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骑街楼鼓楼
责任者: 王正云

明代成化七年(1471年),延绥巡抚余子俊上疏朝廷,置榆林卫。八年,余子俊拓筑榆林北城。并在城北的山上修钟楼,挂大钟一口;在城南的大街上修鼓楼,悬巨鼓一面。晨钟暮鼓,为城内报时。明末清初,钟鼓楼损毁非常严重,频临倒塌。康熙十年(1671年),十一年(1672年)榆林总兵许占奎、副使高光祉、城堡同知谭吉璁对鼓楼和钟楼进行了维修,并作钟鼓楼记。鼓楼记已不存,现只有钟楼记传世。谭吉璁作的《延绥镇钟楼记)原文如下:
镇榆楼成,予既书其事矣。其明年,大将军蒲城许公、兵巡副使宁晋高公以楼在四达之衢地,稍卑下,行夜者之更唱不甚远,榆人之耳目未能尽闻也。乃访驼山之北阜有台焉,高三丈许,旧置钟于其上,今虽废,可举也。爰命铃下杨坤董其事。杨君善心计,役取其山下之石以凿,以甃,未五旬而台与钟俱复其故城中。于是乎丽观矣。然予窍有威焉,乃言曰:嗟乎!予之不闻钟声也久矣。忆畴昔之在宫府也,当寓直之夕,褛被以往。会今天子勤于政事,至丙夜猶然听览不倦,予惟危坐于风池之东序,时或池边月,午秋至霜清厚,载门之钟声铿,音鸿杀,若曲尽风雨之变态,而通晓不寂者,其常事也。乃今远处塞上,时无犬吠之惊,入夜便睡,睡亦不醒,甚矣。予之衰而且惰也。所谓忧苦则阳虚,阳虚则气懈,气懈则好卧,故至此也。今幸矣,二公之筑斯台也。废钟于亭,以为漏鼓之节,遥视玉堂,既出而不能复入矣。然犹得于宴晦向晨之中,忽焉深省,若置身凤池之东,而彷佛其意使之,朝考夕虔,以庶几于无过,岂系钟之赐,而实二公之赐也。至于节昏明之,候启作息之常子之,耳目未赏不与榆之人同。而所感有异焉者亦由心结,日久闻幼眇之音,不觉为之叹息也。夫爰记之藏于壁。
王世泰在《钟楼初成读使君碑记有感》赞曰:
百年烽火成楼残,
此日凭高独倚阑。
司马才名预彩笔,
将军鼓角旧登坛。
乡圜乱后馀双鬓,
松菊凋来老一官。
眺望浑忘归去晚,
瞻檐坐拥塞云寒。
到了道光元年(1821年)钟楼彻底毁掉,只有鼓楼独存,是大街六楼中最早的一座楼。
鼓楼建于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比级别最高的楼,建于弘治五年(1492年)的凯歌楼早19年;比最美的楼,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新明楼早约30—50年;比佛像最多的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万佛楼早215年;比和新明楼最像的楼,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文昌阁早281年;比最怪的楼,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的钟楼早448年。可谓榆林大街六楼中最早的一座楼。
在明代和清初,鼓楼是榆林城内最繁华的地方,东西南北大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每到盛大节日,鼓楼成为人们庆贺娱乐活动的中心,楼上张灯结采,楼下载歌载舞。
关于鼓楼,还有一个为榆林人津津乐道的传说。相传鼓楼原为古道观。民国初年这里有四五个修道之人,其中有一道士叫马玩龙,已修炼到六七天吃一顿蔬菜的道行,所以他自以为快要“得道成仙”。一年冬天的早晨,楼前豆腐坊热气升腾,马道士误以为上界接他升天,于是奋身跳入所谓的“仙气”之中,结果当场摔死。鼓楼周围也是人们庆祝娱乐的场所。旧时,每逢年节,人们就在牌楼前及鼓楼西,用砖石黄泥垒起体型高大、面目狰狞的火判。夜幕降临时,点燃火判肚内的柴炭,火焰立刻从火判身体中窜出,这为喜庆的节日增色不少。抗日战争时,人们还把火判当成卖国贼汪精卫,一边看火焰的喷窜,一边向火判吐口水,以发泄心中的憎恨之情。
文化大革命中曾改名为“人民楼”。
榆林人何夫有诗赞道:
北踞长街第一楼,
一砖封顶显身手。
暮鼓长敲五百载,
大道四通车水流。
出处:老榆林史话/王正云著.—榆林:榆林健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0.5