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桄桄
责任者: 孟学范著
汉调桄桄习称汉桄桄。是汉中地区最古老、群众基础最广、最深的剧种之一。曾流行遍布于陕南及川北、陇东各地。它属梆子腔系,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系,音阶为综合性七声燕乐音阶,调式为七声音节的徽调式间宫调式。音乐包括唱腔、伴奏两部分,咏、白、唱发音,均以汉水流域群众语音为基础。因用梆子乐器击节,群众习梆子为桄桄,故名汉调桄桄。
因地域环境和风土人情的不同,汉调桄桄在流传、发展过程中,它又形成为东西两路:即两个流派。以南郑、勉县、略阳、宁强等地称西路,又称府坝桄桄,以洋县、城固、西乡、佛坪等县称东路,又叫下路桄桄。东、西两路,除咏、白吐字发音有些差异(东路带有关中语音,西路则带有巴属语音),就是演出剧目,也有所偏重,东路以须生、正旦、大净为主的剧目较多,西路则以小旦、小生、小丑为主的三小戏见长。
汉调桄桄的起源与沿革,建国前从无文字记载。1959~1962年,陕西省剧目工作室,在汉中挖掘汉调桄桄传统剧目期间,曾多次组织老艺人座谈桄桄源。据老艺人程海清、孙太正、王伍太、刘太洋等回忆、师承相传有数说:
一、元朝有个蒙古族亲王犯了罪,被朝廷谪贬到汉中,来时带了一个戏班。从此汉中才有了戏剧活动,经过了长期的演进和发展,才形成了汉调桄桄.
二、据说明朝大宦官刘瑾(陕西兴平人)入宫后曾主管教坊。被殊后,其家族南迁汉中,改名换姓,将家乐及其一些艺人暗地保留了下来,后来发展为汉调桄桄.
三、明朝万历皇帝有个宠妃,是洋县江坝人,皇帝特赐给其父母一班戏,以慰晚年,而示优宠。这班戏到洋县后,与当地艺人结合,并吸收、融进当地民间曲调,逐渐发展形成了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的演变与形成,诸说不一,无一定论,就流行地域、声腔韵调、艺术特色及乐器配搭等方面来看,它与关中乱弹似乎有着亲缘关系。
汉中与西秦旧地(秦州、陇州为中心,其中包括凤翔府、京兆西安)有档西两大栈道相通。据《陕西剧种概观》说:“按抄本《钵中莲》所用西秦腔调推测,这一声腔南传汉中的时间约在明成化、正德年间(1465年至1521年)。其时,正是向汉水流域移民之期。”秦地乱弹南传汉中后,吸收当地口语及其民间音乐,逐渐演化和发展,不仅音乐唱腔有了自己鲜明的乡土特色,而且表演艺术亦有了自己的体系,于是形成了汉调桄桄。
据建国后调查资料表明,在明代中叶汉中戏剧已很繁荣。汉调桄桄又是覆盖汉中全区的主要剧种,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显而易见。
汉调桄桄,到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就已相当兴盛,班社很多,人才济济。据《陕西剧种概观》:“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与李自成部,都有汉水流域乱弹艺人组成的戏班,他们随军演出,将汉调桄桄播遍了长江流域和西南边陲。于是,乱弹在四川、湘西南、两广、滇黔高原、西藏高原于明末清初时先后昌盛了起来。这些地方,直到建国前夕,仍有洋县桄桄、洋州乱弹叫法。
据统计(仅从清末到民初),洋县和南郑县就开办了万、海、天、泰、同、顺、隆、兴、启、俗、吉庆、同太、喜庆、文化、忠和、五福、林化等桄桄科班三十多个。演出班社,有三泰、洪喜、同庆、太和、海兴、隆庆、艺华、忠兴、常春、五福、春盛、兆庆、景福、治兴、长隆、复兴、积玉、协和、同乐等约四十多个专业团体,演出遍及汉中、安康及川北、陇东南诸地。名艺人辈出,遍及各地。如戏状元王庚子(名丑),曾名噪陕南及陇东十余县,青衣杨桂芳、花旦李五凤等享誉川北广元及成都一带。
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军伐混战,反动统治的迫害,加之汉中连年天灾兵祸,人民生活困苦,戏剧班社相继倒闭,艺人流散或从事它业。到解放前夕,致使仅存的兆庆、隆庆(洋县)、同乐、聚乐、协和(南郑)五个班社由于生计所迫,也先后解散。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重视地方剧种,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的精神指导下和南郑县党政领导部门的支持下,集同乐、聚乐、协和三个班子的流散艺人,于1951年成立了南郑县新民剧社(即今的桄桄剧团)。
