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信天游

责任者: 阎成功

    在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中,有一种最有特色,久负盛名、流行十分广泛的山歌,这就是“信天游”。
    顾名思义,信天游就是即兴而编,顺口而唱,随天漫传的一种民间艺术。
    过去,由于陕北山大沟深、人烟稀少,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当人们极其需要聊以自娱的文化艺术时,土生土长、朴素清新的信天游便应运而生了。
    刚开始时,信天游只是旧时的脚夫、长工、苦力们在疲乏时、寂寞时、愁闷时所吟唱的小调。在那空旷的山野里,在那漫长的旅途上,甩上几句信天游,可以把压在心里的对现实穷困生活的思虑、不平、愤恨,无所顾忌地倾诉出来,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期待、毫不隐晦地渲泄出来。
    信天游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爱情和婚姻的描绘,更为淋漓尽致,堪称人生之绝唱。
    信天游曲调纯朴、高亢、悠长,旋律优美、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歌词常为两句一段,上句比兴,下句点题。排比对仗,虚实结合。此外,又有许多段子属于多段体抒情诗式和叙事诗式。在结构上,短的只有一段词,长的有三、五十段词,甚至上百段歌词的也不为罕见。
    据统计,信天游的曲调有100多种。但人们往往用两句旋律、一个曲调反复演唱,就可以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叙述下来。
    过去,信天游的各个段子都没有名字。以后,人们根据歌词的内容给起了名字,如《脚夫调》、《兰花花》、《赶性灵》等。但仍有许多段子至今还是没有名字。
    信天游的曲调多属五声音阶。调式多为徵(5)调式和商(2)调式。
    在修辞上,信天游分别运用了比兴、叠字、夸张、白描等多种手法,比喻确切、叠韵和谐、夸饰得当,语言精练,既含蓄意深又形象生动,加之又吸收了部分方言土语入歌,构成了信天游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浓郁的地方气息,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唱。
    信天游过去只在陕西的榆林地区、延安地区北部、山西省的晋中、晋北(太行山以西)、内蒙古的西部、宁夏的北部和甘肃省的东北部流行。现在,则流行于全国。就连目前流行的许多通俗歌曲、流行歌曲也是以信天游为基调的。
    如今,在陕北等地的沙漠中、草原里、梢林间、崖畔上,农民们扛着镢头上工时,赶着毛驴上路时,总喜欢放开喉咙,大声地唱上几句信天游。当然,这不再是倾诉自己的思虑和愤恨,而是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赞颂和热爱。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