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安塞腰鼓

责任者: 阎成功

 
    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由来自黄土高原的农民们表演的腰鼓舞,震撼了数以万计的中外来宾。这就是驰名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又叫“打腰鼓”,是陕西的延安地区广大群众春节时普遍举行的一种喜庆娱乐活动,尤以安塞县最为盛行。
    安塞腰鼓历史悠久。据有关史料记载,在远古时代,位于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将空心树杆的两端蒙上羊皮,挂于腰间,敲击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来报警和指挥作战。到春秋战国时期达于鼎盛,且以秦国为最。到了宋代,主要用于边塞报警。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和西夏国的边界地,为安定边塞而设置了“安塞县”,“安塞腰鼓”也因之而得名。
    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安塞腰鼓如今已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而又不可缺少的一种民间艺术。据调查结果所知,安塞县目前共有12万人口,其中有1万户人家有腰鼓,会敲打舞弄者竟达6万之众。
    安塞腰鼓的鼓队一般由“伞头”、“踢鼓子”和“拉花”三部分组成。“伞头”为鼓队之首,由两人各举一把花伞领队开路。“踢鼓子”指男性击鼓队,是腰鼓队的主力。“拉花”为女性秧歌队。
    安塞腰鼓在表演形式上有“列队鼓”和“踢地鼓”之分。
    “列队鼓”又叫“过街鼓”,以行进表演为主,边敲边走,边舞边行。“踢地鼓”又叫“踢场子”,以在村院广场表演为主,分为单打、对打、群打。鼓手们在敲打腰鼓的同时,蹦、跳、翻、跃、踢、蹬、踏、跷,充分表现了北方人民剽悍、豪爽、刚强、纯厚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同时,加上鼓手们即兴的摇头扭腰,抖肩颤胯,使舞蹈显得更加雄浑强健、潇洒舒展。
    在表演风格上,安塞腰鼓又有“文鼓”和“武鼓”之别。“文鼓”鼓点清扬,动作娴熟,单打单舞,对打对舞,多以即兴表演为主。群打群舞也是在统一的节奏中进行,悠然自然。“武鼓”的人数较多,有时可达数百人,场面宏大,气势磅礴。鼓点急促激越,动作豪迈强劲。打到高潮时,鼓声、喊声交融在一起,给人以一种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的感受。黄土高原育养出来的陕北人民,正是用这种形式,淋漓尽致地渲泄着自己的情感。所以,安塞腰鼓中最常用“武鼓。”
    现在,安塞腰鼓不仅已从安塞响到了北京等地,还响到了匈牙利、苏联等国。普遍受到各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并多次荣获金奖。不仅为陕西人民争了光,还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