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
责任者: 阎成功
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接壤处的榆林古城内,流行着一种极为当地群众熟悉和喜爱的民间艺术——榆林小曲。它的曲调、唱法,与高昂嘹亮的陕北民歌有着非常鲜明的区别。所以,一位陕北籍的作曲家告诉我说,榆林小曲是陕北民间音乐中的一块“飞地”。 据史料记载,在明末清初时期,朝廷先后把许多官员或调任或贬官到当时的边塞重镇榆林城。这些官员中有不少人是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等江南各省籍贯的人。他们到榆林时,在携带家眷的同时,把许多乐工、歌女也随身带到了榆林。这些江南艺人所演唱的乐曲自然是江南音乐了。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江南艺人不断地吸收采用了当地流行的一些民歌小调。同时,这些江南乐曲也逐渐地被当地的榆林人所了解、熟悉和掌握。久而久之,一种与当地的“二人台”等曲种截然不同,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风味的曲艺曲种——榆林小曲就形成了。
榆林小曲为一人坐唱演出,既不化妆,又不登台。演唱时男扮女声,真假嗓音交替使用,间以对唱和对白。曲调分为大调、中调、小调三种。调式多用江南的微调式,以五声音阶为主,强调3、6的使用,跳进不多。
榆林小曲的唱词多出于文人之手,讲究平仄音韵,结构严谨,辞藻华丽,含蓄隐晦。这些唱词,尤以《梳油头》、《要女婿》、《小顶嘴》、《进兰房》、《尼姑庵》、《下荆州》、《供月光》、《五更鸟》等最为有名。
榆林小曲的伴奏乐器有扬琴(过去演奏广东音乐用的那种小扬琴)、京胡、小三弦、琵琶、筝(是演奏江南音乐用的小古筝,不是秦筝)、月琴。打击乐器仅为一只瓷碟。演奏的手法也是用江南丝竹音乐的演奏方法。在唱腔拖音的时候,乐队讲究加花伴奏。
榆林小曲的曲调委婉缠绵、华丽细腻,现有曲调50多首,如《九连环》、《大放风筝》、《绣荷包》、《茉莉花》等。器乐的曲牌有《柳青娘》、《小拜门》、《咳娇娘》等。
榆林小曲的唱段多是一些抒情的小段,如《搭戏台》、《小放牛》、《陈太爷上任》等。
演唱榆林小曲时,一般都定D调,而且只能用小嗓子演唱。只有这样才能唱出榆林小曲的特色和味道来,而榆林小曲的演唱难度也正在于此。榆林小曲的内容多是表现男女爱情的,那阴阳转变,高低交错的旋律,演唱者那轻轻的陕北方言道白和细腻优美、真切朴实的表演,听起来优美、悦耳、趣味性极浓,实在是撩人心魄,令人销魂。
榆林小曲的演唱者都是城内的手工业者,从未出现过专业艺人。每当逢年过节,或者有红白喜事时,他们便结班自乐,有拉有弹有说有唱,极富情趣。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