汉中毗连四川、湖北,汉调桄桄在发展过程中,又长期与汉剧、川剧(主要指弹戏)在艺术上的交流,所以使汉调桄桄既有秦声高亢激越的特点,又溶入了川剧和二簧柔和婉转的长处;使自己有其鲜明的地方色彩和风格,得以快速发展和流布。其主要唱腔板式:有一字板、二流、垫板、代板、三锤安、一锤安、十三梆子、八铰子、双锤导板等二十多种,每板式又有软、硬、快、慢之分。软即苦音,硬即欢音,前者适宜表达悲凉、愤怨、忧思的感情,后者擅长表达兴奋、刚强、欢快的情绪。快、慢则指同一板式中仍有速度上的变化。如快二流与慢二流,前者紧凑,后者沉稳。桄桄的念唱、吟诵调亦很丰富,有课课子(亦称扑灯娥)、“可可子”(与前者节奏区别)、道歌(快慢有别,慢者带堂鼓)、倒扣子、佛句子、观音句子、出腿子、楚对子、板歌子、滚板等。锣鼓经有开场锣鼓、下场锣鼓、起板锣鼓和动作锣鼓四大类。曲牌按其用途不同,分为唢呐曲牌和弦索曲牌两类。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曲牌都没有记下,都随着逝世的老艺人而消失。伴奏乐队分文场、武场。武场为打击乐、用暴鼓、尖鼓、战鼓、堂鼓、三才板(牙子)、梆子、勾锣、铙钹、铰子、手锣、马锣、云锣等。文场即弦管乐,用板胡、笛子、笛呐子、唢呐子。后加进了二胡、扬琴、月琴等。早期以盖板二弦为主奏乐器,琴弓宽而硬、琴杆长、琴筒粗,弦为牛皮弦。演奏的时候,乐师手指戴铁制“梢子”按弦,发音清脆嘹亮,夜深人静,十里之外可听戏。至1919年前后,始改用反调板胡为主奏乐器,但仍用皮弦,乐师仍戴铁梢子演奏,音较前柔和。汉调桄桄音乐优美动人,语言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表演动作泼辣、大方朴实,唱腔的喜、怒、哀、乐界限分明,净、末、生、旦、丑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合谐完备,因它很能代表汉中人民温和、典雅、坚毅、耐劳、淳朴、大方的性格特征,所以深为陕南人民所喜爱。汉调桄桄剧目遗产丰富,仅自1959年至1964年,陕西省剧目工作室组织挖掘传统剧目(大、小)共723个,整理脸谱一百多对。随后,又由省剧目工作室出版《汉调桄桄》集11集,81本。其中以各代历史演义、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剧目较多,连台戏较多。如自三皇故事的《女锅(娲)传》、《大孝传》至清《顺治出家》,各朝都有。像《芙蓉剑》、《蛟龙驹》、《蜜蜡珠》、《游地狱》等连台戏,皆为其它剧种少有的剧目(所有抄录的口述本,均收藏于陕西省艺术研究所)。
汉调桄桄剧种的继承与发展,得到了省、地、县各级领导及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包括经济、人力)。通过剧团自身的努力,不但在唱腔、音乐、表演诸方面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并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而且,在培育人才和繁荣舞台剧目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自剧团成立,先后组办桄桄戏训练班六期,培训学员二百多人,后为主要演员的有:陶和清、许新萍、陈启民、白敬民、曾建芳、朱慧兰、谢新俗等。演奏员有任永建、代荣祥、雷沛等。在剧目上,不但整理、改编出版了大量的传统剧目,而且还创作、移植上演了许多现代戏。如古典戏《宇宙锋》、《破幽州》、《孔雀胆》、《映锋剑》、《海瑞嫁女》等,现代剧《红色交通线》、《长青松》、《四川白毛女》等约一百三十多个,极大地丰富了桄桄舞台。20世纪50年代末,汉调桄桄舞台繁花似锦,群众争相观看,一度桄桄热席卷汉中大地。“文革”结束后,桄桄剧也曾出现过暂短的二度辉煌。在戏剧事业普遍不景气的1986年,在汉中地委、行署和南郑县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开办了南郑县戏剧训练班,招收了学员40人进行培训,为桄桄剧种的保留和继承,植播了新苗。2006年,汉调桄桄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受到保护。
说明:京剧,乃国剧。秦腔是陕西及西北诸省的主要剧种。其历史、艺术、特点均有多种书籍介绍。汉中虽有后来的京、秦二剧的存在与活动,但非汉中特有,恕不记述。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