲季节。无论室内、广场、田间、地头,只要有一张方桌或打谷用的拌桶,两边栽上杆子,搭起简单的小棚,前面挂起“亮子”(细纱布),后边点一盏油灯,三条板凳即可演出。设备简单,又不受场地限制,演出极为方便,日间借阳光的投影亦能演出,人们称之为日影戏。
    洋县碗碗腔,唱腔柔和、清雅、婉转、缠绵。唱腔上滑音和拖音较多,小生小旦吐字多用真声,拖音用假嗓;老生老旦用真声,净角用喉音。除净角外,其他角色唱到落音时往往用咦字翻高形成假音。这样的唱法,显得委婉细腻,乃至行腔过后犹有余音在耳,韵味无穷。常用的板式有箭板、慢板、二六、嘹子、滚板等十余种。唢呐牌子很多,如点绛唇、三索、吹腔、将军令、大凯旋、大、小开门、喜宴等。这些板式和曲牌,都有男声、女声、花音、苦音之分,因此演奏变化较多。
    伴奏乐器有三弦、板胡、笛子、唢呐、海笛、铙钹、火锣、小锣、暴鼓等。由五人掌握演奏(一人可掌握几种乐器)。碗碗腔的音乐特点,都是作为间奏和衬曲形式运用的,到唱和念白时,弦乐和打击乐停止,仅用板板和碗碗节音。因之,它的唱、白都能一字一句地送进观众耳朵。演出分工是:一个签子手(耍皮影的),兼副唱手,一个主唱,掌本子、敲碗碗、板板、大锣、大鼓,演奏员三、五人除掌握各种弦乐,还要帮唱、搭话等。演唱者的语言,完全用的是洋县方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无论日、夜场,主唱者都要将剧本放在面前,年长日久,相习成俗,因之,唱词比较严谨。
    其传统剧目非常丰富,以大本神话戏为主。如《青玉瓶》、《聚魂瓶》、《劈桃山》、《劈华山》、《月霄剑》、《飞龙剑》等二百多本。为适应其皮影戏的特点,一般剧目的故事都比较曲折、离奇,且多连台本戏。如《封神榜》有二十多本,《两游记》五十多本。有的班子,在一个地方可连演三、四个月不演重戏。更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皮影班主,也是该班的主唱或签子手。班主的财产,除有箱幛,还要有丰富的脚本。可惜在“文革”中以封建毒品的罪名毁掉了大批的剧本。据调查,现在民间仅存百余本,其中还有清道光年间的手抄本,可称珍贵。洋县皮影戏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历史上都有过兴盛时期,后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原因,到解放前夕它已几乎绝迹。
    建国后,党和政府为了抢救地方戏剧艺术遗产,曾数次组织、拨款扶持此剧种。1958年由县文化馆牵头,由老艺人王维兴(签子手)、黄正礼(制作皮影艺人)、华维瑞(音乐员)等组建成立了洋县皮影剧团。不但恢复上演了一些传统剧目,而县还改编排演了《血泪仇》、《三世仇》、《红云岗》、《小二黑结婚》、《小保管上任》、《抗美援朝》等一批现代戏,受到了群众的好评。1976年后,洋县农村群众又自发地组织了许多皮影戏剧团(业余);像刘家嘴、三里河、万家岭、杜村坝等地先后都成立了皮影剧团,活跃在洋县广大的山乡农村。为使这个古老的剧种后继有人,洋县文化馆于1984年还培训了几名青年演员,又成立了洋县皮影剧团,继续在洋县城乡山村,演唱着悦耳动听的洋县碗碗腔,2007年皮影曾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演出,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赏识与好评,并在市、省电视节目中放映。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